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指导的“自我修养”

2021-08-09 05:57赖菁菁
钢琴艺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演奏家钢琴演奏声部

文/ 赖菁菁

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音乐门类与艺术领域的应用型专业,活跃于声乐、管弦乐、指挥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表演和专业课堂教学之中。随着国内对钢琴艺术指导的需求增加,对其业务能力的要求提高,相关专业的培养力度也在增强。日前,笔者有幸采访了任职于曼哈顿音乐学院合作钢琴专业的旅美青年钢琴演奏家、室内乐及合作钢琴演奏家陈震,一同探讨关于钢琴艺术指导的话题。陈震毕业于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钢琴演奏、合作钢琴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并取得合作钢琴演奏家文凭,他在这一领域积攒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并翻译了曼哈顿音乐学院合作钢琴专业学科带头人、美籍韩裔教授李惠淑女士(Heasook Rhee)的著作《器乐伴奏的艺术:合作钢琴实用指南》(The Art of Instrumental Accompanying: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Collaborative Pianist)。2014年,陈震被曼哈顿音乐学院授予“海伦科恩奖”,以表彰他在室内乐领域的杰出表现。合作钢琴职业演奏家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让陈震对于钢琴艺术指导的专业能力与审美价值有较为深刻的见解与思考。

钢琴艺术指导可涉猎的曲目数量巨大,为钢琴演奏者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与不同音乐家的合作,也拓宽了钢琴艺术指导在音乐视野与事业上的可能性。但学习和从事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究竟需要掌握哪些专门的音乐技能与素养?李惠淑教授对这一专业的综合能力与自我修养有如下总结:“他们会被迫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谱子,他们对作品的全局认识必须包含搭档的部分。他们不得不聆听他人的演奏,像一个指挥一样考虑不同的声部,学会如何清晰地解读音乐和阐述对音乐的想法,知道适当引导或跟从搭档的演奏,学习排练的技巧,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①可见,无论钢琴演奏技术水平如何,学习或从事钢琴艺术指导的演奏者都需要经历一番意识和状态上的重塑。

读谱分析,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与内涵

弹奏不同类型器乐作品中钢琴艺术指导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一般的器乐小品或是炫技乐曲需要给独奏者最大的发挥空间,这些曲目中的钢琴大多承担着伴奏声部的功能,偶尔演奏旋律。钢琴艺术指导需要根据搭档的部分来规划自己的演奏,带着高度的音乐敏感去尽可能地支持合作乐器的想法,配合独奏者个性化的表演风格,令作品更具吸引力。

演奏奏鸣曲等重奏类作品时,钢琴与其他乐器是平等的合作对象,他们在旋律和织体上彼此支撑、缠绕与对话,共同推动音乐的发展。此时,钢琴艺术指导需要对合作演奏的作品进行翔实的分析与研究,与搭档形成基于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共识,才能协调好关于速度快慢、节奏律动、音响强弱、音乐走向等各方面的演奏维度。比如贝多芬的《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钢琴声部常常根据织体将节拍压缩成节拍来弹奏,为快速的演奏营造轻松惬意的流畅感,可是这并不是贝多芬所期待的“春天”。回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年代,贝多芬是以“春天”隐喻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所弥漫着的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太快的速度和压缩为二拍子的律动无法表现出充满力量感的前进动力与情感厚度(见例1)。

例1

再如对钢琴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贝多芬《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之3)第二乐章,钢琴特别容易与小提琴声部的拍子律动不一致。由于织体风格的影响,原本的节拍,特别容易被拆分处理成节拍,分拍的律动感易于拉慢乐曲的整体速度,导致音乐失去了作曲家所期望的风格;可见,即使音符、节奏都对应上了,独奏与钢琴的律动不同步,也会如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那般,带来“貌合神离”的听感(见例2)。

例2

对于音乐节奏复杂多样的20世纪作品,更无法用传统音乐知识或艺术直觉来演奏,需要从作品的风格与内容出发来找寻合适的演奏方式。比如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奏鸣曲》(Sz.76)第二乐章,是一首典型的吉卜赛风格作品,节奏非常复杂,速度也几近疯狂,弹得过于工整将大大削减音乐本来的魅力。陈震与搭档在学习这首作品时,他们的老师平克斯·祖克曼评价道:“你们演奏得太认真了,作品表现了吉卜赛人坐在大篷车上晃晃荡荡拉琴的自由感觉,他们会数拍子么?这是不可能的。演奏时数拍子会让音乐丧失本来的味道。”可见,在演奏这样的作品时,需要先弄清楚拍子后再“失去”它,跳进乐曲的感觉中。两位中国音乐家在逐渐掌握了音乐核心内涵与表现方式之后,在灌录的专辑②中收录了这首作品,他们精致的演奏与强烈的风格感得到了乐评人的赞赏(见例3)。

除了基本的音高与节奏,钢琴艺术指导需要关注到更多的音乐细节,从谱面分析中寻找音乐来自哪里,去向何方,并根据音乐不同的导向来布局演奏,与搭档共进退。比如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第一乐章的结尾处,乐谱标注需在第230小节就开始持续渐强(sempre cresc.),直到第238至239小节出现了标示音乐去向的箭头,此处不单是“渐强”的意思,而且是对音乐方向的提示,要求演奏者“冲”到第240小节的F音并持续至结尾。只把乐谱上的“<”理解为“渐强”,把“>”理解为“渐弱”过于单一,钢琴艺术指导应该清楚地知道:相比crescendo和diminuendo的音乐标记,箭头更代表着音乐音势上的整体渐进或渐缓(见例4)。

例3

例4

演奏室内乐作品时,一切处理应以作曲家的想法和意愿为准,钢琴艺术指导自身的音乐直觉、演奏个性和习惯往往应该有所回避。陈震坦言:“或许永远不和搭档说‘我觉得’,而应该是以‘作曲家怎么说’来沟通。相比对钢琴独奏、协奏作品激情、技巧和声音的欣赏,合作乐的聆听更多是在于‘音乐内容与内涵’的分享,这是一个对‘音乐的学习’超过对‘钢琴技巧的学习’的过程。”

永远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在搭档身上,永远有一份感受,在搭档那儿

优秀的合作意识是钢琴艺术指导区别于钢琴独奏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意味着只弹好自己的声部远远不够,知己知彼的同时,还要了解不同乐器融合在一起的效果。

乐器的发声原理与局限性会造成演奏时的音响差异。比如通常情况下,钢琴能够比弦乐和管乐更快奏出突强的声音效果,钢琴演奏者在遇到轻、重、缓、急的变化记号时,需要稍稍等待,才能与搭档一同发出声响。了解合作乐器的多种奏法也是探索音乐风格的有效手段。在为中国民族风格器乐作品弹伴奏时,钢琴演奏者需要抓住中国音乐精致与迷人的韵味。钢琴通过木槌敲击琴弦发声,音与音之间难以“连贯”,而要表现音与音之间的“缓”“弯”和韵腔,就需要在触键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特别掌控。陈震分享了自己在为民族乐器弹伴奏时的经验,他会有意识地模仿琵琶、古筝、古琴的弹拨方式,以多样化的触键来营造出不同层次、不同意境的音乐韵味,让自己的钢琴音乐性格更贴近合奏作品的中国风格。

合作乐器的音域范围以及音乐所在的音区同样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与本身音域已经很高的小提琴合作时,一般情况下需要更加突出左手声部,左手低声部的厚重感将衬托着小提琴的声音更为闪亮晶莹。此时若过多强调钢琴右手声部,会导致音乐失去平衡,如同两个女高音在较劲,让听众觉得烦躁。与大提琴合作时则切忌拿左手声部去捣乱,可以把右手的高声部音响扬出来一些,调节音响平衡能够衬托得大提琴更加有力。对于声乐和其他特定音域的乐器,也可据此来考量和安排。

在排练沟通中,有时搭档对整体效果不甚满意,但又无法对钢琴声部提出特别精准和具体的演奏要求,这时需要钢琴艺术指导仔细揣摩他(她)真正追求的音乐感觉,判断怎样才能达到搭档期待的效果,而并不只是以“轻、响、快、慢”等简单的音乐变化维度来应对即可。比如类似舒曼《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5)第一乐章主题,搭档有时提出让钢琴声部速度“快”一些,不要“拖住”旋律,当钢琴声部快起来后,搭档又觉得太快了。此时需要做的并非整体速度加快,而是在每处“强拍休止”时不要引发表情化的延迟,让织体的音符之间更紧凑流畅(见例5)。

例5

建立双方的信任感是乐器之间合作愉快的重要前提,这种信任尤其体现在乐曲中或乐曲间的快速衔接处。钢琴艺术指导需要了解对方的音乐气口,何处加速、何处等待都要有预期,彼此之间才能顺利“抛接”,尤其在演奏很快速的乐曲时,钢琴声部意识到对方在做音乐表情后再反应就为时已晚。现场演出具有不确定因素,搭档并不总是“按常理出牌”,甚至有时在已经商榷过如何演绎的片段,或是排练时中规中矩流畅带过之处,在舞台演出时也会出现未排练过的音乐“意外”。有些演奏家兴致所至灵感迸发,音乐突然“拖延”一下或“加速”一些,钢琴艺术指导需要根据以往的各种经验来揣摩他们的表演意图。通常情况下,优秀的音乐家想做某些音乐处理之前会有征兆,一处临时的渐慢,基本上会提前两三个音就有所预示,音乐律动就开始收缩、收紧。钢琴艺术指导必须意识到,并对音乐信息进行实时评估和调整,尽量与之配合。如果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部分而丝毫不顾及搭档,就有可能在独奏音乐有所收缩并出现延迟等待时,钢琴声部已经冲出去了,直接导致演绎的不完整。

可见,演出整体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钢琴艺术指导的聆听能力。陈震坦言:钢琴艺术指导最大的难度在于把自己的音乐都完成的情况下,永远有一只耳朵、一只眼睛在别人的身上,永远有一份感受,是放在搭档身上。一直去猜他接下来要做什么,哪怕已经是合作很久的搭档。对于那些灵感迸发的即兴处理,钢琴艺术指导如果“接住了”,搭档们会非常感激,如果没有接住,他们会比一般没合到一起的片段更加失望,因为这说明搭档之间缺乏了那份音乐的心有灵犀。

把“指尖的一块冰”烘托成“心上的一滴泪”

钢琴艺术指导常常与不同的音乐家合作,每位音乐家演奏乐器的奏法不同、演奏风格不同,无法用一样的演奏状态去配合。要综合了解合作演奏家的演奏能力与风格:对于搭档擅长之处,钢琴艺术指导要能够烘托得更加出彩;对于不够擅长之处,钢琴艺术指导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补足。有的演奏家技术超强,作品诠释比较工整、精准,但歌唱性、抒情感稍弱。作为搭档需要把这样的段落弹奏得更具歌唱性,钢琴艺术指导补出来的音乐内容能够让合作演奏家的音乐性增强。有些演奏家声音比较清冷严肃,钢琴声部可以把乐曲中的温情之处表现得更多,把原本“指尖的一块冰”烘托成“心上的一滴泪”。也有的演奏家音乐比较热情,面对快速激情的乐段,演奏得越来越奔放,作为一位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需要拽住他,控制住音乐的速度;如果演奏家在往前冲,钢琴声部不加控制地跟从会让整个演奏有“穷追不舍”的听感;如果钢琴能够抓住这根紧紧的缰绳,乐器声部之间本身就已经产生出了音乐戏剧性张力。

当然,无论是面对经验丰富的演奏家,还是为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在校生弹奏,怎样的音乐互动还有赖于独奏者的想法。有些演奏家希望钢琴声部能够与他齐头并进而不是互相补充,那么钢琴艺术指导就应该在音乐进程中与搭档共同进退。在为学生弹奏时,要能察觉到搭档所面临的技术困难,了解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一同解决。

综上,除了过硬的钢琴弹奏技巧,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还需具备专门的合作技能、丰富的音乐知识、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与搭档友好相处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专业培养与大量的艺术实践才能逐渐习得。在聆听合作乐时,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往往没有那么多“存在感”,与搭档密切配合,追求整体音乐效果的流畅和音乐内涵的正确表达,才是这一专业的核心审美诉求。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适用性广、实操性强的专业,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必将随着国内对该专业的持续建设与发展,随着国内听众对室内乐作品的听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被更深刻地感受与认知。

注 释:

①李惠淑,《器乐伴奏的艺术:合作钢琴实用指南》,陈震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148页。

②Faure, Schumann, Bartók: Sonatas for Violin and Piano,Jade Duo, MSR Classics, 2014.

猜你喜欢
演奏家钢琴演奏声部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演奏家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疗法
——钢琴演奏的魔力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笛子演奏家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