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也谈考级制度的调整

2021-08-09 05:57朱贤杰
钢琴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奏家考级乐曲

文/ 朱贤杰

随着国内“钢琴热”的兴起,各类考级也如火如荼,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钢琴热”的升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考级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以至于在“两会”期间,指挥家李心草的建议“调整或取消音乐类考级”一时引起了热议。

“学琴为考级,考级为证书”成了许多孩子和家长学习乐器的目的。因此,为了尽快拿到证书,盲目拔高,花费大量时间打磨考级的几首曲子,甚至有些老师直接把考级教程作为教学大纲。如此急功近利的后果,是琴童虽然拿到了考级证书,可是技术能力、读谱能力、视奏能力与音乐素养都很欠缺,对于作品的音乐风格更是一无所知,这种非正常的学习过程使得琴童对音乐失去好感,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其结果是许多琴童一旦拿到了考级证书,就再也不碰乐器。

这种违背音乐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原则的做法,已经偏离了音乐教育的初衷。因此,李心草对此现状感到痛心并建议:“有关部门和专家应认真讨论、研究、论证考级的大纲制定和曲目制定,以及最后的考级方式制定等方面的内容,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真正的兴趣。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现状,不如取消考级。”

我认为目前情况下取消考级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对考级的设置重新做出调整。至于如何调整,需要权威机构和专家们的集思广益,我仅根据多年来我对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考级体制的观察与体验,与国内的考级体制作一个比较对比,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话是老调重弹,但或许对当下仍有参考意义。

国内的考级虽然有许多种类,但考级教材基本上是一至五级、六至八级和九至十级各一本;每一级程度的曲子分为三类—练习曲、古典乐曲及其他;每一类乐曲约有三到四首。因为必须要弹奏这几首印在考级教材上的曲子,所以在考级现场,评委们往往在一整场考试中听了无数次同一首《小步舞曲》或者《小奏鸣曲》,达到了审美疲劳的极限。而且,由于选择余地非常有限,客观上也助长了琴童们选弹其中最容易的曲目的趋势。

那么,加拿大的考级教材是如何设计的呢?

加拿大也有好几种考级系统,其中比较权威的是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的考级,它几乎覆盖了全国的考级点。这点与国内的“政出多门”不同。它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手头还保留着一本1932年出版的考级教材,是多年前在旧书店淘得的。将它与20世纪80年代或者现在的考级教材相比,可以看出,这个系统一直在不断完善、与时俱进。

多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对它做过介绍。它分为十级,考过十级的才可以考“演奏家文凭”,然后才能考“教师资格证”。加拿大把考级成绩与普通教育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学琴的积极性。考级通过八级或十级,以及相应的乐理,可以获得一个相等于中学或者大学的学分。考级每年三次,分别在冬、春、夏季。一至十级都有相应的乐谱出版,分为乐曲、练习曲和音阶技术。一至七级的乐曲包括巴洛克、古典与浪漫时期,每一时期至少有三到五首,八、九级增加了印象派作品,十级又增加了现代派作品。这一点基本上与国内的考级相同。但不同的是,除了这些印在考级教程的作品,它还有一册教学大纲,其中每一级罗列的曲目相当广泛,并且都可以作为考级的曲目。例如五级的浪漫时期作品就达十多首,如此多的曲目,让师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避免了在考级时大家都弹同一首乐曲的情形。并且教学大纲每十年更新一次,保留了约三分之一的曲目,而以前印出来的乐谱则基本上全部更换。

因为有了大纲,可以选择的范围就很广泛。以十级为例,巴赫的48首平均律,除了其中两首已经规定为九级,以及另外几首属于“演奏家文凭”程度的,几乎都可以自由挑选;又如,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大部分都在十级范围之内;再如,德彪西的大部分组曲与前奏曲都可以选择。它的一个特点是比较强调曲目的趣味性与时代感,比如20、21世纪的曲目,包括了皮亚佐拉的探戈与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的爵士乐等,甚至还有中国作曲家刘庄的《变奏曲》。

另外它的难度也比较高。再以十级为例,学生需要演奏五首不同风格的乐曲:1. 巴赫的平均律,或者3首选自《英国组曲》与《法国组曲》的乐曲;2. 古典奏鸣曲的两个乐章,其中包括一个慢板乐章;3. 浪漫派的一首作品;4. 晚期浪漫派或20世纪早期的作品;5. 20世纪与21世纪的作品。其中最后两类曲目,考生还可以在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外,自选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技术考核包括两首练习曲,以及所有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八度,减七与属七和弦的分解与反向进行等。

从这些曲目和技术考核的要求来看,其难度已经相当于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高中甚至本科考学的程度了。但是因为它的考级成绩是算作学分的,因此每年三次的考级点都是人满为患。

既然考级能够增加学分,参加考试的人数又是这么多,那么其中一定也会有人想要“走捷径”,觉得只要集中打磨几首考级的曲子,就可以过关?加拿大的考官想必早已经遇见过这种情况,但是他们在几十年的经验中寻找出一种办法,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这就是其考级体系的总体设计。

加拿大的考级,除了弹奏规定的几首曲子与技术考核,还需要通过视唱练耳与视奏这两项考核。评分采取百分制(60分为及格),其中技术考核部分占24分,乐曲部分占56分。另外的20分,分别是视唱练耳10分,包括四项听力测试:音程、和弦(大小和弦与属七减七)与终止式(完全终止、不完全终止与阻碍终止)的辨别,以及复奏一条指定的旋律。视奏10分,包括两项:当场看谱演奏一首短曲,以及看谱拍击一段复杂的节奏。

如果视唱练耳或者视奏这两项考核不能获得通过,想要拿到及格分数就很难。这两项音乐基本素养方面的考核,就有效地阻挡了那些只弹过几首考级曲目的考生。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关于基本乐理考核的介绍:除了视唱练耳与视奏的考核,考生还需通过基本乐理的考试,才能取得考级证书。八级的基本乐理考试可能比国内专业音乐学校的还要难,需要在两个小时完成8页的考卷。例如,仅是音阶一项,就需要通晓并且会写24个大小调、半音阶、全音阶、五声音阶、各种教会调式,以及蓝调与爵士音阶,等等。音乐术语的考核,除了意大利文,还有法文与德文。谱表除了高音与低音谱号,还需要考核中音与上中音谱号,以及区别各种管乐器的谱面音高与实际演奏的音高,等等。而与十级演奏考级相应的音乐理论考试内容则更多,包括音乐史、和声,等等。十级之后,还有演奏家与教师文凭的考级,相应的理论课程包括对位、作品分析与键盘和声。

可以看出,这个考级体系的设置,是强调比较全面的音乐修养,并不是以培养专业的演奏家为目的(事实上也不可能需要这么多演奏家),而是通过学习一门乐器,让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我曾经观察过几次加拿大的钢琴考级,发现加拿大学生在手指基本功方面,普遍不如国内学生,然而在音乐的表现上更加自觉,比较有自己的心得。因此,有些考生在获得十级或者演奏家文凭之后,不需要考级了,仍然会保持弹钢琴的爱好,让音乐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当然,加拿大考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浏览一下本文开头提到的,我在二手书店买到的那份1932年加拿大的考级教材,里面每一级也就是那么几首印出来的曲子可以弹,还没有教学大纲中那么多的选择。加拿大考级体系在一百年来,已经更换了多次教材,基本上是每十年更换一次,有一个常设的教材编订委员会,在一套新的教材与大纲推出之后,就立即着手筹备下一个十年的教材与大纲。并且他们还广泛征求各界的意见,例如上文提及的刘庄的《变奏曲》,就是我推荐的(我曾经开列了一系列中国作品,可惜他们能够从当地出版物中找到的中国作品,只有这一首)。

再回看国内的考级体系才实行了二三十年,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地完善与调整,才能够适应方兴未艾的音乐教育事业。本文再次介绍加拿大的考级体系,希望给专家们一个借鉴和参照。

猜你喜欢
演奏家考级乐曲
演奏家
《音乐听力》考级(三级)教学分析与思考
笛子演奏家
悲伤的乐曲
笛子演奏家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另类演奏家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