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科技合作研究

2021-08-28 16:14李红陈倩
科技智囊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李红 陈倩

摘  要: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方案在全球抗疫中的作用,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首先梳理了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其次探究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科技合作与疫情防控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分析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有效举措,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和全球科技合作的开展,而中国在平台建设、机制整合及合作网络等领域的方案共享将有助于遏制全球疫情的蔓延。

关键词: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G322.5;R1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6.08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Health for Mankind

—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Li Hong  Chen Qia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Henan,Jiaozuo,454003)

Abstract: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uphold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y have reversed the grim situation of the epidemic in China through a series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under the background,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Chinese solutions in global epidemic prevention,content analysis and inductive analysis were used,firstly,the theoretical logic was sorted out between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health for mankind,secondly,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of common health for mankind,the 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was explored,finally,Chines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was analyzed,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the Chinese approach in the fields of platform construction,mechanism integrations,and cooperation networks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curbing the global epidemic.

Key words:A community common health for mankind;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COVID-19 epidemic

人類文明的存在和延续一直饱受各种疾病的威胁,人类的抗争之旅也从未止步,我们要与病毒斗争,更要与时间赛跑,这一过程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运用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了疫情。与此同时,境外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加剧,疫情挑战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改变着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这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科技合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个别国家的逆全球化行为不仅制约了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而且阻碍了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疫情防控中的科技合作展开研讨,将有助于人类彻底战胜疫情并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病毒不分国界,疾病没有种族,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团结合作才是战胜疫情的制胜之道。因此,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风雨同舟、共同抗疫,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进而诞生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一)“战疫”中的休戚与共

一方面,国内疫情暴发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对中国人民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关怀和诚挚的慰问,一些伙伴国家第一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物资和资金援助,其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巴基斯坦政府紧急征调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医疗物资驰援武汉,加纳政府在自身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紧急采购10000只N95口罩支援武汉,俄罗斯政府派遣军用飞机将防疫专家和物资送至我国,韩国新任武汉总领事姜承锡在中国疫情严峻时期携韩国各界捐赠的物资乘货机抵汉履职。这些感人的故事谱写出国际人道主义的美好乐章。

另一方面,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时,中国第一时间输出中国力量:毫无保留地分享诊疗和救治经验,不遗余力地输送防疫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并与相关国家举行专家视频会议,就疫情监测、诊疗、救治、技术指导等方面展开交流。你有“风月同天”的馈赠,我有“共担风雨”的感恩。在疫情面前,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以实际行动维护各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积极为应对这场全球重大卫生危机贡献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

(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源于人类的群居特征,古代农耕社会的先人把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共同体称之为“里”,现代的共同体理念则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之上,它“不依赖于血缘关系的扩展、亲密关系的延续、人伦关系的恪守,而依赖于个体的自主生长、业缘关系的联结、共同精神的感召以及宗教观念的浸润”[1]。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旨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共同发展。

这一理念源自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以及对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2],不仅拥有明确深刻的价值观核心内涵[3],而且从诞生之日起,其外延就不断拓展。(图1)。2011年,“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首次呈现在公众视野中;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5年,“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讨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倡导“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8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我国《宪法》。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问世至今,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是如此休戚与共、命运相连[4],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正诞生于此。2020年,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表达了中国人民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抗疫的积极主张,并从应对人类发展问题的现实角度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

图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逻辑架构

二、人類卫生健康共同体与国际科技合作及疫情之间的关系

人类历史上,瘟疫和疾病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是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才真正拥有了打赢大灾大疫的有力武器。[5]因此,这场“战疫”的胜利不仅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团结协作,而且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研院所调研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综合多种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6]因此,为从理论上探究中国抗疫科技合作方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设计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Global Community of Health)、国际科技合作(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和疫情防控(Epidemic Situation Control)的三位一体关系模型(GCH-ITC-ESC模型)(图2)。

图2  GCH-ITC-ESC模型

(一)GCH-ITC-ESC关系模型

1.GCH-ITC模组

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有效方案,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目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宣布其所具有的大流行特征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新冠疫情迅速蔓延以来,各国分别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然而,病毒本身存在着突变性[7]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弄清其致病机理及传染路径,这对于后期的检测、诊疗以及药品和疫苗的研发非常重要。而这项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和技术十分复杂,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科研水平和优势领域又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各国科学家面向疫情展开多领域、多层次、多途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势资源和平台,尽早攻克科技难关,为国际抗疫提供准确、有效的科学指导。

2.ITC-ESC模组

国际科技合作是人类战胜疫情的有力支撑,而战胜疫情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实施目的之一。纵观人类历史,战胜疫情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发展科学技术。明朝中期,我国出现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技术;1674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列文虎克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光学显微镜揭开了传染病病原体的神秘面纱;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爱德华·琴纳发明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研制出灭活天花病毒的疫苗……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改善,一些曾经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近年来,在与诸如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禽流感等恶性传染病的抗争过程中,科技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

3.GCH-ESC模组

取得全球性战疫胜利是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核心任务[8],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可行路径。新冠疫情已经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并给全球公共安全带来了挑战,它的到来让世界人民认识到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同时,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的开展,为应对气候、能源、粮食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多年以来各国开展了一系列合作,成效显著。新冠疫情的蔓延进一步凸显了在医疗领域内进行跨域科技合作的必要性,也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人类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迫切需求。

(二)基于GCH-ITC-ESC关系模型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此次疫情,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团结合作”,应迅速采取协调、有力的行动,有效切断疫情传播渠道,加强特效药品和病毒疫苗等的科研合作。总书记还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愿同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开展科技联合,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救援和帮助。[9]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共享防疫信息,开展科研合作,为全球防疫工作贡献中国智慧。

1.疾病数据和防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后,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主持建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共上线104种专业期刊;中国科学院迅速搭建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等专业信息平台,为来自全世界的30余万用户提供数以千万次计的信息索引服务。[10]在以上平台和资源的支持下,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得到共享,国内外学者通过共享的数据和信息对病毒进行深入研究,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2.医疗卫生科技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简称“世卫组织”)等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沟通,在溯源、检测及特效药等方面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并开展多层次的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筹的“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组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医院新冠肺炎视频诊断会议”。同时,“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协调功能也得到了充分施展,成员国在其积极推动下,在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及临床治疗手段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此外,中国同世卫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等国际组织开展科研合作,全力推动新冠疫苗开发和特效药临床试验等工作,促进了国际疫情防控政策探索的交流合作。[10]

3.健全立体式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科技部、外交部的驻外机构在“抗疫”过程中积极联络驻在国政府部门、科技界和卫生界,与有关国家磋商相关交流机制及科研合作项目的启动计划,加强双多边科技合作。此外,在相关部门的指引下,我国应积极探索在科技领域内进行政府间合作及联合资助的长效行动机制,继而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以切实行动助力人类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科技合作建议

面对此次新冠疫情,国际社会集聚全球科技创新智慧与力量,开展了务实、有效的科技合作。中国不仅为国际抗疫提供了“久经战阵”的中国经验,而且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输出了行之有效的中国力量。通过对中国方案的梳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包括合作理念、研究工具和组织依托3个方面(图3)。

图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策略

(一)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

此次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类型,其研究课题涉及病毒学、病原学、传染病学以及流行病学等多种学科。尽快控制疫情不仅要治病救人,而且要依靠科研人员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共享。因此,国际社会应该综合多种学科力量,开展针对病毒源头、致病机理、传播路径、有效药物和疫苗研发等的理论研究,其中科研论文的发表对于开展病毒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各国科学家应该互相合作,开展针对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有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在总结临床救治经验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充分发展疫情防控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研究工具

在抗击疫情中,医疗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贡献尤其显著,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同樣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内疫情暴发之初,工信部发出倡议,呼吁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效用,优先考量能够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研发工作。[11]倡议得到迅速响应,各大相关主体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国内学界围绕着疫情防控取得一系列有效成果,这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中国疫情防控筑起了稳固的“技术长城”。[12]然而,各国的科技水平和技术优势存在差异,仅凭自身力量很难完成全球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因此各国应该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和学习、共享优势技术和资源、在合作中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在全球“抗疫”科技合作中的作用

为应对疫情的全球蔓延趋势,多领域国际合作正在多个层面展开,其中各类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抗疫”不应是各自为营的单打独斗,而应是在高度专业化理论指导下的高效、有序、协调的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的专业作用和协调能力无可比拟。实践表明,国际组织在全球“抗疫”中确实起着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在疫情发生后就立刻向国际社会发布疫情动态和信息,组织世界范围的病毒学研究、开展,协调抗疫援助,协调各方的抗疫行动。因此,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区域性国际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在其领导、协调、指导和帮助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为有序高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四、结语

新冠疫情是典型的“灰犀牛”事件,而科学技术是人类抵御此类事件的强大武器。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科研、组织和执行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国际防疫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但西方个别国家采取逆全球化的排他孤立主义和本国优先主义,对内没有采取积极的抗疫措施,对外屡次公开阻止和破坏抗疫国际合作的开展。经过此次新冠疫情,国际社会应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特质,而将疫情政治化和逆全球化均为不明智的政治选择。在全球化时代,各种公共卫生事件还会不断给人类带来各种新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守望相助,通力合作,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能不惧任何风险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高和荣.从两极到综合:社区应急治理的新维度[J].东南学术,2020(04):88-95,246.

[2] 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04):53-55.

[3] 雷江梅,赵耀.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6):80-84.

[4] 王毅.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在全球抗疫合作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2020(04):6-9.

[5] 《求是》杂志编辑部.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J].小康,2020(10):21.

[6] 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求是,2020(06):1-3.

[7] 贺梨萍,张若婷.中国科研团队:新冠病毒已突变,有2个亚型,传染力有差异[EB/OL].(2020-03-04)[2020-08-04].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173183.

[8] 王志刚.以务实高效国际科技合作為全球抗疫提供有力支撑[EB/OL].(2020-04-16)[2020-11-26].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4/16/c_1125857995.htm.

[9] 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EB/OL].(2020-03-26)[2021-02-21].http://www.chinanews.com/gn/2020/03-26/9138877.shtml.

[10]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EB/OL].(2020-06-07)[2021-02-13].http://www.scio.gov.cn/ztk/dtzt/42313/43142/index.htm.

[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倡议书[EB/OL].(2020-02-04)[2021-4-17].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40/c7664158/content.html.

[12] 罗旭.让“技术长城”护卫“血肉长城”[N].光明日报,2020-03-15(07).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