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现状及教学改革

2021-07-12 07:25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程乐理节奏

(武昌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65)

一、对学前方向乐理、视唱练耳教材编著与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 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而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一系列的音乐课程,其目的无疑是以音乐教育的方式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美育,并最终通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课程,通过幼师的音乐技能如演唱、演奏或其他的方式传达给学龄前的儿童,可以说对于音乐等技能类课程设置的终极目标是向幼儿传递美。传递美的途径多种多样,在音乐方面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通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与练习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音乐审美、音乐创作等活动,可以说开设乐理、视唱练耳课程的目的是给零基础的学生储备一定的音乐基本常识与技能,方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得以运用,它是辅助性的,是入门级别的,是最基础的。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这方面的教材编著与课程衔接环节欠缺一定的连贯性与实用性,过度追求专业化、理论化,忽略实操性、应用性,这种偏向教条式的教学与枯燥化的训练会压垮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成果不尽理想。笔者通过观察与分析总结如下原因:

(一)教材内容较为保守,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有关学前方向的教材大多是权威乐理、视唱练耳版本的移植与简述,而非音乐专业学生没有任何器乐、声乐基础,偏理论化的教材显然不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故缺乏有针对性的、有别于专业音乐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太平常了, 慢慢地就会失去对它的兴趣。另外,由于教材中铺天盖地的专业理论知识繁多,再加之授课时长的限制,教师又不得不脱离实际音乐活动,进行单一化的专业理论知识介绍,使得进一步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本末倒置,美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对脱节。

(二)教师教学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多将技能训练与应试考试排在前位而忽略学生音乐修养的培养,而音乐修养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启发式的教育,所以教师在自身修养上也有待加强。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个性化教学,对教材中不必要的知识点缺少删繁就简的胆量,对音乐素质综合培养的能力较弱。

(三)技能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未引起重视

通过对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结构的研究发现,音乐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音乐、美术、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定向属于美育方向的课程,技能课之间的教师缺少一定的学术沟通与统筹安排,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综合性整合。比如钢琴课中较难把握的三拍子乐曲可以用作形体课的伴奏音乐加强学生记忆,通过音配画、画配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技能课程之间的交叉运用有待加强。

二、教材改良具体有效措施与教学案例分享

基于以上诸多现状的分析,鉴于一定的教学经验,笔者对教材改革与教学方式提出以下浅薄的设想。

(一)有关乐理教材编著与课程教学的建设性提议及教学案例分享

纵观关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教材,绝大部分都会在第一章节原样照搬乐音体系的概念。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本来就没有从事任何有关器乐演奏、声乐演唱的经历,一开始就以归纳总结的性质讲授,并不易于学生接纳。尤其是自然半音、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变化全音;等音(学前教育专业在钢琴课中会涉及♯F,不会涉及♭G,即便涉及♭G,钢琴教师也会告知学生每个钢琴键盘都有两个以上的音名即可)、音的分组(直接以感性的方式告诉学生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大概的位置即可)、十二平均律、音值组合等知识点,笔者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详细与过多的讲授,学生接受不了并望而生畏。笔者个人建议教授乐理第一步从认识音符、五线谱、简谱,熟悉节奏、节拍开始,并迅速进入读谱环节,让学生第一时间就获得一定的技能,并通过视唱大量的儿童歌曲与世界名曲进行一系列的音乐欣赏活动,从感性上积累一定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而对于音程部分的讲授笔者也有诸多想法。绝大多数乐理教材在该章节的设置上除了通过对音数的计算使之牢记音程的度数或者在五线谱上做出各种音程的转位练习外,没有任何的突破点,即没有针对性地的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导向的、有实操性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学生经常会问,这种对音程的学习与掌握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何意义。笔者个人认为,学习音程,除了了解构成音程的基本单位音数以及掌握音程的转位之外,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对不同音程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加以介绍,通过聆听有关大量涵盖某种音程特质的乐曲加深理解,让广大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去欣赏音乐,去捕捉音程的真正内涵,并且将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日后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这才是以小到大,以点到面,从微观入门最终窥见整个音乐王国,从中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音程是构成旋律的最基本,也是最小的因素。可以说,无论是结构庞大的交响套曲,还是短小精致的单旋律歌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音程组成,这是音程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当然,节奏与速度在音乐作品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从音乐作品最表层的音高结构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为直观的进行认知。其次,每个音程都有它独特的音响效果,无论是在高音区,还是在低音区;无论是和声音程,还是旋律音程,它都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给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更要以实际音乐作品或现象来向学生介绍不同音程的性质,便于他们理解与运用。

举例说明,从小二度音程开始。在介绍小二度时,可以告诉学生,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样,挨得太近,反倒会有矛盾,最恰当的例子就是小二度。教师可以在钢琴上演奏小二度的和声音程,同时发声的小二度会产生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有点刺耳,但是如果演奏旋律音程的小二度,却能制造出滑稽、幽默、谐谑、俏皮可爱的效果(实例赏析《加沃特舞曲》)。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音程有了实操性的理解,他们完全可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中,运用小二度音程来演奏律动率较强的场景,增添童趣。

和弦、大小调体系章节相对于音程,所提供的谱例与音响视频更为丰富,便不再赘述。就笔者的经验分享,笔者更侧重把和弦放在大小调体系章节一起教授,要求学生牢记调式中的正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原位、转位,其目的是为日后的即兴伴奏课程做铺垫,做到分课不分科,一切以学生音乐技能的有效发展做合理的课程衔接。

(二)有关视唱练耳教学的建设性提议及教学案例分享

视唱练耳的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乐理知识点的巩固,另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笔者分享个人的教学经验,中国的学生普遍会把三拍子打成四拍子的实际时值,同时中国学生在处理稍复杂节奏型时所适应的时间相对较长。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国内中小学的音乐普及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二是基于我们母语的发音特点,汉藏语系有声调但是没有重音,而拉丁语系中一个单词里有几处重音,所以对于较难接受的某些节奏型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为学生做形象的介绍,便于他们理解与运用,毕竟一切艺术现象都来源于生活,音乐也不例外。

举例说明小附点节奏型。笔者在为学生介绍这一节奏型时会以小朋友高兴时重复弹跳一只脚再换另一只脚走路的方式为例加强理解,事实上,小附点也确实是一个自带喜感的节奏型,德沃夏克《幽默曲》中就大量地运用了这一节奏型。同样,前八后十六可以解释为马蹄声或小军鼓的节奏型(实例赏析《赛马》《波莱罗》等)。每一个节奏型都来源于生活场景,学生在理解后可以用打击乐表演的方式进行创作,也可以在场景剧中作为音乐背景使用,不浪费任何一个知识点,所学必定所用。

还有一点,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即对于节奏与节拍的练习。笔者认为不能仅限于用念唱“打”的方式来进行,因为一切的练习都不能与实际音乐活动相脱轨,这些鲜活的节奏与节拍永远属于实际音乐作品中的一部分,它要么存在于有一定特点节奏型的管弦乐队作品、室内乐作品、合唱作品、或单旋律演唱演奏中,要么作为一种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纯打击乐作品中,任何一场音乐会都没有出现过靠人声念“打”来进行演唱的作品。笔者在借鉴英皇音乐考级与奥尔夫音乐的基础上,提倡学生用奥尔夫乐器进行独奏或重奏的节奏节拍练习。一方面,这种练习是以产生实际音乐作品为目的的练习,它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另一方面,这种练习强调了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涨,很多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的创作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提倡素质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到美育的重要性。做好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工作要以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定向。在教材编著上要有针对性目标,要符合学前教育的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整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将理论赋予实践。通过一系列改良促使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在进行基本音乐教育的同时,最大化、更高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音乐创造力及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音程乐理节奏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乐理教材编写出版研究
论钢琴调律的“调律法”等几个基本问题(上)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音乐游戏玩起来
论大、小调体系中特性音程的调式特征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