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路线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1-09-05 03:32谢丽芳
老区建设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道德与法治运用

[提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局面,但仍存在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必须要在教学中走“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关键词]群众路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运用

[作者简介]谢丽芳,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思政课教学。(江西南昌 33000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以来,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理念和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改变,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老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等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教学没有真正紧密联系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走“群众”路线。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群众路线。

一、教学中运用“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和长期革命、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在教学中,也应该走群众路线,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方法。与之相适应的“群众”,是指教师教育的对象——学生。所以,教学中走群众路线,实际上是走学生路线,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标实施已数年,但在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发展完全按照教师的步骤,被机械地牵着走,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这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求教师的课堂是紧紧为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发展而展开的,要求教师要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转变当前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树立新型的学习观、学生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方法,是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走群众路线。只有在教学中走群众路线,才能实现课堂主体的转变,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学生应有的作用。

二、群众路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一)一切为了“群众”,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群众路线的宗旨,具体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一切为了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现实教学中,有少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在某些唯分数第一的学校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也不得不加入追求学生分数的队伍,在课堂中满堂灌,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相反,在一些把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副科的学校里,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仅仅把教学当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等等。出现这些问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分不开,更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密切相连。这些问题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当,没有把“教育为了学生”当成自身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明确表示:“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它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首先必须要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教师教学的目的理应也是为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只有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理念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体现教育为了学生,把学生利益作为教学的根本利益。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备课要对照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目标,再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教学对象情况,制定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知识与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紧贴学生,在各个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层次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选择与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法、心理游戏法、案例分析法等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课后作业的布置中,都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为学生而教学。

(二)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理应明白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较长的时间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法纪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观念的“容器”,采取注入式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进行单一的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听,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课堂成了讲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教学规律,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有“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相信学生、肯定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被尊重意识正处于萌发期,他们渴望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渴望被老师肯定。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全体同学参与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导入环节,要做到贴近生活,营造相对轻松的环境,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产生想学、愿学的想法。例如在《男生 女生》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导入时选用了歌曲《我是女生》,熟悉、通俗的歌曲让学生们一下产生了共鸣,加上这个话题本身讲的就是他们自己,所以课堂中所需的轻松、自由的气氛一下就出现了,从他们的反映中可以看出他们期待这堂课的学习。自然而然,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非常好,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收获道理,很好地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讲授新课环节,要做到: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和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置问题应紧贴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让家更美好》一课时,笔者设计“有人说家不是说理的地方,是吗?”“也有人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是吗?”这两个问题,学生纷纷回答“是”“不是”。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显然被调动起来了,为架起两代人的对话营造了愉悦的氛围。第二,多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增强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笔者在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时,先把要求、奖励告知学生,这样更能激励学生,而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放下身段,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并适时给予表扬。例如,在《让生命之花绽放》中,笔者借用了刚发生的一个故事:两个大学毕业生为了救一名儿童,失去了生命。设计问题:“你觉得这两个大学生的做法对吗?值吗?”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在他们讨论时也适时地加入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点评和小结,整个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在教学中,应该要多使用亲和的语言。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有了合适的语言,才能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默契。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板着脸,使用生硬的语言,这难免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教学,如“大家动动脑筋,看谁有好的方法?”“老师有个方法,你们看成不成?”“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请大家各抒几见,畅所欲言!”等等。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就会大胆尝试,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课堂也就真正成了学生的课堂。此外,道德與法治课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依靠学生,就要敢于放手,做到“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3]。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教学的根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开展工作的根本方法。教学中,教师也应把这一方法运用于本学科的教学中,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根本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的,更应该掌握这个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掌握并运用教学的根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多与学生交流。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之外,还应该注重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从交流中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通过交流,可以更好地明确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改进课堂中存在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笔者经常会在备课前找几个同学聊天,听听他们想要在下节课收获什么,便于对下节课教学内容作适度的调整,做到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例如,在讲《学会控制情绪》前,笔者找了几个同学了解他们对这节课的看法,其中一个同学谈到希望能够在课堂中具体讲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筆者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在课堂中笔者先请他说说自己最近的烦恼,再请其他同学为其献计献策。同学们非常踊跃地献计献策,远远超出笔者原先设定的教学效果。在一次与同学的闲聊中,他讲到自己在班里人缘不好,但不知道原因,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在讲《让友谊之树常青》时,笔者特别请这位同学到讲台说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位同学诚恳的态度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帮他分析原因,课后这名同学特别表达了对笔者的感谢,表示自己会努力改正缺点,赢得同学们的喜爱。此外,笔者还经常在上完新课后,向同学询问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位同学提出在小组讨论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他们还没有真正展开讨论,时间就过去了。笔者听取了该同学的意见,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第二,多向学生学习。教学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必须要有“教学相长”的理念,学会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初中的学生思维活跃、头脑聪明、表现欲强、组织力强且有特长,如懂电脑、课件制作精美、能歌善舞、擅于表演等,这为教师向学生学习提供了可能。在课后时间,笔者经常虚心地向同学学习,如向字写的好的同学请教如何练字、向课件制作精美的同学请教方法、向组织能力强的同学请教方法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基本功,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把这些方法在课堂中传输给其他同学。笔者在教学中,向同学请教最多的是教学方法。初中生的课看似简单,但要上好、上精彩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要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第三,多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该课程提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建议教师选择和运用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参观调查等,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增强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活跃、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采取融合形象画面、融入生活元素、结合合理问题的优质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动地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4]对于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来选择。笔者每周都会请几个学生代表,一起商谈下周所学内容应使用的教学方法。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他们往往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很好的教学方法。在《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中,教材中对于如何处理同学关系这个问题的部分表述过于知识化、理论化,笔者认为如果按照课本讲,就难免走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听起来累的死路。于是,便请几个同学来商讨教学方法,有同学建议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同学建议用视频讲座的方式,也有同学提出用辩论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建议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编剧、表演情景剧,体现处理同学关系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留下更深的记忆,得到更好的教育。笔者觉得该学生的建议非常好,便布置学生任务,果然上课效果非常不错。

总之,要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001/201404/xxgk_167340.html.

[2]梁侠,郑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初中道德与法治)[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2.

[3]高洪波,石启艳.课堂改革需要走群众路线[J].教育教学研究,2008,(2).

[4]孙凤燕.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新课程,2021,(2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道德与法治运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