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演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1-08-25 10:45陈媛媛赵宏伟
科技智囊 2021年5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现状

陈媛媛 赵宏伟

摘  要:北京高精尖产业是指以首都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首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产业。文章基于2002—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发展特征与演变规律,通过对国内外现状的对比研究发现,找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政府未能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政策体系不完善、应对国际形势变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增强能力、把握规律、优化政策、超前布局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精尖产业;现状;演变趋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5.05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Beijings Promotion of High-grade,Precision and Advanced Industries

Chen Yuanyuan1  Zhao Hongwei2

(1.Beijing 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of Science,Beijing,100089;2.Beijing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100089)

Abstract:Based on major development demands and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Beijing,high-grade,precision and advanced industries act as a substantial pillar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in the long term. This study,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2002-2016,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and evolution tendency of high-grade,precision and advanced industries in Beijing via methods including trend analysis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present challenges pos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industries include the lack of core competitiveness,incomprehens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s,incompleteness in policy systems,and incompetence in reacting to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tendencies. Hereto,this study recommends some targeted strategies,including enhancing the ability,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optimizing policies,and preparing in advance.

Key words:High-grade,Precision and advanced industries;Status quo;Evolution tendency;Strategy recommendations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高精尖产业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对高精尖产业没有明确的定义,仅在界定产业标准时,提到产业层次的高低差异及实践的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根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界定高技术产业,依据全球科技发展和研发强度变化将高技术产业分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6类。美国的高端产业的鉴定有两个标准:一是产业中每个工人的研发支出超过450美元,这大于或等于全行业标准的80%;二是产业中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人数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在本行业中所占份额高达21%。[1]德国提出了工业4.0,即通过使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消解传统的行业界限,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2]

国内对高精尖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产业分层、特征、策略等方面,大多處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内涵界定层面,田新民、王玉海等人[3-4]认为,“高”是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性,“精”是指发展有比较优势、符合定位发展、高效低耗,“尖”是指处于尖端、为产业作支撑和领头。产业分层层面,许强[5]等人将中关村高精尖产业体系分为涵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的核心层,涵盖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等产业的衍生层和现代农业的拓展层。特征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精尖产业具有先导性、高集聚性、高价值、低碳化、集约化等特性。对策方面,吴爱芝[6]、唐建国[7]、杨正一等人[8]从产业布局、人才保障、自主研发、政策支持等维度提出了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建议。

(二)发展高精尖产业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走高精尖产业发展之路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工作时强调,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北京市政府于2014年率先提出打造高精尖产业体系构想,全市上下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简称“北京市政府”)通过制定当年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产业发展由“大而全”向“高精尖”转变;2015年,北京市政府印发《<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明确北京“高精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2016年,北京市政府及相关单位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和《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明确北京市重点引导和支持的产业方向;201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的《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10个产业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18年,北京市政府及相关单位出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土地、财政和人才配套政策。发展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国及社会的普遍共识,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北京高精尖产业政策内容,笔者认为,高精尖产业是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重要支撑的,具有“高、精、尖”属性的产业或产业集合。北京高精尖产业分为核心层和衍生层两个层级,核心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衍生层包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

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北京高精尖产业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10个产业,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统计口径与标准。OECD定义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国际可比性等特征,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六大产业与高精尖十大产业能够较好匹配此定义,且是高精尖产业的关键核心产业。因此,笔者选择高技术产业数据作为高精尖产业研究对象,利用2002—2016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分析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历史变化特征。

(一)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显著

2002—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快速增至842.7亿元、4308.5亿元和321.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10.8%和11.9%。2018年,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867.6亿元,同比增长14.3%;新能源电动车累计产出26.4万辆,充电桩累计建造18.0万个;科技服务业增加值3223.9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13.1%。

2.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北京高精尖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呈现“三升两降”的态势。“三升”是指:医药制造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占高精尖产业的比重上升最为明显。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314家,总产值1323.3亿元,申报和获批生产的新药有3种,有12个1类新药品获批进入临床阶段,数量位居全国第二。[9]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均有所上升。“两降”是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一产独大的趋势逐渐弱化,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也逐渐下降。虽然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呈下降态势,但人工智能等尖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因为北京聚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半数以上的人工智能研究单位,还拥有智能技术与系统、模式识别等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3.产业研发投入提升明显

北京高精尖产业R&D经费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由2002年的20.8亿元增至2016年的129.9亿元,每年增长率的平均值为18.8%;高精尖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最高值3.0%。研发人员数量呈现增长趋势,相较于2002年增长了360%;高精尖产业研发人员占北京市研发人员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6年占比为9.1%,同比增加了4.7%。除了投入人员与经费,北京还组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展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作。

4.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2016年,北京高精尖產业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为6775件、4114件,比2009年增长了129.0%、124.2%;北京高精尖产业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维持在60%~70%之间,始终高出全国水平10%左右。技术创新成果在多领域展现,如京东方具有行业顶尖的核心技术,累计可使用专利数量超过5.5万件,位居全球业内前列,其独有的ADSDS超硬屏技术已成为世界三大显示屏技术标准之一;“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分别被授予2016年与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截至2019年年底已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植入超过1.5万例次;纯电动车已建成覆盖全链条的产业链,在产业创新、规模效益、推广应用等方面均全国领先。

(二)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演变趋势及特征

1.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

2002—2018年,相对于北京整体GDP的平缓变化(年度变化最大值为3.1%),北京高精尖产业的增长波动幅度较大,且具有阶段性特征。自2005年开始,高精尖产业提前受到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增长率连续4年呈快速下降趋势,2008—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受到4万亿国家投资的影响,北京整体GDP在2009年开始复苏,而高精尖产业增长势头到2010年才开始恢复。到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整体产业面临投资紧缩和转型升级压力,高精尖产业增长又出现了连续2年的下降趋势。2015年,高精尖产业增长率有所提升,发展较为稳定。2018年上半年,北京新经济产业增加值4707.2亿元,占GDP比重的1/3,且增速高于GDP增速。

2.对工业发展的贡献愈发明显

从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北京高精尖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5—2010年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2011—2015年上升到20.9%,2015—2016年上升到42.3%,增幅较大。与全国相比,北京高精尖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平均贡献率与上海接近,但低于广东和浙江。从对工业的拉动力来看,2015—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对工业的拉动力明显强于上海、江苏、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仅弱于广东,北京高精尖产业对工业发展具有更重要作用。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汽车及交通设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是其中的四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5%。

3.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达到3.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重点省市中低于浙江(3.6%),高于广东(2.4%)、上海(1.9%)、天津(1.9%)和江苏(1.3%)。从人均科技产出来看,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每万名研发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每亿元研发经费有效发明专利、每万名研发人员新产品销售收入都明显高于上海、江苏、浙江等重点省市和全国整体水平,但与广东仍存在一定差距。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2018年,北京市政府通过实施“智源行动计划”,发布《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等相关政策,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基金及1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引导基金,人工智能企业突破1000家,集聚全国一半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加速推动国内行业领先。[1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2019年北京市政府实施了《北京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年—2022年)》,成立了5G产业基金和5G研究院,加快工业互联网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及应用场景的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北京市政府积极推动奔驰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线、超高清显示设备等重大项目落地。

4.对全国高精尖产业的引领作用明显

从产业利润率来看,2005—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利润率仅低于浙江,明显高于国内其他重点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北京高精尖产业质量效益明显。随着北京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从产业劳动生产率来看,北京高精尖产业劳动生产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自2010年至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劳动生产率在全国排名第一。

三、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北京高精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水平不高等问题。

1.北京高精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仍未取得技术优势

近年来,北京高精尖产业核心技术实现了一些突破。2018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报告TOP50榜单显示,京东方专利数达到1634项,位列第17位,仅次于华为。[11]但从整体来看,在高精尖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缺乏高精尖产业的前瞻性技术储备,且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关键性创新技术不多。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精尖产业消化吸收与引进技术经费之比为9.0∶100,北京仅为0.9∶100,在全国主要省市中居末位,北京对引进技术的依赖程度过高,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的主导产业,但核心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仍高度依赖于美国、日本等国家;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市场呈高度垄断的局面,如全球浸润式光刻机仅有荷兰、日本与美国能供应,国内还无法提供;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多集中在应用层,而在高端、前沿的核心技术领域竞争力较弱,如神经形态芯片技术、脑认知机理和计算模型、量子计算机等核心专利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2.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是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自2010年开始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3.0%,低于北京市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6.0%。此外,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研发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僅为3.7%,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相比差距较大。

(二)产业发展规律有待探究

北京以政府主导方式促进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但对高精尖产业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规律性认知仍需探讨,产业发展规律有待探索。

1.高精尖产业与服务业如何融合发展

2002—2016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先从5.5%增至5.9%,后又降至3.3%,高精尖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逐步减弱。2018年,北京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1%,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占全国的20%左右。北京服务业在促进首都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占主导地位,而第二产业占比越来越小,高精尖产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部分,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愈发不明显。因此,高精尖产业该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突出重围”,实现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这还有待相关学者研究。

2.高精尖产业内部如何协调发展

北京明确提出高精尖产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10个行业。这十大产业发展基础、速度和规律各不相同,如何协调好十大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潜力产业如何协调和融合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的高精尖产业如何进行结构调整等问题均有待系统研究。从数据来看,北京高精尖各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差距明显,虽然信息产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的支柱,高精尖产业中40%的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都投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但该领域的科研产出与投入产出不是行业最高的;医药制造业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中发展势头最猛的产业,但该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位列十大行业第五。

(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高精尖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战略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环节的支撑。截至2021年年初,北京市构建了“高精尖”经济结构的“10+3”政策体系,其中“10”是10个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侧重于各产业发展目标与任务,保障措施仅从资金、法规、人才、组织等角度粗略描述;“3”是配套的土地、财政和人才政策,解决的是共性問题,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配套出台。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政府采用财政税收、人才、投融资、专利与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多种政策手段,但目前的政策体系尚不全面、系统,政策难以操作落地,实施细则有待配套完善。

(四)产业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有待加强

北京高精尖产业受国际宏观形势的影响较大。自2007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北京高精尖产业中外资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额持续下降,10年间的降幅达77.7%,拉低了北京高精尖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此外,外资高精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下降,到2014年被内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赶超,但外资高精尖企业实际利润率逐年增加,内资企业实际利润率在减少,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受外资企业影响较大。2018年以来,中美双方围绕经贸线和科技线出现摩擦的力度增强,美国通过高筑贸易壁垒、加征关税等手段制造经贸摩擦,以威胁加税等方式强制美资跨国公司回流[12],这对北京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高精尖产业,特别是高精尖行业核心上游的供给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以政策性的引导方式,促进高端制造回流,高端制造核心上游供给的减少甚至中断,对部分出口导向的高精尖产品如计算机、电子设备等企业造成明显冲击。

四、促进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高精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高精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要把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从依赖国外技术引导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重视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尤其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促进技术进步。其二,加快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优势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牵头,整合院所高校和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集聚。

2.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要求北京产业发展要处于高精尖产业价值链的顶端,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改造和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通过不断地开发研制与优化改善产品或技术,提高高精尖产品及产业技术水平,推动高精尖产业的技术进步。[13]

3.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精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需要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发现新原理、新方法,需要企业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需发挥产学研联合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为途径”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一,要以高精尖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指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间的合作研究与开发,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指导。其二,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技术创新联合组织、产业联盟或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向企业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

(二)研究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律

1.研究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规律与特征,明确十大高精尖产业间的关系。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两个主导产业,人工智能具有先发优势,有望实现全球领跑;集成电路正在积蓄发展,处于跟跑至并跑阶段。稳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柱产业,医药健康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潜力产业。对科技服务业,制造业的智能装备、新材料产业,和二三产融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2.依据不同创新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策略与重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节能环保等战略性高精尖产业发展和布局,鼓励这些领域的原始创新,奠定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加强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性高精尖产业领域重点发展与优势提升,鼓励这些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提供衍生服务的各类科技服务业,发挥高精尖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三)完善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1.资金政策方面,除了科技创新基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资助、资金支持项目与个人等方式,还需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与方式引导。其一,要持续加大对北京高精尖产业的研发投入。制定明确的研发投入金额和研发投入强度目标,将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向高精尖产业倾斜。其二,要注意创新研发投入的方式。根据高精尖产业发展特点实行差异化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原始前瞻性产业和关键性高精尖产业可以多投入,高精尖服务业可以实行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同投入;重点支持高精尖项目研究,加大公共财政科技投入对高精尖产业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研设施建设的支持。[14]其三,要加强对研发投入的政府引导。采取后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先进型企业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财税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加强普惠性税收优惠,降低高精尖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发展。其一,降低增值税税率,适当加大对高精尖产业增值税减免优惠力度。其二,探索扩大鼓励性税收优惠范围。研究给予主动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自主研发新技术的企业减税降税优惠,探索推动技术交易所得税覆盖面由技术开发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扩展,细化研究将租赁场地约定纳税的机构纳入房产税减免范围。

除了土地、人才、财政等相关政策,还需根据各类产业特点和属性,制定完善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形成包括政府采购、招商投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多维政策体系。

(四)提前谋划高精尖产业布局

1.超前部署高精尖产业研发方向。针对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与指导意见,制定不同产业类别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技术路线图。围绕首都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計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科技计划,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引领首都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

2.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区域布局。依据首都各区域发展现状与优势,实现区域与产业的良好对接。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为主。中心城区中,海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朝阳以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丰台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石景山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城市副中心通州以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为主。大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装备,昌平重点发展医药健康、节能环保和智能装备,顺义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第三代半导体,房山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医药健康和现代交通。生态涵养区中,门头沟、怀柔、密云、延庆、平谷则以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和通用航空为主。

3.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拓展京津冀产业空间再造。从三地整体区域出发谋划产业空间架构。以在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为突破口,加强在软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技术攻关、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合作,不断提升京津冀产业创新发展的关联效应,按照专业特色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国高端产业:定义、布局及重要性[EB/OL].(2015-3-16)[2020-10-04].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8600.

[2]   田原,王成仁.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7(21):3-5,44.

[3]   田新民,胡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的构建——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08):32-36.

[4]   王玉海,田建国,聂梅,等.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提出背景、作用定位及其内涵界定研究[J].领导之友,2017(257):51-58.

[5]   许强,丁帅,安景文.中关村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J].现代管理科学,2017(09):27-29.

[6]   吴爱芝.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9(05):81-83.

[7]   唐建国.北京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的路径机制研究[J].前线,2016(12):97-99.

[8]   杨正一,张杰.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9(01):78-82.

[9]   北京日报.高精尖产业领跑北京经济增长[N/OL].(2019-05-24)[2020-01-19].http//www.gov.cn/xinwen/2019-05/24/content_5394273.htm.

[10]  刘瀚琳.聚焦高质量发展/北京“高精尖”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近半[EB/OL].(2019-11-27)[2020-09-27].http://www.bbtnews.com.cn/2019/1127/326886.shtml.

[11]  叁步汇.京东方A(000725):显示屏占有量全球第一[EB/OL](2017-04-19)[2019-12-16].https://www.sohu.com/a/134909479_549321.

[12]  金姬,刘绮黎.划重点:中美经贸摩擦需要澄清的十大问题[J].新民周刊,2019(24):50-53.

[13]  贾晓俊.北京“高精尖”产业亟需财税政策支持[J].人民论坛,2018(16):120-121.

[14]  张颖.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现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