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联合电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1-07-14 07:01田苗李花陈斌游芳许济李仕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风病电针偏瘫

田苗,李花,陈斌,游芳,许济,李仕林

(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陕西 汉中 723000;2.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 710018)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种高危脑血管疾病,多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可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溶栓、手术介入等方法治疗,但约有80%的患者在治疗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偏瘫发生率最高,严重影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2]。因此,寻找经济有效的康复手段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恢复患者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眼针、电针是中医针灸常用的康复疗法,目前临床已应用于多种肌肉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中[3]。本研究通过观察眼针、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特征变化,以寻找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偏瘫门诊及住院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8.46±8.30)岁,病程15~48 h,平均病程(24.62±7.52)h;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9.13±7.64)岁,病程12~48 h,平均病程(23.30±7.74)h。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2018〕002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①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②双眼向一侧凝视;③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④CT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中中风病相关症状及体征,其中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40~80岁;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有一侧偏瘫;③意识清晰,可主动配合治疗;④入院前无严重残疾。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脑部肿瘤及其他病变者;②严重认知障碍者;③核磁共振检查禁忌者;④活动受限或关节损伤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运动功能训练。电针治疗取穴头部人中、百会,双侧三阴交,上肢双侧曲池、合谷、内关,下肢太冲、足三里、太溪、阳陵泉。治疗时,刺入穴位得气后,将输出电线夹于毫针(直径0.32~0.38 mm、长度20~50 mm)上,将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调至“0”,再将电针仪的2根导线分别连接于2根针柄上。打开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慢慢调至所需电流量(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抽动),稳定后持续20 min,每天1次,治疗3周。运动功能训练:①良肢位摆放:患者肘伸直,前臂外展,手掌朝上,患侧髋关节伸展,防止足下垂;②翻身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插握的自我运动等;③感觉输入:对患者患侧肢进行拍打,叩击,刺激患侧肌肉反射;④上肢训练:协助患者进行前臂的屈伸、旋转训练等;⑤平衡训练:训练患者跪、坐、站立状态的静、动态平衡;⑥抗痉挛体位摆放: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卧位及健侧卧位,改变姿势时需注意患者皮肤状况;⑦四肢抗阻训练:指导患者主动伸展四肢抗阻,提高伸屈肌张力平衡;⑧步行及步态训练:利用扶手、拐杖等辅助,指导患者走直线或交叉行走,观察步态,分析并矫正病理步态;⑨对患者进行转移、穿脱衣、进食、如厕等日常活动训练。患者每天进行2次运动功能训练,训练时长为40 min,训练持续3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眼针治疗。主要取穴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口眼歪斜可配肺、大肠区,高血压及头晕乏力可配肝胆区,糖尿病可配脾胃区和中焦区,语言不利加心区,左右侧交替取穴。具体步骤: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3 mm×13 mm),在患者双侧相应眼针区域以眶外横刺法进针2 mm,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5~7 mm,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3周。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中风病症状和体征积分 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进行中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具体评分方法见表1。疗效指数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为痊愈;中医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70%≤积分减少<95%,为显效;中医症状及体征均有所好转,30%≤积分减少<70%,为有效;中医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积分减少<30%,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2.2 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8],该量表包括13个项目,分值为0~42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

治疗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及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为无效;患者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症状部分消失为进步;患者神经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症状基本消失为显著进步;患者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为基本治愈[9]。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2.3 神经传导功能 治疗前后,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法检测患者病灶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区FA值[10],0≤FA值≤1,FA值越大代表神经传导功能越强。

表1 中风病症状与体征评分方法

2.2.4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11],包括沐浴、进食、修饰等项目,分值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好。

2.2.5 运动功能 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评测量表(Fugl-Meyer exercise assessment,FMA)评分[12]。共50小项,其中上肢部分33个小项,下肢部分17个小项。每一个小项分为3级,以0、1、2计分,共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强。

2.2.6 生活质量测评 对2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13],该量表包括3个项目,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2.7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后应用椎板式黏度计(MTN-6B,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测定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

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中风病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风病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表3 2组患者中风病疗效比较(n=90)

3.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90)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比较

结果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比较

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结果见表6。

表6 2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3.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结果见表7。

表7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6 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FA值比较

结果见表8。

表8 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FA值比较

4 讨论

中医学将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气虚血瘀证为其主要证型,患者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痰阻血瘀,或外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血瘀滞络。发作时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证,且治疗后仍可留有后遗症,表现为偏瘫、失语等[14]。针刺疗法为中医学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运行气血,疏经通络,治疗疼痛、麻木、肿胀等病症。近头部运动区穴位可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体部穴位能调补肝肾阴阳,疏通周身气血经脉[15]。同时,眼部穴位联通体内各大经脉,通过对眼部的针刺治疗可达到疏经通络,调气活血的功效[16]。

临床研究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状态异常,表现为机体FIB、HCT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异常,全血黏度增加[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FIB、HC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电针及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眼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电针治疗中,针刺曲池、足三里可通经导气,改善脏腑气血功能;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针刺内关可调理气血,疏通气机;针刺三阴交可使全身气血流通,阴阳调和;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针刺合谷具有通经活络,行气袪湿,活血止痛之效;阳陵泉属于八会穴之筋穴,针刺阳陵泉可疏通经气,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太溪为肾经原穴、输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输穴,针刺太溪、太冲具有滋养精血,化瘀生新之效;针刺百会、人中可升阳举陷,益气通督。上述诸穴联用共奏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祛湿化痰,通经活络之功[18]。眼针取穴以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可调摄阴阳,祛瘀生新;取肝区、肾区为配穴,可平肝熄风,滋阴补肾,有利于气血化生[19]。此外,研究发现针刺所产生的刺激可通过眼周皮下浅筋膜内各个感觉神经向脑中枢传递,可促使机体血液黏度下降,血流速度加快[20],改善躯体各个部位包括患侧肢的血液循环,进而降低FIB、HCT水平。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因神经功能损伤,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下降[21]。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以及SF-36量表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中风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眼针、电针联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缓解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运动训练可通过肌肉关节活动刺激大脑神经功能相关区域,促进病灶附近神经细胞突触形成,进而促进新的神经连接建立,有效缓解神经功能损伤。此外,运动功能训练可加强肌肉、关节活动,改善肌力,有利于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电针治疗可刺激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进而改善患者肌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电针治疗也可刺激受损部位相应的脑神经,恢复已经休眠的脑神经细胞功能,进而有效缓解神经功能损伤[22]。眼针治疗可刺激眼眶周围神经,促进受损神经细胞重新长出轴突树突,进而有效缓解神经功能损伤,减轻因神经损伤所致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3]。

DTI是近年来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像及后处理技术[24]。DTI能够无创地对脑卒中病理改变进行研究评价,其中参数FA与患者神经组织中的神经髓鞘完整性、纤维的致密性及平行性密切相关,FA数值越大,代表神经传导功能越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大脑脚、内囊后肢区域FA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各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在电针治疗及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眼针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这是由于运动功能训练及电针治疗能够促进病灶侧的皮质脊髓束白质纤维生成,有利于皮质脊髓侧束的修复,同时能促进缺血侧运动神经纤维传导,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进而有效提高神经传导功能。在此基础上加入眼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加快神经组织恢复,增强神经髓鞘完整性和纤维的致密性,进而使神经传导功能增强,最大限度地促进瘫痪肢体恢复[25]。

综上所述,在电针及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眼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改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机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本研究检测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用于临床实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如进行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等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测。

猜你喜欢
中风病电针偏瘫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漫画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