同理心A+2模式在《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同理心理学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基于同理心的用户体验设计是设计界及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用户体验设计是当下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国内《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门类的教学主修课程也日益受到了重视,但该课程目前主要集中开设在工业产品设计专业中,视觉传达专业可以借鉴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不多,可参考的书目及应用文献资料也显得相对较为匮乏,在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心理学》教学课堂上引入“同理心A+2模式”的研究方向,旨在有效培养和启发设计类学生的设计同理心,教会学生观察、理解生活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去理解用户的感受,建立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认知、理解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养成从用户出发的设计思维习惯。

一、高度强化重视用户体验和同理心的构建

同理心(Empathy),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又叫作换位思考、神入、共情……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笔者认为:设计心理学的同理心A+2模式,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体谅用户,以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从用户的表情、语气判断用户的情绪,在设计调研中做到:听用户所听,行用户所行,感用户所感,以此作为设计创新的依据。

设计思维所提倡的核心设计理念是:1.建立同理心,并非角色扮演与揣测;2.要与用户在一起,并非直接以用户为中心;3.与用户共同设计,不同角色背景的共同参与。基于同理心在设计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下,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的《设计心理学》课程力求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引导强化学生站在同理心A+2模式的高度,使学生学会运用设计心理学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认识、理解与设计相关的用户行为和引发行为的心理需求;熟练掌握沉浸式的还原设计第一现场的能力,学会从中洞察使用者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用户真正内在需求;增强学生对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了解和认识;和用户保持高度一致,学会与用户共同设计,使用户体验和设计创新接轨,为进一步真正解决问题提供可能的设计方案。

二、构建“同理心A+2模式”——听用户所听,行用户所行,感用户所感

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启发为辅,鼓励培养学生主动学会并养成自由转换身份、转换视角的同理心习惯,重新思考、审视设计和用户之间所存在的问题。

1.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

在教学当中,尝试通过同理心A+2模式的训练,随时、随处培养学生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设计习惯,比如,在课堂当中,要求学生完成对现实环境做即兴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任务,让学生代替老师,即时以老师的视角和身份体验教室环境及教学设备所存在的设计问题,从进教室、授课到下课的每一个动作过程所涉及的讲桌、多媒体设备等产品所存在的设计问题,互换身份,还原现场,启发学生的同理心和移情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老师所遇到的各种产品所带来的使用困扰及痛感体验,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设计师应该有的——从点滴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好习惯。

2.培养将心比心——“第一现场”的换位思考能力

还原设计的“第一现场”,意味着对设计的使用情境进行真实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以菜单的版面设计任务为例,改变学生一贯从视觉入手的设计习惯,要求学生首先完成原有方案的实际使用情境调研,从设计使用的空间,使用人群,使用时间、使用流程出发,沉浸式、实地进行调研考察,以用户身份“潜伏”进入现场,观察记录菜单的使用环境,使用流程、消费用户特征的所有细节……关注人们做了什么(以及没做什么),倾听他们说了什么(以及没说什么),用第一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的将用户体验的真实状况形成调研数据。再这样的模式训练下,同学们经常能够惊喜地找到那些一直会被忽视的设计发现,比如,菜单设计对应的用户其实不仅仅只是就餐用户,餐厅服务员也是菜单的使用用户,一个菜单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就餐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就餐辅助用户(服务员)的使用需求,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真实用户群体的需求,才能根据这些调研数据进行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设计调整,可能是局部也可能是整体的重新再设计,笔者认为基于同理心A+2模式的课题调研训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更是对于设计问题的重新定位和切实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考。设计,是从对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全方位、有深度的观察的开始,所谓换位思考也始终是基于同理心对他人的“将心比心”的深度关照,好的设计,照见人心的设计无一不来自对生活真切的热爱和对点滴、对细节的关注和思考。

3.挖掘隐藏的秩序,培养同理心的设计思维和习惯

在教学当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课题进行深度观察、体验和分析,挖掘设计背后隐藏的真正的用户体验及需求,培养学生有逻辑、多维度、综合思考的设计思维习惯。例如在牙刷手柄设计的课题调研任务里,一个调研小组由五-七位同学组成,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分工,共同协作完成同一课题的调研,从牙刷的产品背景、特性及物理性结构出发,按照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使用习惯以及不同的使用情境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用同理心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实验手段制造、观察不同使用者对同一产品或不同类型产品的不同体验感,分析不同用户手部物理尺寸结构存在的差异,从刷柄和手部接触面的大小、材质、面积、着力点、接触面结构等问题展开分析,反观刷柄存在的物理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从人机交互的接触点到使用者的手部、口部、上肢以及生理结构所涉及的肩部运动、站立姿势等,再到使用环境、使用情景等的差异分析,整个调研过程就是一个保持“第一现场”的“勘察”还原,以同理心的方式高度还原用户的体验,记录、比较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真正挖掘、查找出牙刷手柄结构设计的痛点所在……在这样的教学安排练习当中,所有同学都主动参与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些难以理解的枯燥的、设计心理学相关概念的学习,从实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辨能力和自觉创新能力。

三、结合任务驱动模式,深度洞察用户需求,使用户体验和创新设计接轨

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心理学课程作为三年级的基础专业课程,旨在为包装设计、广告设计、UI设计、项目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开设建立前期的设计思维习惯,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洞察用户需求,深度了解用户体验及需求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和用户之间的问题,就是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挖掘用户核心需求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也正是设计师对用户的同理心换位感知的体现。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同理心A+2模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相结合,设置若干由浅至深的课题任务,从身边熟视无睹的设计出发,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每一件设计产品所存在的设计问题,从台灯的一个按钮的设计到涉及复杂问题研究的一粒糖果的开启方式的设计,再到跨越学科的负压隔离仓的设计,每一个课题任务都要求学生深入进行调研,感同身受的运用各种调研方法和手段,还原设计的应用现场,还原感受用户的真实体验,以此展开对影响设计结果形成的所有可能性因素的深度解析。

例如遥控器的界面设计,站在设计产品的角度,作为一件工业产品,它跨越了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从典型用户的体验调查到同理心的体验感知,它所包含的调研领域涉及材料学、结构学、力学、物理学、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等领域,设计领域又可以具体到模具设计、屏显设计、界面分区设计、字体设计研究、色彩的美学及功能性设计等,所以,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设计背后所涉及的庞大的文化、技术支撑都是设计从业者实现创新可能所应关注的领域。站在用户的角度,对于遥控器的设计,老人、儿童和成人的使用习惯截然不同,白天和夜晚使用的情境不同,其使用流程和对产品的设计需求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目标用户的细分,设计越来越个性化,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定位,更是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同理心的设计思维方法,对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使用习惯、使用情境、使用流程等进行精准观察、调研,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换位体验用户的感受,完成痛点的精准定位。例如对于视力不好以及习惯在黑暗环境中使用遥控器的特殊用户,可以模拟还原使用空间的光照条件,制造特定的用户体验环境,和用户尽力保持一致,听用户所听,行用户所行,感用户所感,从这些使用体验调研里精准剥离、定位用户的痛点,找到并建立设计和用户之间的关联,形成创新设计的切入点,真正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使命。

四、结语

在培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趋势下,《设计心理学》同理心A+2模式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经过10年的积累,达到了启发同理心、帮助学生养成从用户出发的设计思维习惯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的探索欲,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关注当下、创造未来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设计心理学同理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同理心:“走心”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
老来更明同理心
避免同理心耗竭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基于本土化设计的逆本土化设计研究
跟踪导练(二)5
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研究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
浅析情感化设计在户外家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