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温针灸筒的设计与应用*

2021-08-23 13:22王莹张天宏张雯姣张兆伟张晓天朱蕴华黄正阳
现代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艾柱艾绒施灸

王莹 张天宏 张雯姣 张兆伟 张晓天 朱蕴华 黄正阳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2.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406;3.上海市四川北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81;4.上海市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伤科,上海 201204)

传统的温针灸疗法,又称为针柄灸,是集针刺、艾灸及特定腧穴刺激于一体的一种方法,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5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搓捻适量艾绒点燃施灸,可配合针刺手法的运用,达到“针刺得气”并使“气至病所”,使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入穴位深部,直达病所,从而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祛邪外出之效[1],待艾燃尽,去除灰烬,再将针取出。其达到的理想效果为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施灸局部穴区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既能达到应有的治疗目的又避免烫伤、灼伤的发生[2]。温针灸法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正式提出温针灸:“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盛行于明代,如高武所著的《针灸聚英》载有“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以取效”。该法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兼具针与灸的双重作用,适用于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所致的寒证、虚证、痛证[3]。近代针灸大家陆瘦燕、蔡耀明、张缙等,也大力提倡针与灸的结合使用[4-5]。

温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病种达四十余种,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6],尤善运动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则以膝骨关节炎和痛经见长;证型以虚寒证为主;经脉多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可结合疾病特征取病变局部腧穴[7]。现代研究发现[8],温针灸疗法将热能主要沿针体快速传递至穴区深处,温针灸传导热能的速度比单纯温和灸快,而温针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抗氧化物质可通过灸热带入体内,发挥调节作用,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9]。温针灸是一种特殊的针灸联用疗法,融合了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艾灸的温热刺激在针体上结合成一种复合刺激从而发挥新的效应[10]。这种复合刺激作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启动机制可能类似于火针或银质针,通过针体的机械刺激以及温热传导刺激,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起到镇痛的效果[11-13]。

虽然温针灸疗法的作用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艾柱质地紧密,质量较大,置于针灸针柄上易使其压弯变形;而艾绒燃烧后较易散落,存在灼伤患者或引起火灾等危险。现今市场上的自制温针灸帽、温针灸器、温针灸架种类繁多,虽操作简便,缺点也较突出,如温针灸帽套于针尾后艾柱无法与针直接接触,影响热能透至穴区深处;部分温针灸器或温针灸架无法自如调节高度,成本也较高[14-15];或可通过两侧螺旋杆调节高度,但对于前臂或手足部体表面积较小的部位就难以适用;也有学者用一种“可自加热的针灸针”代替温针灸,或发明“智能控温针灸治疗仪”及“电子艾灸盒”来有效模拟艾灸手法变化和艾炷的温度变化,维持连续的、可变化的热刺激状态,但这些类型的发明与传统的温针灸相去甚远,只有温热而无艾灸,并不能完全体现温针灸疗法的效用[16-18]。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传统的温针灸疗法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艾火容易脱落烫伤皮肤、烧灼床单等;较细、较短的毫针不能承受艾炷或艾条的重量而难以应用温针灸疗法;穴区皮肤浅薄、毫针平刺、斜刺亦无法使用温针灸等[19]。其中最大安全隐患是烫伤,在对艾灸安全性的研究中发现,当艾炷距离皮肤3~4 cm时,其燃烧产生的热量传达到皮肤表面大约为42℃,这个距离既能对穴位表面产生温热刺激,又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烫伤。由此可考虑,将3~4 cm设置为温针灸中艾炷与皮肤的安全距离,同时将42℃设置为温针灸的普适安全温度[20]。

结合以上针对温针灸器具的优劣、安全距离的研究发现及临床实际需要,笔者研制了一种两用温针灸筒,即可作为临床温针灸使用,也可为患者自我保健的温和灸用。起到固定简单、安全方便,能减轻医务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由于传统装置过于简易,对于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全程观察,防止艾火掉落后造成皮肤烫伤。治疗过程中温度不易控制,对于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均不利于温针灸疗法的推广应用。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临床针灸过程中,特设计了一种两用温针灸筒(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920259771.0),既保证了温针灸疗法的功效,又避免了施灸过程中艾火掉落发生烫伤,也可根据患者对温度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艾炷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可作为临床医生温针灸使用及患者温和灸自用,操作灵活简便、安全有效。现介绍如下。

1 设计思路和结构

两用温针灸筒的外形为圆形,由旋转式储艾筒、散热盘、底座等构成。上方的旋转装置可通过旋转起到灵活调节艾绒高度的作用,方便操作者获得最佳治疗所需温度;储艾筒上方无密盖,方便查看艾条燃烧情况及操作灸法的补泻手法,高20 mm,上端开口处的内径为25 mm,内放艾柱、艾绒、艾条段,中间散热盘中心孔直径1.5 mm,可将针具套嵌其中,方便卡住针具上的艾绒或艾柱、艾条段,使其更换方便,周围散布直径1 mm的小孔,避免艾柱烧灼时艾灰及火星掉落,烫伤患者,同时不影响艾火的传热作用。底座为圆柱形的空心装置,高40 mm,底部内径为25 mm,通过与储艾筒螺纹相连接,起到支撑稳固针灸针及艾柱、艾绒、艾条段的作用。底座质地较厚,具有聚热作用,可减少艾绒燃烧过程中热量向环境散发,加强疗效。图1示中的2、3使用不锈钢316材料,耐高温可达到1200 ℃-1300 ℃;5使用尼龙非易燃材料,起到安全隔热作用。两用温针灸筒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散热盘结构示意图见图2。

图1 两用温针灸筒结构示意图

图2 两用温针灸筒散热盘结构示意图(下面观)

2 使用操作

使用温针灸筒时,选取适当体位,充分暴露选穴处皮肤,严格消毒后以无菌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可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可先在艾段一端戳一小孔以方便套在针柄上。插艾段时手持针柄下段,不要使毫针移动,防止针体深入,然后将温针灸筒套入,使针体垂直于温针灸筒,再放入适量的艾绒或艾条段,也可点燃艾条段下端后再套于针尾。针体及穴处的温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如自觉温度过高,可通过旋转储艾筒的螺纹调节其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待艾条段烧完后将储艾筒旋转移出除去艾灰,再将针取出。若患者自行温和灸,则直接将温针灸筒置于穴处,调节适当的高度以控制温度。

3 设置艾柱与皮肤间的安全距离

针对施灸的安全距离的相关研究不少,路玫[21]等发现距离足三里3 cm悬灸时,受试者疼痛阈值温度为(40.7±2.93)℃,认为此温度可以考虑作为临床上防止发生灼伤的极限温度。也有研究者[20]分别对足三里和关元穴距离2 cm、3 cm、4 cm施灸,发现在灸距为2 cm时,患者会产生明显灼热痛感,因而无法测量穴区温度;当施灸距离为3 cm时,关元皮肤温度上升超过44 ℃的时间约为10 min;足三里皮肤温度持续稳定在(45.9±3.0)~(47.8±2.3)℃之间;施灸距离为4 cm时,关元皮肤温度上升超过4 ℃的时间为7 min,足三里穴区皮肤温度在(40.0±2.0)~(44.9±2.3)℃之间。提示艾灸距离越近,皮肤温度越高,升高速度越快。临床最佳的施灸距离应该既有温热感,又要尽量避免疼痛和烧伤,因此临床上适宜的温度距离建议为3~4 cm,两用温针灸筒底座的高度设为4 cm(图3),控制在安全距离内。

图3 两用温针灸筒底座示意图

4 讨论

4.1目前传统温针灸疗法存在的问题 ①操作过程中,艾柱的艾火容易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无法保证治疗的安全性;②较细或较短的毫针不能承受艾炷或艾条的重量,易出现弯针而不能应用温针灸疗法;③应用传统温针灸疗法时,为避免患者烫伤,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止艾火掉落烫伤皮肤,但无法人为控制艾柱与皮肤之间的安全距离,纸片的阻隔同时也可能会对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红外效应、热效应以及艾绒的药效产生影响;④传统温针灸不使用灸具,仅在针尾施一小艾柱点燃,艾火的热量易发散,难以聚于穴处均匀传热,影响治疗效果。

4.2两用温针灸筒主要有以下优点 ①避免烫伤 两用温针灸筒采用挡艾灰防烫伤隔片,有效防止艾火或艾灰掉落,烫伤皮肤或烧灼床单,同时也可避免艾炷距离皮肤过近而灼伤患者;②加强温热效应 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22],因而本温针灸筒的防烫伤散热盘为多圆孔型设计,在避免艾灰掉落的同时,不影响艾火对穴区皮肤均匀持久的传热作用;③便于实施补泻手法 灸法的补泻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灵枢·背俞》曰:“气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指出灸法也需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补虚泻实。具体操作方法:补法是点燃艾柱后,不吹其火,待其慢慢地燃烧、自灭;泻法是点燃艾柱后,以口速吹其火,快燃速灭。可见补法是火力温和、时间稍长,能使真气聚而不散;泻法是火力较猛而时间较短,能促使邪气消散。患者运用两用温针灸筒行温和灸时,由于上部分储艾筒为开放状态,可以通过临床需要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提高疗效;④可配合药物施灸 储艾筒内可以放置艾绒、艾柱,也可配合不同药物施灸,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用艾绒中加入药物施灸(如附子粉、姜绒、红花绒等),运用灸法使药物透达肌肤,加强治疗效果;⑤温和灸自用 除临床温针灸使用以外,本温针灸筒还可便于患者温和灸自用,在医生的指导下,选取施灸的穴位,无需针刺,将艾绒或艾柱放入储艾筒中点燃,根据耐受情况调节适当的高度以控制温度;⑥艾灰便于清理 待艾条段烧完后将储艾筒旋转移出,便于清理艾灰,如需增加壮数,再放入艾条段施灸即可;⑦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使用两用温针灸筒操作简便,一位医生可以同时为多位患者施灸法,患者可通过旋转温针灸筒调节至可耐受的温度,艾条段置于储艾筒中,避免掉落患者皮肤而发生烫伤,提高了灸法的安全性,也保证了临床应用灸法的简便性。

温针灸疗法是将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又称针上加灸、针柄灸、传热灸、烧针尾,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温通经脉、活血行气之效,适用于虚寒类各种疾病。传统的温针灸疗法在实际应用中一方面由于自身装置材料的缺陷,安全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其对于操作者要求较高,不利于实践推广。本文设计的两用温针灸筒可以弥补传统疗法的局限性,使用防烫伤隔片避免皮肤烫伤,多圆孔型的隔片设计也有利于热量均匀持久的传导至穴位;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可在储艾筒中加入适合的药物施灸,配合灸法的补泻手法;根据临床需要,也可作为患者温和灸自用;灸筒的上下部通过螺纹旋转调节高度且可拆卸,便于艾灰的清理。综上所述,两用温针灸筒具有保持恒温、应用方便、安全可靠、固定简单、艾灰易清理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烫伤风险、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临床使用温针灸疗法及患者自用的需求,更加有利于温针灸的推广发展。

猜你喜欢
艾柱艾绒施灸
艾灸床运行过程中表面的温度分析
旋转的钢铁厂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绒的燃烧热值测定研究
中暑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的鉴别*
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艾柱燃烧温度特性研究*
新型专利艾灸仪 100台免费送
新型专利艾灸仪 100台免费送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