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20年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

2021-08-11 06:04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建伟贾丹
区域治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林地草地

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建伟,贾丹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利用与地表物质循环和生命维持过程密切相关[1],受人类经济活动作用的极大影响。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形态转变的土地利用转型过程[2]必然引起土地用途和功能的变化[3],同时也是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4]。许多学者以省、市、县以及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时间段的特定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了解区域在某个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演化过程及其变化方向[5-6]。西藏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气候条件,生态极其脆弱,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屏障,其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而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无疑是西藏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以西藏为研究区域,通过获取较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2005年-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的整体变化情况,以此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为西藏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及控制提供一定参考,为西藏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区概况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的西南地区,为我们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下辖6市1地区。地理位置介于26°50′-36°53′N,78°25′-99°06′E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势由藏西北向藏东南倾斜,地形多样。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尼洋河、拉萨河、年楚河等,西藏农业主要集中于“一江两河”流域。由于来自大西洋的寒冷冬季西风和来自印度洋的夏季暖湿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干湿两季分明,降水量在季节、地域分布上非常不均,年降水量自喜马拉雅山南麓低地的5000mm,逐渐向藏北地区递减到50mm,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人口集中于藏南谷地及藏东河谷,藏北及阿里地区人口稀疏,羌塘一带有大面积无人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km)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www.resdc.cn)。参考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一级分类标准,并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地类划分为耕地类、林地类、草地类、水域类、建设用地类、未利用地类共6种土地利用类型。具体分类系统如表1。

表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及其定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获取的2005年和2020年(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是基于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依托Landsat8RS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生成得)西藏的土地利用类型覆盖的栅格数据通过ArcGIS10.2(ESRI,2013年)软件按照上述的一级分类标准进行合并处理,得到各类土地覆盖所占比例。数据整理工作通过Excel2013软件进行。

表2 2005年-2020年西藏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情况(单位:1×106km2)

四、结果与分析

(一)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2005-2020年间,除草地类面积显著减少外,耕地类、林地类、水域类、建设用地类、未利用地类面积均显著增加。详细变化实际如下:耕地类的面积由2005年的0.47×106km2增加至2020年的0.78×106km2,林地类的面积由2005年的12.77×106km2增加至2020年的16.84×106km2,草地类的面积由2005年的85.93×106km2减少到2020年的56.66×106km2,水域类面积由2005年的5.57×106km2增加到2020年的8.18×106km2,建设用地类面积由2005年的0.02×106km2增加到2020年的0.06×106km2,未利用地类面积由2005年的18.08×106km2增加到2020年的40.32×106km2(表 2)。

(二)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

(1)耕地显著增加,可以推知,在这15年间随着西藏自治区人口增加(2005年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约为276万人,2020年约为365万人)、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除藏南地区尼洋河流域、拉萨河流域及雅鲁藏布江流域传统农业种植区外,藏东横断山区和藏东南麦克马洪线附近耕地增加明显。西藏耕地集中分布于藏南、藏东水热条件较好地区,藏北地区无规模面积耕地分布。(2)林地显著增加,2005年该类土地利用集中分布于藏东、藏南地区,2020年拉萨市中东部、日喀则市中北部、阿里地区西南部及湖泊沿岸、那曲市湖泊沿岸这些原先林地类分布极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林地,可推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平均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增加,同时政府部门注重生态环境,大力推动植树造林,林地类覆盖面积增加。(3)草地显著减少,阿里地区、那曲市、日喀则市草地减少极为显著,为西藏传统牧业区,随着养殖业的快速、不合理发展,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不断退化,愈加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正不断破坏着草地资源。(4)水域类的面积显著增加,随着气候变暖,藏北湖泊面积扩张、但藏东南冰川面积正在不断缩小,藏东横断山区随着水利设施修建,水域面积增加。(5)建设用地类的面积增加区域绝大部分集中于昌都、林芝、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市区附近,随着城镇化进程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建设用地正显著增加。(6)与草地类面积减少相对应,随着草场退化,沙地、戈壁、裸地等未利用地增加,未利用地增加区域集中于阿里、那曲和日喀则。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

西藏为我国的重要国家安全、生态屏障,(1)草地的急剧退化必将引进土地沙化,使青藏高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威胁,也将对西藏农牧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林地正在急速增加,藏北羌塘地区城镇内已有柳树等乔木,这主要源于政府政策倾斜的影响,但林地增加必将增大耗水量,而为了灌溉林地,占用了过多水资源,这值得深思。(3)水域类面积虽在增加,但横断山区、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永久性冰川在不断消融,同时雪线也在后退,冰川急速消融将增大局地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上涨,堰塞湖引起的泥石流危害不容忽视。(4)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但西藏人口本身较少,大量修建住宅小区,占用生态空间,必将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5)耕地增加,休耕期裸露土地因受强劲冬季风影响,使“一江两河”流域的沙化问题愈加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威胁农业生产活动。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分析了2005年-2020年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论:(1)2005-2020年,除草地类的面积显著减少外,耕地类、林地类、水域类、建设用地类、未利用地类这5类的面积均显著增加。(2)草地类面积迅速减少、未利用地增加面积集中分布于阿里、那曲、日喀则这3个畜牧业规模较大地市,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及牧区大规模过度放牧影响。(3)水域面积随藏北湖泊群扩张而增加,但藏北、藏东南冰川面积在不断缩小。(4)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建设用地类面积不断增加,政策因素驱动影响下林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对于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2005-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草地、冰川面积的急剧减少势必会破坏西藏的生态环境,这需要政府部门引领制定相关政策,合理引导农业、牧业科学发展,推动西藏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化,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消融、土地沙化等问题。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是我国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的最重要水源地,在生态方面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必将破坏西藏生态环境,威胁物种多样性,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本文通过分析2005-2020年西藏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了西藏土地利用正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气候变化、城镇化进程,西藏草地正在快速退化,带来诸如土地沙化、土地裸露等一系列次生危害。唯有转变土地利用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西藏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林地草地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草地上的事
Summer Is Coming
Laughing song
草地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