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有梯度意识
——以七、八年级写景教学为例

2021-07-30 12:49■李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写景感官

■李 力

统编语文教材对写作单元的重塑、构建,让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作为”现象。一是写作教学流于表面,学生无法灵活、有效地运用写作知识和技能,无法将它们内化为自身的写作素养。二是教师没有系统地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写作教学没有“梯度意识”,造成学生出现“吃不透”“不会写”的情况。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文章整合开发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八(上)的“学习描写景物”以及八(下)的“学写游记”三个写作单元,结合具体教学,谈一谈如何让写作教学变得可操作、有梯度。

一、整合开发写景单元

在举例的三个写作单元中,七(上)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单元写作知识最为模糊。笔者结合此单元的文本内容,从“一个语句”“一个文本”“一个单元”三个方面提炼写作知识。如右表所示:

1.从一个语句中提炼写作知识。

作品《春》内容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写作功用语言表达《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作知识1.语句重复手法2.短句的运用3.“着”“了”不同时态的组合效应1.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2.颜色词的运用3.数量词的运用语言表达

2.从一个文本中提炼写作知识。

作品《雨的四季》内容1—5段写作知识1.首尾呼应,连贯一致2.按照春、夏、秋、冬的写景顺序安排文章结构3.按照先写景后抒情的顺序赞美具体景物写作功用结构搭建

3.从一个单元中提炼写作知识。

作品七(上)第一单元内容写景的句、段、篇写作知识调动感官,充分观察写作功用内容组织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很多写作知识,但是,知识点愈多,愈要精选。这就要求教师在提炼时要有所侧重,要依据学情,确定学习重点。

二、确定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七(上)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八(上)的“学习描写景物”以及八(下)的“学写游记”三个写作单元的内容,确定以下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

七(上):调动感官;细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感官教学;使用多种修辞。

八(上):动静结合;俯视、仰视、近观、远望多角度写景;即景生情;整散结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八(下):选择最富有特色的景色写游记;学会交代游踪;虚实结合;将议论融入景物描写,并富有哲思;挖掘景物背后的历史人文价值。

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叙事要有波澜、描写要生动、立意要深远,这些老生常谈的写作要求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教师要做的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教师总要求学生写景需要“虚实结合”,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样写。学生如果知道“实写”就是指所见所闻,“虚写”是指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自身感受抒写体验,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三、采用富有层次的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既要展现过程性,为学生提供丰富、可操作的写作策略,还要循序渐进,展现梯度性。

教学案例:万水千山总是情——情景交融写作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多感官描写景物;学会用长短交杂、整散结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描写景物;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挖掘家乡的独特内涵。

导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别之处?有怎样的美景呢?请大家欣赏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认真记下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

学生:看到了喷泉、下坵河、体育馆公园、荷花、段玉裁纪念馆、桃花、石桥、南洲里公园、鸭子、鱼、白鹭、山羊、白鹅、水稻、长荡湖的芦苇荡……听到了水流声、音乐声……

老师:那你闻到了什么呢?

学生:花香、泥土香、山羊的膻腥味儿……

老师:好,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老师写的文章。

PPT展示笔者所写文章:(略)

老师:结合视频里的景色,老师写了一篇写景文章,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选取几处自己喜欢的景色,任意挑选三种感官加以描写,按照以下格式写一写水乡金坛的美景。请注意要围绕水乡这个特点。

凝神看去,……细细倾听,……慢慢细嗅,……轻轻抚摸,……醉心品尝,……

学生写完习作后,笔者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借助“凝神看去”“细细倾听”“慢慢细嗅”“轻轻抚摸”“醉心品尝”这几个写作支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多感官描写景物。但同时,学生的习作也暴露了几个问题:修辞匮乏、语言干瘪、长句太多、句子结构单一。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修改。

原作:凝神看去,下坵河安详地躺着。天空落下来,白云落下来,河超然平静地搂着它们入睡。

修改:凝神看去,下坵河安详地躺着、睡着、梦着。天空落下来,白云落下来,河搂着它们入睡,超然地,平静地。

增加的“睡着”“梦着”两个动词,构成了动词连用。将形容词“超然”“平静”放在句子的后面,利用倒装形式打破单一的句子结构。除了添词、倒装,还可以通过改变标点符号、主动句改被动句等形式多样的修改方式,来解决语言问题。

写景就是抒情,描写家乡的景物是为了传达情感。最后,笔者让学生补写文章的结尾,抒发情感,达成学会情景交融写作方法的教学目标。

搭建好“运用多感官描写景物”这个支架后,教师可以细化其他感官描写教学,比如从《济南的冬天》中提炼出描写颜色的三种方法:一是“深浅浓淡明暗大法”,如“深红”“暗黄”等;二是“借物大法”,如“竹叶青”“孔雀蓝”等;三是“成双成对法”,即将前两种方法合二为一,如“深粉红”“暖橘黄”等。

写景教学,七年级宜从内容入手,让学生多观察,把景物写“丰”;八年级上学期宜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多修改,把景物写“精”;八年级下学期宜从立意入手,结合游记的形式,把景物写“深”。其中,把景物写“深”的目标最难达成。这时,教师不妨借助课文,让学生在仿写中逐渐培养描写能力。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里有这样一段话:“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这句话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文字充满了哲思。学生如果将这句话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会收获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仿写得有模有样,如:“端详着湖面有层次的波纹,环绕湖面的奇礁异石,想象在漫长的时光里,沙粒沉落在湖底,历经沧桑,最后归于尘埃。那些保卫俄罗斯的人们,在这贝加尔湖畔,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壮丽篇章。”再如:“端详着茅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茅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山川的前进和后退,山川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茅山,是金坛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我有幸可以攀登茅山,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豪。”

当然,学会仿写不是最终目的,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的方法真正内化,并迁移运用到其他类型的写作中。这也需要教师层层引导,一步步将作文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有章可循,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写景感官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景的妙招
写作知识的呈现路径
由“类”到“个”,写作知识开发有理可循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写景成语连线
反思中学写作知识教学
如何写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