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想模型的构建与运行

2021-08-19 04:18静,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资源大学生教育

陈 静,沈 雯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创业是具有较高环境敏感度的社会行为,成功创业需要有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为其做保障。创业的这一突出特征客观地决定了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系统支持,加强它的建设就如同创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1]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与国外高校相比,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环境和制度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仍有赖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全方位优化改革。

一、“内部整合”的构建过程

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主体,拥有着相对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总体规划,资源分散、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情况非常严重,难以使资源集中到创业教育体系中,更难以由此产生强大的创业教育合力。“内部整合”作为一项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其总体目标就是要充分挖掘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其进行科学配置、优化重组,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及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成立校长负责的管理机构,统筹校内资源协同开展创业教育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并要求各高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倡导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教学单位师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校长作为高校的核心领导者与决策者,应在高校创业教育事业发展中担任指挥角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校长负责,发挥校长在领导机构中的核心作用,由校长牵头联合党政办、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等校内部门、相关教学单位及教师队伍齐抓共管,建立上下联动、多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规划、指导和服务,进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质量及水平。

(二)培育微观层面的各个组成要素,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

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不仅要重视创业教育核心管理机构的构建,还应高度重视微观层面的各个组成要素的培育工作,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专项资金、硬件设施五个方面。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要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增加创业课程数量、丰富创业课程类型、扩展课程学习内容、转变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打造精品创业教育课程等手段来着力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要强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还要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构建“实践导向”的参与体验平台,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实习见习岗位、项目研究孵化、竞赛指导培训等服务;三要积极争取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及相关科研立项扶持,并充分利用好企业、行业联盟等外部力量,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创业竞赛活动等提供资金赞助;四要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教学设施、办公设备及活动场地等,切实改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硬环境。

(三)促进创业项目、创业竞赛、产学研等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创业项目、创业竞赛、产学研等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创业项目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竞赛是推动创业教育实践发展的载体,产学研创业活动是促进创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创业项目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创业项目为根基,认真挖掘本校教学优势及特点,广泛调动校内外资金、技术、场地及导师资源,让创业教育连接校园和社会、融合教学与实践,竭力构建良好的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逐步由模拟走向现实。同时高校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梳理学生的活动特点,举办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竞赛,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创业竞赛促进创业教育,以教育教学带动竞赛热潮,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大教学活动在实践领域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创业教育的长期效果应该以其结果来评价。[2]科学的评价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进行管理和指导的有效工具,是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查漏补缺、以评促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帮助高校改进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评价机制,首先要坚持评价主体多样化,充分发挥高校、政府、学生、企业等评估主体的联动作用,通过“调动不同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推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从而形成创业教育评价网络,真正成为高校创业教育项目发展的推动力”;[3]其次要确立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合理分配评价指标权重,确保评价活动的全面性、完整性;还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综合运用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标杆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系统化的评价,增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可靠性。

二、“外部联合”的构建过程

高校创业教育不是应景之作,而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过程。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理想模型的目标,仅靠高校一己之力难以实现,需要高校在推进“内部整合”的同时加强“外部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等主体的联动效应。协同政府环境,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合校友和行业联盟组织等外部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外资源的潜力,构建资源共享、有机融合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智力支撑、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

(一)协同政府环境,高校积极构建创新资源充分共享、有机融合、高效利用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李克强总理提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光靠众创空间、双创基地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环境,要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政府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组织者、参与者和资金支持者等角色,协同政府环境,构建创新资源充分共享、有机融合、高效利用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是加强“外部联合”、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逐步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高校应主动将各级政府所提供的支持、资源对接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增强政府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的执行力,确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政府的支持加强科技园、创业园等实体的建设。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经费支持下正在修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基地、大学生众创空间等创业实践、实习基地。[4]

(二)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共同推动创业教育

校企协同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5]近年来,随着创业教育的延伸发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与高校相比,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主体之一,在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资金充足、设备优良等显著优势。由此可见,建立校企合作联盟,一方面,依托校企人才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校内专职教师进企业交流学习、实践进修,企业兼职教师进校担任大学生的创业导师、举办专题讲座或创业论坛,有利于构建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战经验丰富、了解市场需求的“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整合校企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全面整合校内资源,让大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发展和市场规律,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这些合作是推动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行性对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组建校友和行业联盟组织,汇聚资金、师资、信息等社会资源

校友、行业联盟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实践经验是高校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校友资源是高校特有且最易获取的社会资源,行业联盟是汇聚同行企业或者产业链的重要载体。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友会已有的人才及资金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资金、培训等支持。例如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基于自身校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创业成功的校友作为案例,并让案例主角现身案例教学现场,结合自身创业经历对同学们的创业案例进行点评分析,通过这种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兴趣。[6]另一方面要强化与相关行业联盟组织的联系,行业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行业官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7]高校应充分发挥行业联盟在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团队组建、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加大对优秀创业项目及创业人才团队的扶持和培育,帮助大学生实现项目与投资的成功对接。

三、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模型和运行机制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效动力机制,为生态系统内、外部构成要素的融合提供必要的供给源,利用创业体系运行的溢出效应和反哺效应,通过系统内外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良性循环促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8]这一可持续发展机制即为“内合外联”模型。

(一)“内合外联”模型的基本结构

要构建“内合外联”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发挥高校在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枢纽,既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各项创业教育资源的汇聚中心。“内合外联”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由高校微环境和社会宏环境组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微环境主要强调“内部整合”,即建立以校长等核心领导为中心、校内各组织部门、各教学单位共同参与的多位一体化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上下联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推进全校创业教育的规划、协调和监控等工作的建设与运行。同时积极培育微观层面的各种因素,大力构建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打造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社会宏环境主要强调“外部联合”,即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新模式,积极引入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产与教学、生产与科研的良性循环,支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的保障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高校、企业与政府三方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动力机制,最终形成校内、校外一体化的支持系统。

图1 “内合外联”模型的基本结构

(二)“内合外联”模型的运行机制

1.知识流动机制

知识流动一般指一定情境中,知识从知识源到接收单位的传播或转移过程。[9]知识流动机制涉及高校、企业等多个主体,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源,企业则是知识的需求方和接受者。知识流动机制贯穿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将研究成果(即知识资源)输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并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企业广泛吸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资源,将其投入到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总体来说,整个知识创造过程不仅是一个动态双向多次的过程,更是一个螺旋上升、周而复始的过程。知识和信息等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自由流动,一方面扩大了知识的多元性,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增强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了知识资源的协同创新。建立并推动知识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利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各要素间不断进行知识资源的创造、流动和吸收。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群落”的教育主体与客体,作为“无机环境”的政府、社会、企业等构成同一整体,保持生态性优良互动与运行,进行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10]

2.耦合关联机制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原本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的现象”。两个本毫不相干的运动方式由于相互影响,具有了彼此耦合的因素而最终形成新的统一体系。[11]“内合外联”模型的构建与运行包含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子系统的共同参与,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和作用,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具有系统化、整体化等特征,属于典型的耦合关系。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专、兼职并行”的强大师资队伍、为学生营造创业教育的优良环境、提升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水平等目标,离不开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平台的支持。从科研机构来看,一流的科研水平离不开强大的科研人才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科研人才的输送者。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也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从企业角度来看,新知识的创造和新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仅靠企业的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企业反过来通过投资捐赠、提供实习岗位等形式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助力。

3.价值交换机制

价值,一般指的是客体具有的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美国经济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31—)指出“交换是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某人那儿取得所想要东西的行为。”在“内合外联”模型中,价值交换广泛存在,一切具有价值的创业教育资源都可以在该模型所涵盖的诸多参与主体之间进行价值交换。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企业难以比拟的知识、人才、技术等实力,企业则拥有资金、管理、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等优势。基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存在优势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进行创业教育资源的价值交换工程中应以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为主导,同时这一过程也完成了产学研合作联盟的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对推动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有重要意义。

4.平衡调节机制

“世界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迪蒙斯(Jeffry A.Timmons,1942—2008)提出,成功的创业活动,必须要能将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这三项因子进行恰当地匹配,并且也要能随着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而做出动态的平衡。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多个教育方法,具有庞大且复杂的特点,任何一个要素的进入或退出,内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系统自身的平衡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内合外联”的平衡调节机制是否有效运行就决定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能否成功应用。譬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创业教育的内容、类型、对象、方法均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各高校要对高校创业教育领导管理机构、课程指标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创业教育环境及外部资源进行改革创新、优化重组,提升高校创业教育事业的外部竞争力。

猜你喜欢
资源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我给资源分分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