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1-07-29 21:34王艳娟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家长学校

王艳娟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劳动教育问题也进入到社会各界的视野,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2015年,教育部下发《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提出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但是,在目前的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家庭教育不能起到示范效果、学校不重视组织劳动教育活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劳动教育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教育,本文着重分析体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实践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有设计、有组织的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教学工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劳动态度以及劳动习惯的过程。劳动素养教育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包括劳动实践课与劳动知识课。劳动实践课指有序地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劳动基地参与一些简单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知识课是关于劳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课程。二者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尽管各有侧重,但是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彼此取代。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生理等特点入手,合理安排两种教学,纠正重教学、轻劳动,重知识、轻实践的错误认识,转变把劳动等同于打扫卫生这种简单劳动的观点。唯有参与劳动,学生才能认识劳动的价值,培育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品质;也唯有劳动,方可改变懒惰的习惯及忽视体力劳动的思想。教师要从劳动理念、态度、习惯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及锻炼,为他们将来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具体涉及两点:第一,培育劳动理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观念;第二,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锤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教师要组织与引导学生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活动和科技劳动,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磨练意志,提高体质,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二、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没有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家长是第一顺位的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有很大影响,自从孩子有记忆开始,就是家长陪在身旁,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等。孩子的许多“第一次”也是在家长的教育下学会的,因此家长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人。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劳动教育方面缺乏清醒的认识,更有甚者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劳动教育可有可无,还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不舍得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这些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之路来说都是阻碍。

孩子从小就跟着家长一起生活,在各个方面会模仿家长的一举一动,如果家长自己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孩子自然也不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为孩子年龄还小,认知水平较低,在长期模仿家长的劳动习惯后,也逐渐会养成自己不良的劳动习惯;也有一些孩子因为太受溺爱,出现坏习惯时家长也视而不见,有时仅是口头批评一下便不了了之,这些均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劳动习惯。

(二)学校不重视组织劳动教育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庭。除了在家,学生其他时间均在学校与教师、同学生活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会养成很多劳动习惯。当前很多小学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并不重视,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具体原因是:一、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升学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并不注重劳动教育。每个班级学生众多,教师无暇顾及这么多孩子的劳动教育,看见一些不良的劳动行为,老师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口头教育。二、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缺少系统的教育体系,缺少科学性、规范性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在口头上提醒孩子们该注意什么,但是这样发挥的作用甚微,缺少长期规划。

三、新时期下开展有效性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家长言传身教的示范行为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良好劳动家风的形成和对孩子劳动思想、劳动理念以及劳动行为的塑造十分关键。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家长的劳动教育示范。首先,制订并完善家校一体化育人制度,以提高家长整体素养为基础,让劳动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在日本有一句关于教育子女的名言:“除了阳光与空气是大自然的给予,其余的一切均要经过劳动获取。”家长要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将之内化到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中。其次,要鼓励家长踊跃参与家庭劳动教育,引导家长自觉承担责任,努力学习与优化教育方法,主动纠正一些错误思想及做法,形成尊重劳动、喜欢劳动的优良家风。最后,家长要在孩子参与劳动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以直观、具体、生动的引导使子女掌握基础的劳动能力。安排家务活时,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并带领孩子完成难度大一点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使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还能通过劳动体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提升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我服务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劳动。劳动教育通常是由自我服务开始的,而且无论今后每个人从事何种劳动,都离不开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了满足与提升个人生活的需求,还与周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自我服务的同时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当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劳动获得快乐时,这时“劳动创造美”的观念才会深深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所以,家长要对孩子从小就加强劳动教育,培养他们自我服务的意识,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的事情帮着做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劳动习惯,为形成科学的劳动思想奠定基础。家长要常常对子女进行自我服务引导教育,抓住重要敏感期,等孩子可以自理时,放手让孩子独立劳动。事实上,孩子在养成自我服务习惯的时期,已逐步认识到劳动既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获得自我身心的满足,获得帮助别人或者服务他人的快乐。如果孩子能产生这样的认识,将为他们将来服务社会提供力量,使他们成长为社会的栋梁。

(三)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创新劳动教学方式

1.探索多样化的劳动教学模式

推动劳动教育长远发展的第一个环节,即努力构建完善、具体、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进一步更新劳动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劳动教学模式,把国家规定的劳动课程视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时,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学校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本地学情,尽量综合运用本地劳动教育资源,合理创建劳动教育校外实训基地,从多种模式、多种类型、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2.促使劳动教育和其他课程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点。劳动教育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它们之间不仅关系密切,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劳动有助于树德、提智、强体和育美。针对劳动教育和其他教学的关系来说,劳动教育精神的培养是德育的内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锻炼是智育的内容;劳动能力的训练是体育的内容;劳动教育主体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美、发现美是美育的内容。把劳动教育和其他“四育”结合,可以让学生基于劳动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各种方式及途径得到有效教育,这是劳动育人的终极目标。为防止劳动教育内容的简单化、形式化,学校要改进劳动教育模式,促使劳动教育内容和其他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师也要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创新性地挖掘劳动教育资源,让劳动教育观念融入其他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例如,把讲述劳动故事、参加公益劳动、讲述劳动体验等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突出育人作用

1.加强家校协作

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时,家校协作必不可少,家庭和学校要形成整体,构成教育合力,通过家校协作的模式来教育与督导学生。如果各自为战,不仅容易因缺乏联系而降低效率,还极易出现“5+2=0”的尴尬局面,即五天在校学习,由于周末两天在家放任自我而功亏一篑。家长要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在家庭劳动教育方面采取赏识教育,表达对孩子的认可与夸奖,支持孩子战胜困难,形成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家长会或是家访的形式,引导家长改变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让家长深入了解劳动教育对培育孩子道德品质的作用。家长要尝试走入学校,走入课堂,体验学校劳动教育的气氛,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了解孩子在校的劳动教育情况,以便及时对孩子展开劳动教育的引导。家校构成合力,在思想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保持同步,才能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新时期下社会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在具体应用中,社会教育始终被忽略,导致劳动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学,使得教学资源零散,劳动教育效果不高。所以,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大量认识世界、参与劳动体验的机会。比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培育孩子热爱自然、注重环保的劳动思想;3月22号是“世界水日”,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的思想;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英雄烈士扫墓,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利用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以及思想认识,磨炼他们的精神品质,形成高尚的劳动情操与劳动认识。

(五)加强资源整合,强化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1.优化考评机制

师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若想顺利地开展劳动教育,突出劳动的育人作用,重点要调动师生的自觉性、积极性,这就要求制订具有激励效果的考评机制。

针对教师,学校要把劳动教育成果引入考评机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特点,深入探究专业知识,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乐于接受,引起学生深刻的思考,使其准确地认识劳动的本质及价值,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取得个人发展。针对学生,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引入学分管理制度,把劳动态度和行为表现与学生实践考核、整体素养考评等结合起来,激励学生重视劳动,更踊跃地参加劳动,更认真地从事劳动,使之在感受劳动的快乐及意义时形成自觉参加劳动的思想认识。

2.挖掘丰富的资源

大力宣传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等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新劳动价值理念。增加财政资金在劳动教育配套设施和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方面的投入,逐步构建良好的劳动教育发展体系,为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学校在组织劳动教育活动时,要全面考量,总体规划,根据办学宗旨,合理使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应与社会、家庭合作,为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支撑,鼓励并联合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推动力度,逐步优化劳动教育体系,加快劳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化程度。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必须要得到长足发展。因此,要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作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将会在劳动中陶冶情操,提升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6).

[2]刘茂祥.基于实践导引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0(2).

[3]周美云.轨迹·焦点·走向:劳动教育研究七十年[J].当代教育论坛,2020(3).

[4]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20(5).

[5]梁宝珠.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9).

[6]雷云芬.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必要性研究[J].天津教育,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小学劳动教育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KZD2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劳动家长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错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