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为幼儿绘画搭建鹰架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公交车目标材料

(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幼儿园,江苏如皋 226500)

一、鹰架理论概述

鹰架本意即饲鹰者使鹰栖息的木架,随后引申至工程建设时为工程托结构构件搭建的一次性支架或临时性的建筑脚手架。就教学层面的鹰架则可以这样理解,即教师帮助学生应对具备相当难度的知识学习任务时,借助为其提供充足的支持与援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工具。鹰架与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Vygotsky的观点是,个体通过两个层次实现自身发展,即一为学习对象可以独立化解问题这一层次,二为学习者借助成人或其他能力更高的同伴指导后方可独立化解问题这一层次。上述两个层次彼此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鹰架本身属于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指导及支持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其核心性的关键作用即为以学生为对象,帮助其完成最近发展区的穿越[1]。

为学生提供鹰架标志着教师有能力遵循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在架构,分解细化其教学目标,随后在目标架构划分框架内掌握与学习一方最近发展区的拟合区,在此拟合区处开展鹰架的搭建,帮助学习者利用好鹰架完成各学习目标的分解,继而确保现整体教学实现预期目标,即将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转化成为现实的真实水平。就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而言,落实某一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构建起多个鹰架,使教学保持着上升式的深化过程。教师帮助学生沿级向上,以鹰架理论作为支持,融合合理的学习情境使各级学习任务得以最终完成。

鹰架使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形成有效联结,教师依靠鹰架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学生随之掌握新技能与知识。分开来看,教学每一个具体的分解目标得以实现均能找到与之对应的鹰架作为支持。整体而言,则无数个递进性的分解目标的一一实现促成了鹰架总目标的完成。鹰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不鹰架”,即鹰架本身为一类隐喻,即指学习者在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时,教师或成年人为其提供鹰架以及必要的协助。等到学习者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时,其会逐步与鹰架支援相脱离,并实现自主、积极的学习[2]。

二、基于儿童立场为幼儿绘画搭建鹰架的有效策略

受到幼儿年龄特征与成长规律的影响,他们总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认知。因此开展任何幼儿教育活动都应设置与之匹配的活动场景,激活能动性与思维性。当幼儿被学习场景所吸引,就能主动参与,并且通过合作探究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真正的发展。幼儿合作活动可以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合作,游戏就是经常用于推进合作的载体,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在游戏中搭建鹰架,让幼儿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有利于顺利达成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基于儿童立场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鹰架,常用到以下三大策略[3]:

(一)兴趣导向策略

对于幼儿来说,学习的最大驱动力源于“兴趣”。当他们对某件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教师不能随意阻止,应尝试站在幼儿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幼儿的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并顺势营造与之匹配的活动场景。在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要把握时机,也要适度而行,考虑幼儿的能力以及实际需求,给予适当引导;更多时候让幼儿保持挑战的状态,才能不断突破自我,生成创造动机4。

1.让幼儿引路,教师跟随。为了避免盲目指导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了解幼儿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指导他们下一步可能需要什么;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细心,让幼儿引路,自己则跟随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有的放矢提供指导,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也能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更佳。

2.关注冲突,筛选经验。在游戏中,幼儿的兴趣以及需求都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耐心观察与精准把握,对幼儿的教育与引导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将陷入混乱。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比如缺少玩具材料、同伴之间意见不统一或者幼儿能力达不到游戏要求,此时就需要教师抓住关键的矛盾点,点拨与启发,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

3.扮演角色,激发兴趣。幼儿有时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一些曾经感兴趣的游戏冷落在一边,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心理,不能直接放弃这个游戏环节,重在引导,启发幼儿扮演角色,获得不一样的游戏体验,重新唤醒幼儿的参与兴趣。

4.出示标志,延伸情节。在游戏活动中,投入适当的材料和玩具必不可少。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及时补充具有标志意义的游戏材料,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感。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在体验“坐汽车”的游戏时,用手模仿关车门的动作,并且嘴里发出“滴滴滴”按喇叭的声音,那么继续在“车门口”用废旧纸盒制作一个“刷卡器”,幼儿一下子想起了生活中坐公交车“刷卡”的场景,由此延伸游戏情节,很快大家又投入了“乘公交车”的游戏中5。

(二)问题导向策略

从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成人给幼儿过多的明示意见,或者总是过快的回答幼儿的问题,实际上对幼儿的行为与学习都有很大负面影响。如果成人能对幼儿多一些提问,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则非常有利于幼儿自觉规范行为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就是问题导向策略的优势。

1.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反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鼓励他们再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并努力达到教师的期望。这种做法能够避免幼儿过于依赖成人,遇到问题时要学会独立解决。例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提道:“老师,我们的积木不够了。”此时教师不宜直接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启发道:“昨天收纳玩具的时候,都放在哪里了?”这样做既提示了幼儿,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幼儿留一些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

2.以有方向性的问题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有目的性的,比如通过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启发幼儿的努力方向,幼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也就不断积累经验。比如在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中,他们懂得乘坐公交车应根据目的地来选择不同的路线,所以在“乘公交车”游戏中,老师故意不上车,而是发出疑问:“这是几路公交车呢?”很快就会有幼儿反应过来,他们跑到美工区,在白纸上写一个大大的数字并贴在“公交车”的前面,然后说道:“老师,这是x路公交车!”正是教师给出了有方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迁移生活经验,丰富游戏情节。

3.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思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最能考验幼儿的思维力与表达力,这也是对教师观察结果的有利补充。幼儿在回答开放式问题之后,也能获得更多的经验。例如,幼儿在玩一个新的角色扮演游戏“奶茶店”时,教师先不要布置环境或者投放材料,而是先询问:“你希望你的奶茶店里都卖些什么东西呢?”“做这些奶茶,我们要准备哪些材料?”既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不需要统一答案,也不能过多干预幼儿的想法,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规划和实施,通过幼儿自己布置游戏环境、准备游戏材料,对“奶茶店”的功能、产品以及工作人员分工都有了深入了解[6]。

(三)家长参与策略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所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应邀请家长参与,如家长与孩子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动手制作材料,拉近亲子关系,也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1.情境性支架。情境体验是幼儿产生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比如在“过马路”的游戏中,由家长在接孩子的路上带领他们获得真实体验,如告诉他们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认识红绿灯、要遵守交通标志等等。

2.材料性支架。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材料,才能满足幼儿对角色的体验。准备材料环节,不妨鼓励家长一起加入,帮助孩子找材料,与孩子一起出谋划策,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幼儿不仅获得了家庭教育的熏陶,也锻炼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7]。

猜你喜欢
公交车目标材料
你们认识吗
拒绝公交车上的打扰
可爱的小瓢虫
材料
摇摇鹅
公交车上的窃案
赠送折纸材料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