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理学课程融入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1-09-01 04:19何晓丹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理学专业课立德

何晓丹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知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情感心理也发育不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不应只依附于思政课堂,而应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中。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挖掘专业课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2-3]。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修订生理学课程标准

专业课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育德意识,在重视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课程育人功能,并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课程设计、知识整合、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做好价值引领,从专业素养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搭建技能平台并提供理论指导。生理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着很多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4-5]。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标准,结合护理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挖掘生理学课程知识点中的思政要素,把立德为先放在首位,从生命的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机制方面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从人体与环境角度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责任心等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来增强课堂思政的有效性。

2 挖掘生理学思政元素,拓展立德树人践行路径

生理学专业课教师应系统梳理生理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来拓展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如:绪论中人体与外环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细胞生理学中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血液凝固中瀑布反应链;血型与输血中无偿献血的意义;心电图中波形与人生的关系;呼吸生理中融入非典、新冠肺炎抗疫英雄无私的奉献精神等都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深度挖掘生理学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即可有效拓展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6]。

2.1 绪论中融入医学生誓言,引导学生敬畏生命

在生理学第一课上融入医学生誓言,引导学生树立“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决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指示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理学绪论中有“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这个知识点,从专业的角度诠释生命的内涵,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其站在更高位正视生命的意义,树立“珍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明确医护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

2.2 细胞中融入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体各系统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相互协作,共同构成完整统一的人体。各局部都有其生理功能,整体的功能来源于各局部功能的整合,局部功能障碍势必会影响其他部位功能,甚至是整体的生理活动。正常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于人体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正如个体、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和集体为个人提供各种保障,个人也必须融入集体和国家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三者协调统一,社会才能长足发展。在“细胞”这个知识点中融入个体与整体,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个体与国家的依存关系,教育学生作为医护人员,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更应爱党爱国,只有国泰民安,大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3 肌细胞收缩与代谢中融入“健康中国”理念,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现了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长期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能使骨骼肌强壮发达,主要是肌纤维的增粗和加长,而不是肌纤维的数量增加。锻炼引起肌节增长,肌丝和肌节增多,使肌原纤维变粗增长;线粒体等细胞器及贮存的糖原增加;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细胞增多。如不参加劳动、体育锻炼,肌肉就会出现萎缩。《“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缺乏身体活动是多种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肌细胞收缩中融入“健康中国”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培养运动习惯。

机体的能量平衡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相等。在“能量代谢”知识点中融入“健康中国”理念,用专业知识解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少吃肥肉、高盐和油炸食品,控制糖的摄入量。引导学生依据居民膳食平衡宝塔,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合理搭配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血型与输血中融入“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的仁爱、奉献精神

南丁格尔是护理专家,是护理教育的创始人,被誉为“提灯照世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精神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爱、奉献”,在血型和输血教学中融合临床输血对抢救大出血患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血型鉴定、输血原则融入职业责任,以临床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输血时“七查七对”的重要性[7];在讲授Rh血型和血量时结合“熊猫血书记员”无偿献血的感人故事及濮存昕、杨澜等无偿献血的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献血不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反而能刺激骨髓造血,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无偿献血的意识和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责任感和仁爱及奉献精神。

3 生理学课堂思政实施成效

为了解开展生理学课堂思政的育人效果,在课堂前后通过问卷星就学生对环境健康、健康理念、运动时长与义务献血的认识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授课后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理念较授课前有了显著提升(P<0.05),见图1。表明开展课堂思政显著改善了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并成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授课后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有了进一步加深,多数学生在课后表示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且会在饮食方面多加注意,课前课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有着显著差异(P<0.05),见图2~3,表明开展课堂思政成功地将“健康中国”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并成功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授课后学生对义务献血的看法有了显著提升(P<0.05),表明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学生数在课前课后有差异(见图4)。

图1 授课前后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图2 课前课后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图3 课前课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周时长

图4 课前课后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

4 反思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把立德树人充分渗透至专业课程的每个知识点中,具体渗透方式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在课中,讲授过程以问题导向为渗透;(2)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拓展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途径进行渗透,充分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合力制订符合高职高专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标准,利用好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精选恰当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隐性与显性教育相融合,加快推动思政课堂与专业课课堂思政并驾齐驱,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医护人员。但是,在课堂思政融入生理学课堂践行过程中也发现几点问题:(1)蕴含思政元素的生理学教材较少;(2)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念、思政素养和对思政元素的敏感性仍需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生理学专业课立德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