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四五”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2021-07-20 01:06
电器工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十四五工业智能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刻不容缓。

“十三五”以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央地紧密配合、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发展态势良好。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

但是,我国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因此,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刻不容缓。国家层面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国及各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次提到智能制造行业,要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政策支持下,“十四五”时期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我国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所起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智能制造行业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大。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超55000亿元。

一、“十四五”智能制造行业分析

(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目标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1)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2级及以上的企业超过50%,重点行业、区域达3级及以上的企业分别超过20%和15%。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大幅提升。

(2)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到10家以上。

(3)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建设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并形成服务网络。制修订200项以上智能制造国家、行业标准。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全国智能制造发展路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2)《“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推进智能制造,关键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作为一项持续演进、迭代提升的系统工程,智能制造需要长期坚持,分步实施。

二、智能制造行业基本概况

(一)智能制造定义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等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先进生产方式。

国际上,智能制造通常是指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其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服务机器人、其他自动化装备),工业互联网(机器视觉、传感器、RFID、工业以太网)、工业软件(ERP/MES/DCS等)、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

(二)智能制造主要内容

智能制造通过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企业信息化管理,将传统制造企业全面智能化升级,从制造工艺本身到制造产线的运营,再到企业整体运营全面信息化。

(1)工业自动化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加工生产。在工业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人只是间接地照管和监督机器进行生产。

(2)工业互联网

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是人类对3T融合的最新需求,即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

(3)企业信息化管理

将企业各个层面与环节的信息化系统集成。

(三)智能制造核心价值

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构建智能系统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和重塑生产方式。

(1)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物料浪费,减轻仓储压力;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减少因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通过数控机床、柔性产线、工业机器人等生产设备的应用,降低劳动力需求,减少人工成本。

(2)提高生产效率

大幅优化生产过程,改善生产工艺,加快生产速度;科学合理排产,提升设备利用率;提高生产执行精度,提升产品质量。

(3)重塑生产方式

实现大规模定制、智能产品远程运维、网络协同制造等多种新型生产方式,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拓展商业模式,增加收入及利润来源。

(四)智能制造发展历程

智能制造发展需经历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四个阶段。智能制造发展需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对应智能制造体系中某一核心环节的不断成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自动化、信息化、互联化、智能化。

(五)智能制造产业链

智能制造产业链涵盖感知层、网络层、执行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

三、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环境

(一)利好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支持举措正密集出台,强化资金、技术、支撑平台等举措,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培育智能制造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驱动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图1 智能制造发展历程

(二)制造业亟需升级

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对于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国仍处于“工业2.0”(电气化)的后期阶段,质量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对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亟需升级。

(三)人口红利递减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3年时达到峰值10.06亿,2017年跌破10亿,2019年跌至9891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连续6年下滑,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连续9年持续下降,2019年占比为70.6%。

后备劳动力边际改善能力弱,0~14岁人口规模也持续下降,2019年0~14岁人口23492万人,占比跌至16.8%。人口红利递减,企业主需要机器代替人力。

(四)用工成本上涨

工人生产力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如今制造业人力成本逐年上涨。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制造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突破5万元达到52858元。用工成本上涨压缩企业利润,导致制造业陷入了发展困境。智能制造节省用工成本,同时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五)“脑力”资源丰富

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有质的突破,从普通本专科生毕业生人数看,1949年为2.1万人,2001年突破100万人,2019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758.5万人,同比增长0.7%。

当前中国每年工学类普通本科毕业生超过140万人居全球第一,庞大的工学毕业生不仅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也为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设计、应用和实施提供庞大的“脑力”资源,工程师红利已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新兴技术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一些列技术广泛应用到制造业中。未来物联网与云计算将会更加广泛地部署到制造行业。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将灵活地为客户打造“透明化生产、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厂设施整体协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相关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制造产业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国5G网络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利用5G技术的智能互联网具备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等优势,可以在工业互联网上率先应用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

四、全球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国家积极发展智能制造

全球分工的背景下,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关系到国家利润分配,智能制造作为新的产业趋势,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刺激政策。

图2 制造业亟需升级

(二)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大

由于工业4.0、工业自动化进一步普及、政府支持、监管合规性日益重视、供应链复杂性提高,以及对减少时间和成本的软件系统的需求增加,全球智能制造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214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增至3848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2.4%。

(三)智能制造中心分布集中

世界智能制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洲、亚洲。代表性的世界传统制造业的中心城市既有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老牌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城市,也有苏州、天津、佛山等中国的新兴智能制造中心城市。

(四)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活跃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持续活跃。据《全球智能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百强报告2020》,近5年,全球智能制造产业专利申请累计达205924件,其中已授权且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71068件。

(五)欧美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水平高

从区域平均得分来看,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排序为北美、亚洲、欧洲。从创新主体数量和排名上看,北美也具有相对优势,技术创新平均水平较高,共有38家企业入围,其次为亚洲,入围企业35家,欧洲共有27家企业入围,仅从创新企业数量上看,北美洲具有明显优势。

图3 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情况

图4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专利申请量情况

世界智能制造科研水平前十城市分别是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瑞士日内瓦、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匹兹堡、美国波士顿、德国柏林、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美国芝加哥。欧美科研水平表现强势。

(六)头部企业科技创新优势明显

三星电子居于首位,得分1.000,第2名为通用电气,得分0.690分,第3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得分0.610分,惠普、微软、大疆、华为、西门子、高通、亚马逊依次排名第4~10名。

智能制造企业全球科技创新百强的平均得分为0.254,只有排名前28位的创新企业得分高于平均值。除前10 名外,入围百强的其他创新主体得分介于0.143~0.379之间,表明入围百强的智能制造产业全球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少数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五、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一)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规模12235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超27000亿元。

(二)智能制造形成四大产业聚集区

智能制造产业市场潜力大,各地争相抢占智能制造高地。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形成了四大聚集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四大智能制造聚集区各具特色。

(1)环渤海地区

图5 2016~2019年全球智能制造专利申请国家地区排名

表1 2020全球智能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百强排行榜TOP10

智能制造科研高地,形成“核心区域”与“两翼”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北京:逐步形成了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2)长三角地区

以江苏、上海、浙江为代表,形成了特色鲜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常州:充分对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加速锻造智能制造“新名片”。

(3)珠三角地区

“中国制造”主阵地,形成符合各自产业特色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广州: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建设。

深圳:重点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产业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

(4)中西部地区

围绕军工、卫星、冶金等特色领域的优势,形成了重大集成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智能制造水平高速提升。

武汉:以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为主线,全面布局功率激光和信息激光两大领域。

西安:聚焦3D打印材料、装备、技术,打造3D打印产业集群。

(三)智能制造企业布局领域广

当前,智能制造产业备受关注,许多工业企业加快布局其中。据数据显示,中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五大部署重点依次为:数字化工厂、设备及用户价值深挖、工业物联网、重构商业模式以及人工智能。其中,数字化工厂被企业列为智能制造部署的首要任务,占比最高。

(四)智能制造产业投融资活跃

随着我国对工业智能制造的日趋关注,带动着投资行业也开始关注这一热门。2016年以来,我国智能制造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明显增多。2020年投融资事件221起,投融资金额297.41亿元,近三年投融资事件保持在200起以上,投融资金额超200亿元。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投融资活跃。

图6 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

图7 中国企业智能制造领域布局情况

(五)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众多

近年来,相关部门机构陆续出台政策法规,扶持和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其中,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从2015年开始,已公示了四批,总数为307个。

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从2016年开始,已公示共三批,总数为509个;两个试点项目共有816个。从分布来看,传统制造业强势试点项目最多,山东、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位居全国前五。其中,山东智能制造试点项目最多。

(六)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火热

近年来,各地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在智能制造链条上诞生了大量产业园区,掀起了产业园建设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共计537个,范围涉及全国27省市。西部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较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其中,江苏智能制造产业园数量最多,共计79家。广东和山东位居第二和第三,产业园数量分别为59家、43家。此外,浙江、河南、重庆、湖北、四川、安徽智能制造产业园数量超20家。

图8 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投融资情况

表2 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园分布情况

(七)北京智能制造科研水平领先

从智能制造科研水平情况来看:北京、上海、重庆、天津、广州、深圳、苏州、南京、西安以及武汉为我国智能制造科研水平前十大城市。其中,北京以科研水平0.3144位居榜首。

放眼全球,世界智能制造科研水平前十名中无一中国城市上榜,北京作为中国国内最高科研水平的代表,仅位列世界第11位。

六、智能制造行业重点企业

(一)中控技术

(1)企业介绍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控技术”)成立于1999年,公司主要面向以流程工业为主的工业企业,提供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核心,涵盖工业软件、自动化仪表及运维服务的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

中控技术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现已在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南亚、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地区设有区域事业部、分公司、办事处等机构,核心产品已应用至30多个国家。

(2)产品体系

主营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自动化仪表及运维服务;以及整合了上述四项产品的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产品体系:将继续做强核心优势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3.0),并在自动化和数字化基础上,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工业4.0)、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同时加强本地化运维服务,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3.0+4.0”产品及解决方案体系。

(3)研发方向

中控技术2020年度研发投入3.62亿元,较2019年度增加18.95%,占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46%。中控技术牢牢把握智能制造的前景,公司拟对数字化仿真平台、人工智能和控制优化平台以及智能控制器平台这三个方向的产品进行研发。

(4)经营数据

近几年,中控技术经营业绩持续较快增长。中控技术营业收入由2016年的14.84亿元增至2019年的25.37亿元,归母净利由2016年的0.51亿元增至2019年的3.65亿元。在疫情影响下,中控技术业绩仍实现了稳健增长;2020年中控技术实现营业收入31.5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4.51%;归母净利4.2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5.81%;

表3 中控技术研发方向

中控技术从主要服务于流程工业的“工业3.0”需求向“工业3.0+工业4.0”需求升级。中控技术在做大做强核心优势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3.0)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工业软件(工业4.0)业务,并不断完善自动化仪表(工业3.0)产品谱系。中控技术在工业3.0项目逐年增长基础上,工业4.0相关业务加速增长,收入占比持续提升。2020年中控技术工业4.0业务实现收入53320.8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7.01%,同比增长23.50%。

从业务产品收入结构来看,中控技术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业务收入持续提升。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3.3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74.32%,比上年同期增加14.65%。

中国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五大部署重点依次为:数字化工厂、设备及用户价值深挖、工业物联网、重构商业模式以及人工智能。

(二)能科股份

(1)企业介绍

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能科股份”),成立于2006年12月,2016年10月在上交所上市,致力成为业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与智能电气先进技术提供商。能科股份坚持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轮驱动战略,依托先进的工业软件和电力电子技术,为客户定制专属的,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2)业务介绍

能科股份智能制造业务基于数字孪生理念,整合业内先进工业软件和数字化IOT设备,虚拟世界(Cyber)内定义生产力中台并为客户开发个性化的工业微应用(APP),物理世界(Physical)内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和测试台,满足制造业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与业务协同需求。

能科股份的智能制造业务可划分为软件系统与服务、数字化产线建设与服务、测试台建设与服务等三类。

(3)研发投入

能科股份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售前、售后等组织结构,始终将技术研发工作放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扩充专业研发团队。2020年前三季度,能科股份研发费用支出0.74亿元,占当期营业总收入的10.93%。

(4)经营情况

近几年,能科股份业绩持续增长。 2020年前三季度能科股份营收约6.79亿元,同比增长30.60%;净利润约8040万元,同比增长44.35%

2020年能科股份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2703.16~4505.26万元,同比增加30%~50%。

2020年上半年,能科股份的主营业务为国防军工、汽车及交通运输、高科技电子与5G、装备制造、能源动力、其他,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9.35%、17.68%、13.84%、13.68%、9.45%、6.0%。

(三)天准科技

(1)企业介绍

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准科技”)成立于2005年,2019年天准科技在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公司以机器视觉为核心技术,专注服务于工业领域客户,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包括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无人物流车等,产品功能涵盖尺寸与缺陷检测、自动化生产装配、智能仓储物流等工业领域多个环节。

(2)产品介绍

天准科技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主要包括: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无人物流车。其中,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系列用于工业组装生产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采用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实现机器人引导、自动识别、在线检测、数据追溯等智能化功能,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汽车制造等智能化生产程度较高的行业,推进工厂无人化和智能化进程。

(3)核心技术

天准科技在机器视觉核心技术的关键领域获得多项技术突破,具备了开发机器视觉底层算法、平台软件,以及设计先进视觉传感器和精密驱动控制器等核心组件的能力。天准科技核心技术包括机器视觉算法、工业软件平台、先进视觉传感器及精密驱控技术四大领域。

(4)研发投入

技术领先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天准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公司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3年天准科技投入研发费用分别为7959.78万元、9472.43万元和15459.03万元,占同期收入的15.66%、17.51%和16.03%。

持续的技术投入为天准科技积累了大量技术成果,截至报告期末,天准科技已获得116项专利授权,其中37项发明专利,同时取得93项软件著作权。

(5)经营情况

天准科技业绩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411.02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8.1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738.13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9.10%。

2020年天准科技智能制造系统营收4225.55万元,同比减少61.21%,营收占比4.4%。智能检测装备营收82175.95万元,营收占比85.2%。

(四)赛意信息

(1)企业介绍

广州赛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意信息”)创立于2005年,2017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赛意信息是一家企业级数字化及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面向制造、零售、服务等行业领域的集团及大中型客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产品及相关实施服务。

赛意信息已在上海、北京、深圳、佛山、武汉、成都、济南、厦门等地都设立了分、子公司,办事处及交付基地,提供面向23个行业和11条业务线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企业业务

赛意信息服务领域自大型核心ERP解决方案,逐渐横向向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数字化采购管理及数字化营销管理领域延伸,结合相应的中台及大数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企业级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产品以及与国外软件厂商开展合作双路径发展,自管理运营层解决方案垂直发展下沉至生产执行层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研发仿真设计、车间制造执行、设备互联、智能仓储及物流管理一体化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3)产品介绍

赛意信息2012年开始面向市场提供以SMES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产品,通过不断自主研发升级,目前已扩展成为一套专业性强、成熟度高、制造运营一体化的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简称“SMOM”)。解决方案以实时协同思想为主导、以动态调度为核心、以设备物联为实现手段,对制造供应链的过程进行闭环管理为目标,实现制造数据可视化、制造过程透明化的工厂建设目标。

(4)经营情况

赛意信息业绩持续增长。2020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6亿元,同比增长29.7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163.96%。

2021年一季度赛意信息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0万元至12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04.72%~306.30%。

赛意信息重点发力智能制造领域,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泛ERP领域的业务一直在赛意信息营收中占有最大比重,近年来毛利率有所下滑。随着智能制造业务产品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制造的毛利率实现进一步升高。

现阶段智能制造领域是赛意信息重点投入和发展的业务板块,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借此公司逐步实现业务升级转型,在业务结构方面得到了优化,2020年上半年整体毛利率相对2019年有所改善。

(五)海得控制

(1)企业介绍

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得控制”)是国内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领域领先的并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海得控制主营业务板块分为智能制造业务板块、新能源业务板块和工业电气产品分销业务板块。

(2)企业业务

海得控制智能制造业务板块下游应用主要涵盖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制药、市政管廊、3C等行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实施。专用产品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满足“智联、智采、智存、智算、智控、智显”应用场景的高可用产品。专技应用聚焦于生产过程中数据采集,数据交互,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及通讯技术等相融合的综合解决方案。

(3)企业介绍

2019年以来,海得控制聚焦智能制造主战略,围绕工业网络、工业计算和工业软件三个业务方向,提升工业互联网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业务拓展,业绩持续增长。2020年海得控制实现营业收入226553.46万元,同比增长10.06%,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12701.48万元,同比增长142. 21%。

2021年一季度海得控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达800~12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49%~307.74%。

七、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案例

(一)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自主研发并应用起重机行业大型结构件焊接智能化生产线,通过改进优化转台拼焊工艺、结构焊接工艺和集成检测校型智能装备等手段,解决了转台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率低、占用人员多、焊后校型反复翻转等问题,实现工件自动周转、自动对接、自动焊接、自动检测,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利用制造信息化系统和物联网平台对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生产流程从“人机对话”转向“机器对话”,实现质量标准信息化、质量记录信息化、质量信息规范化、过程管控精细化、产品档案追溯化管理。围绕智能化产品,建立远程运维平台,在服务型制造的实践方面效果突出。

(二)青岛海尔特种制冷电器有限公司

探索智能制造互联工厂新模式,以用户为中心,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型,利用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围绕特种制冷冰箱的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全流程,建设信息化、数字化集成系统,实现了用户定制直达工厂、订单自动匹配和准时交付、生产全流程追溯可视、产品质量实时监控和产品性能的分析优化,有效提升了用户最佳体验、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智能制造综合应用效果显著。

(三)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在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生产效率等经营管理方面实现精益管控。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采用了大量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自动化程度达95%,实时质量控制点超过3600多个,以集成化的方式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工艺参数的实时优化和产品质量的精确追溯。通过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研发并应用多种算法模型,实现对研发、制造、服务等活动的智能化决策支撑。

(四)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积极探索并实践汽车生产企业C2B模式,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驱动整个制造体系智能化升级。依托“蜘蛛智选”、“我行MAXUS”、“房车生活家”等七大数字化平台,推动新模式下的组织结构转型。建立各类型用户和车主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用户运营。

建立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运营的新营销体系,积累了2亿+客户标签和5000万+人群数据信息;建立贯穿用户、经销商、主机厂和供应商的数据一体化平台与柔性制造体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实现,为汽车企业提供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转型升级的最佳实践。

(五)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围绕水泥生产核心业务,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感监测、信息交互集成及自适应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数字化矿山管理系统、专家自动操作系统和智能质量控制系统等八个涵盖水泥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及管理系统。

建设了“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和“以智慧管理促经营”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了工厂运行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使生产线设备自动化控制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21%,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5%,能源消耗下降1.2%、单个工厂减排二氧化碳2.55万吨/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标杆引领作用。

八、“十四五”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前景

(一)智能制造市场规模预测

我国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所起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智能制造行业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大。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超55000亿元。

(二)智能制造发展前景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提升空间大

据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统计,2019年度智能制造就绪率仅7.9%。2020年四季度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就绪率仅9.7%。

图9 2021~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预测

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初步形成,但智能制造就业率仍不足 10%,说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工业企业整体关键工序数控化、管控集成化、供产销集成化能力依旧有待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存在提升空间。

(2)人才驱动智能制造发展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高技能的人才。据《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数量将接近100万人。

为应对人才缺口,我国围绕设计人才、应用人才和服务人才三个方面发力培养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才,同时吸引外部人才为我所用。这些人才将驱动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三)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1)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被攻克

目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跟国外有较大差距。推进智能制造一定要把掌握关键技术、核心设备作为重点。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机协作、精益管控、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十四五”期间,国家和企业将致力于推进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

(2)带动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

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

1)智能车间。覆盖加工、装配、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打造一批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2)智能工厂。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3)智慧供应链。面向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医疗装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等行业,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3)智能制造装备得到快速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到2025年,研制1000种先进智能制造装备。

表4 工业软件产品类型

“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推动基础零部件和装置、通用智能制造装备、专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

(4)工业软件产品得到突破提升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25年,突破一批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一批行业专用软件,控制执行、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软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研发一批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的新型软件。

(5)智能制造将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十四五”期间,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引进外资、技术、人才,加大外商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投资,同时,鼓励智能制造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图10

猜你喜欢
十四五工业智能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