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古壮字传承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2021-08-28 04:17黄子晴许子千尹仙英
今古文创 2021年30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语言文字

黄子晴 许子千 尹仙英

【摘要】壮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它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而古壮字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经历时间跨度最长的壮文字表现形式,在壮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壮族沧桑历史产出的重要文化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壮字的传承遭遇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护古壮字应当成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言文字;古壮字;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73-03

基金项目:2019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广西壮族文字传承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10594230)。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古壮字承载了壮族文化发展的使命,作为壮族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其在壮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保护这一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本文将对壮文字的演变做基本介绍,发掘其传承遭遇的困境并提出几点保护建议。

一、古壮字发展演变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人类社会日常交际中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它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历史文化、经验技术、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记录并流传下来,并给后世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留下宝贵的书面材料。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发展出了本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其文字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表形文字

壮族表形文字出现这一阶段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到秦朝之间,表现形式为虫纹字,亦称“本源字”。虫纹字这一名称主要源于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中关于造文字历书的记载,经诗唱道:“前世未造书,无道理遵循……螟虫来吃禾,蚜虫吃庄稼。吃敢卡畲地,吃皇帝田禾。王肝苦连连,王胆苦凄凄。拿螟虫上枷,抓蚜虫上夹。螟虫不愿枷,蚜虫不愿夹。从前虫会讲,从前虫懂话……虫爬来爬去,成大字在上,成小字在下,成笔墨写样。成官书王书,虫造书给王。”[2]这段描述虽然是神话传说,却给后世研究壮文字的产生过程提供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材料,壮族先民由虫爬痕迹领悟创造文字在文字产生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二)表意文字

壮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古壮文字表现形式为表意文字,即刻画符号文字,具有表形和表意的特征,但仍有个别虫纹字残留其中。黄明标认为虫纹字形体抽象,笔画繁杂,书写不能规范,在致使大多数壮人不能正确理解其字义的情况下,催生出了更形象和容易理解的新型文字符号,即刻画符号文字[1]。对于这一文字考古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06年以后,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旁陆续发现了24块刻有850多个古文字符号的商周石块,被称为“感桑石刻”,至今仍无人能辨认或破译其含义。而最新出土于云南富宁的《坡芽歌书》可以明显看出刻画符号在虫纹字基础上有较大进步。由刻画符号向文字演变必须随着本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不断完善,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兵南征,统一岭南,设郡县,“书同文”后,壮族先民瓯骆民族文字发展进程中断。

(三)表音与表意结合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壮文字的第三演变阶段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有的是古代壮族知识分子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的表音与表意结合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也有一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称为“土俗字”“方块壮字”或“生字”,现定名为“古壮字”,如今提到的古壮字大多指的是这一阶段的壮文字。

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古壮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壮族民间的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剧本、寓言、楹联、碑刻、药方、家谱、契约等,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多用土俗字记录并流传。由于历史的局限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

(四)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是指1955年壮文工作会议中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武鸣县壮语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形式创制的拼音壮文。1957年11月29日,经过两年的试行和修订,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在壮族地区推广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拼音文字方案——   《壮文方案》,至此,壮族人民开始拥有统一、合法的文字。50年代末、60年代初,拼音壮文受到官方大力推行,于1956年在广西武鸣县创办了桂西壮文学校,也就是现今的广西壮文学校。

1981年后,拼音壮文深入广西人民的文化教育生活中,中小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等用壮文进行翻译后作为汉壮双语教材投入使用;广西民族报、广西民族出版社、《三月三》文学杂志都出版发行有壮文版报纸、图书、文献等。

壮文字由虫纹字到拼音壮文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从文字萌芽阶段的虫纹刻画遭受秦朝书同文政策沖击出现演化断层,到古壮字首创时遭封建文士嘲弄“难登雅堂”,至今,古壮字仍未被官方承认。即便是使用范围、流通范围受限,它也依然顽强地延续至今,无不体现凝聚着千年来无数壮族人民智慧的壮族文字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顽强生命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壮字是保护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保护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二、古壮字传承困境

尽管民间是古壮字传承发扬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依旧只在民间小范围传播发扬,主要的使用范围在于壮族的宗教经书、民歌抄本、戏曲唱词、旧时地区名称及特殊职业等小部分人群,这使得古壮字的传承发扬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一)古壮字未规范统一

古壮字传承遭遇困境除外界因素以外,自身亦存在一些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原因为壮族历史上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这直接导致了壮族的民间文学多为口头文学,多是口头传承,口头文学成为壮族古代文学的主流。

探究古壮字至今未能统一规范进而普及的原因应在识字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原因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想要规范统一或普及必须且只能在该民族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群中进行,以汉字为例,众所周知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绝大部分,而建国前及建国初期人口文盲率至少80%,因此汉族人口的识字率大概在20%以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却几乎没有“汉字在建国前没有规范普及”这样一个结论,但由此可以看出,读书识字作为旧时社会的特殊权利,连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汉族识字率尚且很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字的普及率则会更低,那么在极少数人才能接触到文化教育的壮族地区要求统一规范使用“文字”是极为不现实的。

(二)古壮字无用论

类比方言消逝问题,通过大量关于开展保护方言活动问卷调查样本,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持消极态度提出方言无用论,认为方言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利于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且方言创新能力较差,许多词汇只能从普通话里生搬硬套。古壮字的传承同样遭遇了这种质疑的声音。

Cooper在语言规划的八问方案中认为,规划语言具有跟市场营销模式的相似性,对此牛佳解释:“即使是国家层面支持的语言规划机构,也需要像市场营销者一样,考虑如何创造出一种氛围来支持所规划的语言行为……在‘语言产品’上的花费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决定因素之一。”[3]例如人们在学习某种语言后可以得到高于学习这门语言时投入的时间精力的经济回报或其他效益,那么这些收益将成为影响人们学习该语言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学习古壮字对大部分人群来说也没有较高的回报和收益,导致当前社会无法推动古壮字学习氛围的形成,自然也就造成了古壮字传承的困境。

(三)缺乏政策扶持

Cooper在制定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八问方案”时,借鉴了多种学科及次学科理论,其中包含革新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权力论和决策论,权力论指出权力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语言政策规划也是一种试图影响他人行为的活动,因此权力论的框架同样适用于语言规划的研究中,政府当局可将语言政策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写进司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推行的《壮文方案》并非壮族传统的方块壮字,是在党的领导下,社科院和广西语言工作者调查壮语普遍发音规律后,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文字方案,受到官方的大力推行,与之相对的古壮字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发展空间则间接被进一步挤压缩小。

综上所述,古壮字传承遭遇困境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使用范围有限,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加之缺乏相应政策的扶持,古壮字即便是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鲜有使用,多见于本民族的宗教仪式中和从事相关宗教活动的师公、道公人群中。

三、古壮字传承保护对策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古壮字历经风霜仍顽强延续至今,足见其背后所蕴藏的壮族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保护古壮字,即是保护传承千年的壮族文明和精神文化,在此提出由国内外语言保护工作启发的古壮字传承保护对策。

(一)国外语言保护立法启示

陈章太在《语言规划研究》中指出:“语言立法,作为一国语言政策中的显性环节,其目的在于确定官方语言和标准语及其使用……促进语言健康有序的发展。”[4]如意大利已经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法律体系,有效地加大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意大利语言资源的健康发展[5]。参考国外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立法保护以及cooper在语言规划八问方案中关于权力论的阐述,古壮字的保护工作可由政府主导从以下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1.将古壮字保护写入相关的语言条例法规,确立古壮字在少数民族语言中壮族精神象征地位,从而引导个体或群体自觉保护和传承发扬古壮字,从而形成社会默契,创造良好的古壮字传承氛围。

2.由政府牵头,拨款成立或在原有的语言保护部门基础上设立专门研究古壮字的部门机构或学会,针对古壮字未能统一规范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现有古壮字基础上结合壮语发音规律及古壮字造字规律对古壮字进行统一规范,建立语料库并设置古壮字传承人。

3.在汉壮双语学校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古壮字研究课程;在非汉壮双语学校中以中小学为试点对象,在壮族特色节日时段走进校园进行古壮字知识文化宣传工作,例如创立兴趣班,举办特色比赛等。

(二)引导壮族人民参与保护古壮字工作

古壮字作为壮族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根基,古壮字之于广西人民犹如汉字之于中华民族,壮族人民理应为古壮字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引导壮族人民参与到古壮字保护工作中来,增强壮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古壮字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之 一。

保护古壮字不仅是老一辈的责任,更应该注入年轻的力量。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壮族出身的大学生,更要主动了解、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探索其背后的人文价值,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人的角色和责任。

四、结语

古壮字是几代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当时壮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见证了壮族人民漫长的历史。壮族古文字在任何朝代都没有被认可,在建国后,为了解决壮族没有统一规范文字的这个问题而制定的拼音壮文,始终缺乏文化底蕴。虽然古壮字的合法地位有待商榷,但是它仍旧是壮族人民千百年來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古壮字作为壮族的传统文字,作为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早已融入了壮族人民的血肉之中,人们有责任去唤醒它,让它在21世纪重放光芒。

参考文献:

[1]黄明标.壮族古文字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38-43.

[2]张声震.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麽请布洛陀(第一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牛佳,林晓.Cooper八问方案国内外研究综述[J].外语学刊,2020,(03):106-112.

[4]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59.

[5]李宝贵,史官圣,魏宇航.意大利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及其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18,(04):73-77.

作者简介:

黄子晴,壮族,广西南宁人,本科在读,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训练思维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