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相关策略研究

2021-07-29 21:34喻美玲沈泾渭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情感家长

喻美玲 沈泾渭

语文既对我们的思想、精神有指引与凝聚作用,又是学生将来发展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可以说,语文学习非常重要,但现实中有不少学生出现厌学语文的心理。

一、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现状

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到高中阶段,随着语文教学向更深更难发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总会发现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表面上看,一是基础薄弱,二是高考压力,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学心理。究竟是什么内在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二、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心理成因分析

总结来看,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家庭教育、学生本人、社会风气。

(一)个体外在环境因素

1.语文课堂无趣

语文课堂无趣,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不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无视语文课堂以任务为导向的要求,不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是将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主场甚至专场,学生的参与度极低。

2.语文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从整体来看,不少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将课程标准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素养还有待提升。从个人层面来看,有的教师上课时语言不够生动风趣,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还有的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不去创新教学方法,只是机械重复式地完成教学任务。

3.家长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分数

一些家长更偏重孩子数理化的学习,只从分数层面看待语文学习,对语文科目重视不够,使学生形成轻视语文学习的心理。

4.家庭缺乏阅读的氛围,家长难起表率作用

有些家长沉迷于刷抖音、玩游戏,缺乏率先阅读的榜样作用,难以言传身教地引导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以致孩子语文学习根基薄弱,进而使孩子随着学段的提高与语文学习难度的增加而出现厌学语文的情绪。

5.家长重视物质生活,疏于情感陪伴

有的家庭采取放纵式养育,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与陪伴,缺乏沟通,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与情感需求,致使孩子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最终导致语文成绩偏低,学生继而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

6.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言论容易造成社会大众对于语文等文科科目的轻视,这种认知波及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忽视语文的学习。时下流行的抖音小视频、虎牙等直播以及各种手机游戏,又抢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自控力不强,一旦沉迷于手机,必然影响语文学习。

(二)个体内在心理成因

1.认知能力偏差

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最高级也是最后才发展起来的,更多地受环境与重要抚养人(有时非父母)的影响。现代生活中,父母常常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祖辈抚养,这种抚养方式必然导致孩子的认知能力受祖辈的认知能力影响。祖辈监护人更多注重吃、穿、住、行等物质条件,缺乏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必然导致孩子在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过于注重物质条件而疏于精神营养的吸收。而且大多数祖辈文化水平偏低,与当代社会的教育理念脱节,无法认识到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也会内化到这一部分的认知,一旦这种认知基本成型,改正便十分困难。

2.情感淡漠

文科大多是向内探索的科目,注重个体的内省能力与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但也需要相应的情感基础。由于当代社会大多是纵向住房模式,已经与21世纪以前邻里融洽、家庭氛围浓厚、情感交流密切的横向住房模式产生很大差异,邻里之间交流较少,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疏离,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乏情感基础和情绪感知力,情感淡漠,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共情能力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导致厌学情绪。

3.欠缺意志力

看小视频、刷抖音等在心理学上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容易让人上瘾;而阅读属于“随意注意”,需要设定目标并伴随意志努力。相对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更需要意志力的参与,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与精力,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是很難做到的。大部分学生缺乏外界监督,意志力薄弱,对阅读浅尝辄止,故无法养成阅读习惯,便无法体会徜徉书海的愉悦与欢欣。

当然,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本文暂不作讨论。

三、解决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相关策略

要改变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现状,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可从以下几点来探讨相关解决策略。

(一)加强外因的促进作用

1.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教师要多想办法。根据课标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样能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课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

2.加强指导,对症下药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语文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是知识点掌握不牢还是学习态度有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才好对症下药,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实力

我们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大学习的力度,首先要学习新课标与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专业素养,还要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的思想有深度,课堂语言富有魅力,做让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

4.家长要作出改变,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多阅读,少玩手机,给孩子树立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增设亲子活动

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语文教师应引导家长重视语文等文科的学习,在家里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教师可以适当地给有条件的家长提供一些引导孩子学习语文的小策略,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远离手机。通过亲子活动,家长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陪伴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二)内因是关键

1.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错误认识

无论是祖辈抚养孩子,还是父母亲自抚养,都要给孩子传输正确的理念:语文是母语,是我们以后的交际工具,必须学好语文。要多给孩子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心理上重视语文科目的学习。

2.培养共情能力及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

学生无法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固然有时代隔阂等原因,但其缺乏共情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邻里之间的疏远和冷漠,导致了学生心理的淡漠和情感的隔膜。这种情况下,我们适当地培养学生与周围人的共情能力,对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的习惯

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果没有阅读的基础,想要提升语文学习效果确实很难。我们可以给学生开列必读书单,安排阅读时间。学生阅读后,让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如撰写心得、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汇报等,一方面可以巩固阅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在教学过程中督促、激励

语文科目的学习见效不快,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恒心与毅力。我们可以给他们制订中长期规划,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获得实现小目标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便能持续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总之,要改变高中学生厌学语文的现状,必须由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社会多方面形成合力,既从外在寻找原因,更要从内在找原因,督促各方作出调整和改变,力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文环境,让学生产生良好心态,提升语文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情感家长
高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探究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情感
家长错了
台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