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主题墙创设路径

2021-07-29 22:02吴雅冰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5期
关键词:墙面蘑菇创设

吴雅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幼儿园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是幼儿开展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的场所,主题墙的创设要体现幼儿的需求,支持幼儿从中获取丰富资源,能够为师生互动、同伴互动提供载体。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看待主题墙,让主题墙贴近幼儿的心灵,承载幼儿的情感,表现幼儿的活动内容。本文拟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讨基于儿童视角创设班级主题墙的具体策略。

一、观察幼儿,立足兴趣创设主题

主题墙中的内容围绕具体的主题生成,反映某个领域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是创设主题墙时面临的首个问题。幼儿是具有内在发展驱动力的个体,能够在自设目标下开展主动探索。因此创设什么样的主题墙,要由幼儿来决定。由教师选择的主题墙,是传统控制式教育下的产物,反映的是教师对幼儿学习需求的主观判断。儿童视角下的班级主题墙不应只反映教师的价值观,更应当反映幼儿在当下的兴趣指向,与幼儿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呼应。

教师平时可以加强对幼儿的观察,根据幼儿的言行判断其需求,然后适时生成相应的主题。如幼儿在下午的点心中经常吃到玉米,就有幼儿讨论:“玉米是不是米?”“既然不是米,为什么要叫作‘玉米?”可见幼儿对玉米的命名很感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可以从中拓展出丰富的活动空间,因此教师创设了“趣探玉米”主题墙,将对主题墙的创设贯穿在幼儿的探究中。只有在幼儿兴趣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墙,才是真正属于幼儿的主题墙,才够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对接活动,发挥墙面丰富的功能

班级主题墙的创设是生成性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它要与具体的活动相融合。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持续更新内容,以传递多样化的信息,发挥墙面丰富的功能,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一)以主题墙展示活动计划

在开展活动时,会在师生沟通中形成多层次的活动计划,这些计划反映幼儿的兴趣,是后续活动的基本框架。如果活动计划只是停留在口头语言层面,很难有效地指引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用主题墙展示活动计划,將对活动的初步安排可视化,以促进师生沟通,增强幼儿在活动中的目标意识。

例如,在一个下雨的周末后,幼儿星期一来园时,发现地上长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蘑菇。幼儿对蘑菇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它们从何而来,班级主题课程“蘑菇的世界”也就形成了。师生开展讨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提出问题,教师也提出倡议。经过一致沟通,大家决定开展“户外观察”“种植蘑菇”“画蘑菇”“烹饪蘑菇汤”四个层次的活动。相应地,我们使用树状结构图表现主题活动的四个层次,运用生动有趣的图标来表示活动内容,区分出活动的排序先后,使主题课程的活动计划清晰可见。同时在各个分支阶段,可进一步用主题墙展示分支计划,如在种植蘑菇的环节中展示材料运用方法、种植方法等。计划图的绘制主体是教师,但其内容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幼儿展示计划图,以此起到整理思维、激发兴趣、导引活动的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二)以主题墙追随经验发展

在幼儿园活动中,幼儿的经验不断发展,在持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时,幼儿会产生许多新的心得。幼儿对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充满自豪感,同时期望表达收获的喜悦,并与同伴、教师分享。因此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主题墙追随幼儿经验的发展,用墙面内容展示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结果。随着幼儿活动的深入,主题墙的内容也会不断丰富。

例如,在大班幼儿户外游戏“打野战”中,教师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自主构建一个场地,并进行模拟交战游戏,游戏持续了约一周时间。随着幼儿对游戏从陌生到熟悉,想法从单一到多元,幼儿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如怎样构建“战壕”?怎样用美工纸制作子弹?怎样计算积分和制订游戏规则?等等。教师鼓励幼儿用画画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如有的幼儿画出了用海绵垫和轮胎构建的“战壕”,并在竹筒、木板等材料上打叉,意思是后两种材料不稳定、不实用,不能用来构建“战壕”。当然,这个主题墙还被幼儿用来记录每天的战果,每天幼儿都先一起统计确认对战双方的分数,再在墙中写上积分。这样的主题墙是动态生成的,能够支持幼儿表达自己的收获。成果展示与游戏过程合二为一,令活动更有乐趣。

(三)以主题墙展示幼儿作品

在美工、绘画、科技小制作等活动中,幼儿会完成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直观成果,将它们展示出来,能够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幼儿完成的作品各有特色,因此以主题墙展示幼儿的作品可促进经验的分享和交流,让幼儿从其他幼儿的经验中学习;并且用主题墙展示幼儿作品,也是教师在以无言的方式表达对幼儿的肯定和认可,并支持幼儿互动。

例如在“有趣的叶子”活动中,幼儿用叶子完成了拓印画和拼贴画。活动分集中活动和区域活动两个环节,幼儿先跟随教师一起活动,然后再根据习得的方法开展自主化活动,以实现更多的审美创想。教师为本次活动创设了“叶子画”主题墙,幼儿可以将完成的画作粘贴在主题墙中,写上自己的名字。幼儿经常聚集在主题墙前,一起分析画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特色。来自同伴的关注能够激励幼儿放飞想象,在画中融入更多创意。在本次活动中,主题墙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作动机,为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园地。幼儿在主题墙中留下探索与创造的足迹,使得活动更具有生命力。

三、关注审美,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

主题墙具有审美性,墙面设计要让幼儿在观赏时体会到愉悦感,才能吸引幼儿的互动,起到预期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有审美意识和设计意识,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创设主题墙。

(一)基于主题装饰墙面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主题墙面要能反映主题的特点,运用视觉效果让幼儿感知当前正在从事的活动。这样的主题墙可以为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对幼儿起到情感支持的作用。例如,在“蘑菇的世界”主题活动中,教师画出一条由蘑菇图案组成的花边,作为主题区域的基本轮廓线。主题墙中可爱的小蘑菇,往往吸引幼儿驻足观看。在“有趣的叶子”活动中,以一棵正在落叶的树作为整个区域的视觉中心,其他信息都围绕在树的周围,表示所有活动都与“叶子”有关。主题墙以生动的语言,向幼儿无声地传递着鼓舞的信息,突出主题活动的教育要素,让幼儿更期待在活动中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和新经验。

(二)运用丰富构型元素

幼儿喜爱丰富多样的事物,主题墙的构型元素也要具有丰富性。如果主题墙的造型多样,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导引后续活动。主题墙的设计要有丰富的色彩,在确定主色调的基础上,运用与主色调相配合的其他色彩,以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同时,主题墙应当包含多种几何元素,让幼儿获得多种视觉体验。如在展示幼儿作品时,可以将幼儿作品并列粘贴,也可以将幼儿的作品贴近墙面悬挂在空中,制造出一种立体感。除使用儿童画外,也可以粘贴部分实物照片。主题墙中的丰富构型可以让幼儿在第一时间产生赏心悦目的感受,优化幼儿的活动体验。

(三)空间安排疏密得当

主题墙要表现许多内容,要展示相关的知识以及幼儿的想法、发现、经验、作品,因此会有信息较为密集的区域。在创设主题墙时,要让空间安排疏密得当,做到有张有弛,才有美感。如在“车轮滚滚”主题墙中,墙面被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展示关于各种车辆的有关知识;中部展示一个大幅的主题画,显示红绿灯之下汽车、行人的情境;右侧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布局以结构化的大幅画面表现最贴近生活的知识,其他信息居于周围,这样的空间布局能为幼儿的感知提供引导,也令墙面更具有观赏性。

班级主题墙是环境资源的一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与活动本身融为一体。教师在创设主题墙时要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创设墙面,把握生成性的基本原则,从中挖掘丰富的教育功能,并赋予主题墙美感,让主题墙伴随幼儿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墙面蘑菇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开关的美丽衣裳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