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会考的利与弊

2021-08-26 21:34白雅丽
求知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学生

摘 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致力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但面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事实,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其中的原因。近年来,中考体育政策与制度的落实有了小小的成绩,也增强了业内人士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信心。鉴于此,为了改善学生体质,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文章以增加高中体育会考制度这一举措能否真正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就高中增加体育会考的利与弊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学生;高中体育会考;学校体育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3-0091-0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在部分地区设立了体育考试试点,从此揭开了中学体育考试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国家相关部门围绕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发展颁布了数个文件、政策改革方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 21 世纪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1]。进入21世纪,体育考试制度在全国各地施行。但是,纵观近几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出现了连续下滑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和学生自身不够重视、体育设施的不健全等。高中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每日早起晚睡,课业负担重,休息时间短,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现在大都饮食比较好,但是运动少,体重超标的学生大幅增加;高中学生学业紧张,视力下降严重;身体耐力、力量、柔韧性等下降。基于这些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全面组织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以及“积极推行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更在2012年10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这些决定都将深深影响体育科学发展方向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实施的公平性。就目前来看,面对国内全面推行体育会考的大趋势,在中考加试结束后,对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是否继续延续体育考试也成为一大热议的话题。现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都在实行体育会考制度,其过关率也相当高,学校和家长也反映了体育会考的实行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一、将体育列入高中会考科目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校、家长、学生的思想意识

1.提高学校的管理意识

如果将体育列入会考科目中,就会影响学校的毕业率,那么学校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并加强课余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指导支持的力度。因此,体育会考必将使体育工作的责任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从而使学校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

2.提高家长的思想意识

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后,为了让孩子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切为高考让道”成为每个家长坚持的信念。体育被家长们认为是玩耍的另一种形式,成了孩子们放弃的学科。不过,高中毕业证在家长心中的分量也是很重要的,将体育会考与毕业证联系起来,自然会成为家长督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

3. 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步入高中校园的学生,感到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就是:不用再顶着严寒酷暑进行体育运动了,因为高考没有体育科目。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体育课是自由活动课,在体育课上,学生编造各种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体育列为高中会考科目后,学生自身会对体育提高关注度,学生参与运动的态度也会由原来的消极被动转为积极主动,而且学生会由口头参与者变为真正的行为参与者。

(二)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

由于高考涉及学校的毕业率、高三班主任的荣誉以及学生的考学成绩,因此,与高考毫无关系的体育就成了学生、班主任眼里多一节少一节都无关紧要的科目,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不言而喻。

若将体育列入会考科目中,亦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这就可以有效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数,增加学校、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及体育课程安排的关注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

(三)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体质

中考体育的实施已经有十余年之久。虽然到目前为止,社会对中考体育的看法不一。多数人认为中考体育是应试教育的表现形式,但不能否定的是,它的存在确实改善了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因此,我们不妨模仿这种形式,在高中的会考科目中加入体育。哪怕是以这样一种让学生毫无选择去参加体育锻炼才能顺利通过考试的方法,以使他们的体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只要学生的体质得到改善,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它是值得我们不顾一切去做的。

(四) 有利于体育教师工作潜能的激发

将体育列入会考科目后,学生体育成绩的达标率与体育教师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在体育课中既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顺利地通过考试,又避免体育课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就成了体育教师需要面对的挑战。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挖掘自身的潜能,解决好教学和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体育列为高中会考科目后可能出现的弊端

不能忽视的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体育会考若得到推廣,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冲击。

(一)忽略了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中体育课的总目标: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运动的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当体育列为会考科目后,学校为了追求合格率,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最有可能出现的也是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除学习以外的时间,教师都围绕体育会考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体育会考与体育课堂分离,除此之外,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丧失原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对体育运动产生厌烦,这就丧失了体育课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校搞突击性锻炼

高中会考加入体育科目后,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平时学校不重视体育课,不去思考怎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增加体育会考的合格率,而是在考试的前夕,突然增加体育训练的时间,以高强度的集训来保证体育会考的合格率。这种做法不但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还容易增加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三)考试的公平性受质疑

刚实施体育会考,监督机制不够严格规范。这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或家长拉关系、找门路的情况。因此考试就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那么体育会考也就降低了它的公信力。

三、体育会考的实施建议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体育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

体育教师要牢记岗位职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到以会考为引子,引导不同素质的学生不断地加强学习,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努力做到在欢乐的氛围中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顺利地通过体育会考。

(二)学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

虽然短期内应试教育不会得到明显改变,但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己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要正确对待体育会考,狠抓体育教学改革,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搞突击性的练习。

(三)加强体育会考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力度

体育会考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为确保体育会考的公正性,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科学、严格的制度,并加强组织与管理。监督部门要对实施步骤进行监督,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及考试成绩和实施过程的公开性。考试项目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差异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增加更多的选择项目和权利。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考试场地及项目安排

体育考场应设在中学、体育场或体育馆等设施齐全的地方,有关部门给予物质保障。

考试监督要到位,考试测试和管理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分工,在考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保证安全第一,组织严密。

体育会考项目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地区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可分为固定项目和非固定项目,非固定项目每年要进行更换。

体育会考要以《國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参照,科学合理安排和细化考试分值,做到评分机制科学有效,符合实际。

考试场地及考试项目的安排在每年固定月公布。学生若因疾病或其他情况无法参加时,应根据各地区颁布的处理办法及时办理缓考或免考。

结语

高中体育会考意义重大,实施和推广这一重大举措必将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希望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2002年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8/moe_21/tnull_367.html,2001-12-19.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白雅丽(1986— ),女,回族,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小猴学生车
赶不走的学生
像什么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创新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长城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