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医药院校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研究

2021-09-01 04:19谢舒韵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医药

舒 燕,谢舒韵

(1.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蓄势待发,但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外部来看,实力强劲的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给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从内部来看,广东省的生物医药企业同质化问题明显,急需转型升级,香港的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新规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磨合。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这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方面,而且体现在质量的提升上。

粤港澳大湾区内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院校数目较多,但是在医药院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院校只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医药院校的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但课程体系与大湾区的建设契合度有待提高,其针对性不强,创新性较弱。医药院校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迫在眉睫。

1 医药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

课程体系是实现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1]。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医药院校贸易专业开设时间均较短,其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课程设置大而全,医药特色不突出

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而制定的,以“宽基础,厚口径”为原则,实行经贸人才无差别培养。但随着国家教育兴国政策的贯彻落实,高校招收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数量逐年上升,竞争日趋白热化,人才培养也逐渐转化为高等院校特色化与个性化,大而全的课程设置已不再符合教学实践的需要。由于要突出“医学+药学+贸易”的特点,医药院校的贸易专业无一例外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部分医学课程,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在一年级课程中就增加了中医药概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4门必修课。但医学知识精杂繁复,是一门不易交叉学习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反复记忆,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并不能够真正把医学知识用于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这使得学生认为,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课程才可以学以致用,并造成学生错误地认为该专业课程太难。

1.2 语言教学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

外语水平一直被认为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国际贸易市场对专业人才外语水平听、说、读、写的需求也随之全方位提高[2]。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其国贸专业目前开设有大学英语、外贸英语两门外语必修课,大学英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分4个阶段完成,共10个学分,外贸英语则开设在第3个学年,有3个学分。从必修课上看,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其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视。而在选修课也增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与翻译、实用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写作、商务英语视听说、国际贸易实务、中医英语、医学英语入门、英美电影与流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10门课程作为知识拓展性补充。

从英语选修课程设计可以看出,国贸专业的外语课程体系课程虽然数量可观,但其种类较为单一,接近一半是读写能力培养课程。选修课通常是本专业知识的横向延伸,应该包括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态以及热点问题,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而该校英语选修则体现为单一的向写作方面的纵向延伸。除此之外,选修课程虽然也体现了文化在国际贸易上的重要性,但多数外国文化的介绍仅停留在英美等传统贸易伙伴国家上。

1.3 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相对缺乏

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学人才培养中与理论课堂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实践教学对高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通过实验中的不断尝试与修正,使学生的理解和转化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多方位提高,使学生成为拥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优秀工作适应能力的高端人才。

然而,实践教学环节又是高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仅有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4个传统标配的实践课程,主要对象为高年级国贸专业生,大一大二的国贸学生大型实践课安排较少。又因为该校是医学专科院校,教学资源难免有所侧重,国贸作为非医学专业,拥有的实验室、模拟实训室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即使建有投入使用,并配备了丰富的软件资源教学,但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对软件操作不熟悉,导致贸易模拟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更多时候是小试牛刀,在体验过程中未能把理论知识很好地转化为实践操作,总体收获并不理想。

2 基于赋能理论视角的课程体系创新

赋能教育是指在实践和尝试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4]。依据医药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当前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和学习习惯,通过科学组织和合理引导,将赋能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以有效地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围绕学生能力提升创新课程体系的具体思路如下。

2.1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华南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定位医药院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岗位需求,改革课程内容,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专业方向技能”的思路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具体见图1。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以模块化方式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技能课程的内容。

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优质数字教学案例,鼓励教师制作有医药贸易特色的微课、习题库和任务清单等,有针对性地充实课程内容[5]。围绕医药产业与金融、健康保险两个专业方向结合行业技能需求设计课程,力求突出赋能教育特色。

2.2 调整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突出医药特色

制定突出医药特色、更为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调整必修课程。在教育部规定基础上自主增添的必修课,强化“医学+药学+贸易”特色,将国际服务与贸易等过于细致偏向贸易领域的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精简专业必修,合理安排课时与教学进程计划,尽量留有充裕的教学时间让教师把关键知识点讲细讲通,保证大部分国贸学生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为后面环环相扣的理论深化学习做铺垫。对于医学课程设计,应从医药贸易人才而非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选择基础性的医学知识课程和与国贸专业适用性的相关课程。其次,还要优化选修课程设计,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务谈判、外刊经贸知识选读等更多专业选修课程,使国贸选修课程更趋广泛化、国际化、实用化。在课程体系范围上为学生结构性授权赋能,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意愿的同时,拓宽国贸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2.3 强化语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在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适当延伸外贸英语学习,把英语课程学习时长由原来的5个学期增加到6个学期,从听、说、读、写4个方面对国贸学生贸易外语提出更高要求,通过长期的贸易领域外语学习和外语训练培养专业语言感知、专业语言能力以及专业语言习惯,使毕业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中的双语情境。针对选修课,应从改善外语选修课程结构出发,适当降低翻译写作课程的比重,丰富选修课程种类,增加第二外语,增加关于东南亚各国、非洲重要贸易伙伴的文化背景介绍。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注重分层教学,在低年级阶段,强化学生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在高年级阶段,强化学生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英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2.4 坚持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内要建立并完善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场景模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并加强对本校相关专业教师软件的使用培训,聘请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授为本校教师做宝贵指导,提高国贸实践课堂的质量,通过一定资金投入为学生结构性赋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国际贸易流程,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实践交流会,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举办专业创新实践经验分享会,尝试发展导师制,通过一定的指标要求让具备丰富资源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撰写、修改和完成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高含金量的实践活动参赛作品,鼓励国贸学生对本专业创新实践的辩证思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尽快规划完善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生涯实践规划。

对外则要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构建互利互惠机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空间,适时在中低年级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实地考察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前沿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目标,达到赋能的效果。同时还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云集、市场开放繁荣的优势,为高年级国贸专业生搭建可靠渠道,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

3 结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等,都大幅度增加了对医药贸易人才的需求,医药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急需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市场需求[6]。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国贸专业为例,从赋能教育视角探讨了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能力—专业基础素质能力—专业技能素质能力为导向进行模块化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是后续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医药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