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教育”促进幼儿“自然发展”

2021-08-30 04:49曹盛博
山西教育·幼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伯伯陶行知

曹盛博

乡村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课题。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幼儿教育体系。乡村幼儿园应走进大社会、大自然这所活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独有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教育。笔者深入研究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結合自身的从教经验和体会,从活学校、活教材、活方法这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

一、走进大自然、大社会这所活的学校

陶行知认为,大社会、大自然就是一所活的学校,不是简单地把大自然、大社会里的因素延伸到学校里去,而是要从封闭的学校里走出来,融入到这所活学校里。乡村的幼儿教育,应彻彻底底地走进大自然、大社会。春天,小草青青,池塘里蝌蚪成群、蛙声阵阵,公园里莺歌燕舞,可以带着幼儿去小路上摸小草、看野花,在柳树下荡秋千,去田间跟着农民伯伯学一学插秧、除草、浇水;夏天,绿荫浓浓,池塘里荷花别样红,可以带着幼儿在树下乘凉,傍晚去社区里听一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秋天,阡陌上落英缤纷,果园里果香四溢,可以带着幼儿去公园里捡落叶,去田间和农民伯伯一起秋收;冬天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可以带着幼儿去打雪仗、堆雪人,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温暖……

活的学校不仅愉悦了幼儿的身心,而且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他们学会了像小溪流一样歌唱、像燕子一样跳舞、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他们会通过观察、探索、操作来拼贴落叶、编制草帽、花篮;他们会爱惜粮食,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他们明白了要尊老爱幼……

二、从活的学校里拿来活材料

陶行知指出:“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工具,才能表现出来。工具充分,才有充分的表现;工具优美,才有优美的表现;工具伟大,才有伟大的表现。”陶行知指的“工具”是“活的工具”,源于幼儿生活的大自然、大社会,因此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以活材料为出发点。

1.创设自然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既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也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隐性课程,创设会说话的环境是我园不断追求的教育目标。

瞧,幼儿掰下的玉米、挖来的土豆、摘下的红辣椒、棉花等被一串串挂起来,幼儿把收集来的红豆、黄豆、蚕豆、花生等种在“种子历险记”里,并做好了种子发芽的观察记录;幼儿收集来的簸箕、芦苇、稻草帽、稻草鞋等物品,配上了适宜的辅助材料,成了布置走廊、活动室等空间的装饰;幼儿用树叶、种子、蛋壳等进行贴画,并将作品展示在了家园栏里……

2.开展传统游戏

游戏是幼儿尊崇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但是,较城镇幼儿园而言,乡村幼儿园因资金不足存在游戏材料缺乏等问题。因此,我园教师从实际教学中挖掘活材料,引导家长们自制沙包、飞碟、袋鼠袋等玩具,组织幼儿开展了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游戏,如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跳房子等,不仅愉悦了幼儿的情感,而且锻炼了幼儿的体能,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除此之外,教师还把幼儿带来的花生壳、瓜子壳、红豆、黑米、落叶等各种材料投放在各个区域。这些源于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大大激发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他们用种子、树叶做贴画,用各种废旧的纸盒垒城堡,在石头上进行颜料画,给稻草娃娃梳头扎辫子等。

三、用活方法培养有创造力的乡村儿童

活方法即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三者是生活的三个方面,融合为一体。

在围绕古诗《悯农》开展语言活动时,教师带着大班幼儿去稻田里帮助农民伯伯一起耕种、除草,幼儿不仅体验到了如何去照顾庄稼,还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伯伯的辛劳,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道理。在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田野”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去田野里寻找秋天,用画笔描绘美丽的田野;在开展小班语言活动“春风”时,教师带着幼儿回归大自然,感受春风“轻轻地”吹到身上的特征,看一看小河旁边的垂柳,摸一摸柔软的桃花,抓一抓美丽的蝴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逐渐累积经验,不仅冒出很多新的想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始终要秉承陶行知先生“活学校、活教材、活方法”的教育理念,在自然教育中,促进幼儿自然全面地发展。

(责任编辑:郭凯云)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伯伯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陶行知夜归
伯伯婆婆拔萝卜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