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助推护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中医护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探讨

2021-09-01 04:19郑方遒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孙思邈杏林扁鹊

王 丽,李 超,郑方遒,张 欢,张 颖,郭 鹤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其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目前护理人员面临着工作压力大、风险高、责任重,同时护患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伴随出现的是高职业倦怠率及高离职率。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护生职业价值观不稳定[1]。中医院校开办的护理专业有着传统中医文化优势,中医护理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四诊、辨证施护、中医一般护理等内容,其中蕴藏了大量的传统医德教育素材。因此,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中国传统医德精髓融入护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系统挖掘中医护理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素材,在2018级本科护生中展开了融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中医护理学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传统医德素材的挖掘整理

1.1 传统医德素材与课程融入点(见表1)

表1 传统医德素材与课程融入点

1.2 传统医德教育素材简介

1.2.1 董奉——杏林春暖董奉(220—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为“建安三神医”之一。董奉为百姓治病,无论贫富,一视同仁,贫困者就医分文不取,愈后就地种植杏树即可。重病愈后者种植5棵,轻病愈后者种植1棵。数年后,董奉住所附近的杏树就蔚然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用其换取粮食,然后用换来的粮食救济老弱病残、贫苦百姓及缺少盘缠的路人。于是,这片杏林便被后人誉为“董仙杏林”,医坛被称为“杏林”,“杏林春暖”的佳话便流传下来了。《神仙传》中有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小结:“杏林”是佳话,是温暖,更是责任,走进“杏林”,就多了一份济世救人的医者情怀。

1.2.2 孙思邈——大医精诚孙思邈(约581—682年),唐代医药学家,人尊为“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著有“大医精诚篇”,“精”即医术精湛,“诚”即医德高尚,其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孙思邈用行动诠释“大医精诚”精神。书中记载,孙思邈曾和600名麻风患者同住深山,对麻风病人“一一亲自抚养”,体现了他对病人的无限关爱和崇高的“大医”风范。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跋山涉水,不分昼夜,亲自采药,送医上门。千百年来,孙思邈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流传不衰,影响深远。

小结:“大道至简,大医至爱”,通过对孙思邈和“大医精诚”的学习,培育护生敬畏生命、精诚其心、精勤不倦的职业素养。

1.2.3 李杲——东垣收徒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据明代李濂的《医史·东垣老人传》记载:李杲年迈,欲传道后世,友人周都运力荐廉州罗天益,言其敦厚朴实,有志学习。东垣见面即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于是罗天益便得以跟从李东垣学医,日用饮食,全依赖李先生供给。罗天益不仅全面继承并创新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并且十分强调为医之德,倡导“仁爱为怀,济世活人”,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谓得道。”其意指要选择严肃认真、符合标准的弟子教授医学经验。而今,东垣询问弟子罗天益的话:“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也已经成了医界名言。

小结:通过李杲收徒的事例,引发护生思考步入杏林的初心,明确只有树立正确高尚的职业目标,才能成就其高远。

1.2.4 吴有性——中医抗疫 吴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汉族,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明末清初,正是各种瘟疫、灾难频发的时期,吴有性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瘟疫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年,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肆虐,所幸在面对非典的战役中,中医药疗效非常显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20年初,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中国举国之力全力抗击,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智慧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医药人在与疫情斗争几千年的历史中积累的丰富防治理念及经验。

小结:中医药智慧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一直为炎黄子孙的健康保驾护航,是中华民族的财富与宝藏。杏林学子应豪情满怀,继往开来,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

1.2.5 张仲景——坐堂医生 张仲景(150—219年),名机,史称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本书成为后世医者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被后人称为“医圣”。在灵帝时,张仲景由于良好的品行才能,被“举孝廉”指派为长沙太守。封建社会做官便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无法为百姓治疗疾病。于是张仲景下令,每月利用初一和十五两天,开放衙门,需要诊疗的百姓可以到衙门大堂来,他挨个仔细为其诊治。百姓对此举无不拍手称快。后来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求医问药的百姓便聚集在张仲景的衙门前。这便是“坐堂医生”称呼的由来。

小结:张仲景医理精深,医术精湛,著《伤寒杂病论》影响深远,医德高尚,心系百姓,“坐堂医生”广为流传。

1.2.6 扁鹊——治未病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生。因其医术精湛,被奉为神医,人们借用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魏文王曾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王大悟,由此可见扁鹊的虚怀若谷,而且他最早提出了疾病重在预防的思想。

小结:扁鹊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善治病更要注重预防的思想。

1.2.7 罗知悌——心病心医 罗知悌,(约1243—1327年),字子敬,号太无,宋末元初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登门拜师,历三月,见其诚意,始接纳为徒,尽传其术。据朱丹溪的《格致余论》记载:罗知悌曾治一病僧,黄瘦倦怠。罗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经7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25岁。罗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贴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

小结:罗知悌医术高超,审病知因,令人叹服,并且知晓“心病还要心来医”,惟德是取,在病难治、治病不但不赚钱还要赔钱的情况下仍伸出援手,“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实乃孙思邈“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一代名医罗知悌身上的体现[2]。

1.2.8 张锡纯——虚怀并包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清末民初时期,西医学在我国流传甚快。张锡纯认真学习钻研西医,尝试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翼,将中西医有机结合。在医疗实践中,张氏一方面立足中医,充分利用中医经典理论与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又能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张氏开展以亲尝亲试为主要方法的药物学研究,有中医“实验派”的美名;重视医案和医学教育,重视临床经验的总结,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功不可没。

小结:张锡纯处在特殊的社会时期,能够勇敢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忠实传统,提炼传统,海纳百川,为我所用,躬身实践。张锡纯重视医学传承,认为“医学以活人为主,所著之书果能活人,即为最善之本”。在他看来,只有“如此以精研医学,医学庶有振兴之一日”。

2 课堂实施

将医德素材片段内容制成幻灯片、小视频的形式,由教师进行旁白解说,配合相应的图片及视频片段,根据授课内容插入点自然融入相对应的课堂授课中,时长5分钟左右。课后学生通过反思日记形式记录所学所感,开展互动交流。

3 结语

培养护生形成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对于确立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提高未来护理人员的素质、缓解护患矛盾、稳定护理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古代医德思想主要包括医家的自身修养、职业品德、医疗作风、治学态度等,这些都将为医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充足的素材内容。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素材,利用中医护理学课堂对护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培育引导,护生比较容易接受和认可,易于产生思想共鸣,有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孙思邈杏林扁鹊
孙思邈与屠苏酒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杏林春满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