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南平市顺昌县为例

2021-09-09 12:38林依俤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顺昌县贫困户发展

林依俤

(南平市顺昌县重点项目投资发展中心 福建,南平 353200)

产业扶贫作为基础性扶贫模式,是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几年顺昌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保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发展稳定增收,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加以研究解决,以巩固脱贫成果。

1 顺昌县产业扶贫主要模式和成效

2012年,福建确定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顺昌是其中之一。之后,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相续出台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15〕25号)、《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发〔2013〕8号)等系列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顺昌县也制定了《关于落实稳定脱贫六条措施的通知》等有关扶贫政策,对发展蔬菜、水果、粮食、食用菌等种植业的贫困户通过龙头带动、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流转耕地等帮扶措施,实施包结对帮扶、包市场销售、包定价收购、包技术指导、包资产收益的“五包”扶贫措施,从而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顺昌县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积极探索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扶贫措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1.1 产业扶贫主要模式

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发展产业,顺昌县在产业扶贫实践中,探索和尝试了以下5种产业发展模式。

1.1.1 “1+5+N”共享发展模式顺昌县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出了共享发展扶贫合作社推进减贫工作的做法,全面推广“1+5+N”模式,即在县级层面建立1个共享发展扶贫合作总社,以合作社为载体,采取“保险共助、生态共享、产业共促、土地共管、市场共拓”的“5共”发展扶贫方式,并结合实际拓展N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扶贫方式,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依据实际情况融入共享发展扶贫,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户和村集体增产增收。如洋墩乡贫困户郑全富脱贫后,成立“手牵手互助养蜂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户入社增收,为90名贫困户传授养蜂知识;双溪街道溪兰村玉山家庭农场按照“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运行模式,吸纳12户12人贫困户进场务工,并提供富硒稻种子及种植技术,回购贫困户种植的富硒稻等服务,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1.1.2 “生态银行”运营模式依托“森林生态银行”,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力经营的林地林木资源由森林生态银行进行托管经营,森林生态银行将托管的林地林木的预期收益按年逐月支付给贫困户。全县可参与林地林木资源托管的贫困户有320户,林地面积为1920亩,年均可获取收益约为38.4万元。建西镇2019年被选定为“一元碳汇”项目试点乡镇,搭建社会市场销售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模式,面向大众出售贫困村、贫困户林木碳汇量,实现林业碳汇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丰富林业创收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目前,共产生购汇订单数815次、碳汇1773吨,销售资金17.73万元,2020年实现12个乡镇(街道)项目全覆盖。

1.1.3 “土地托管”模式积极探索“三权分置”机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收集发布、价格指导、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协调及委托流转等服务。全县流转贫困户耕地238户607.2亩、林地13户112亩,实现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其中:在大历镇,福建顺昌榕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每亩700元的保底价格向45户贫困户流转土地117.16亩,并将取得的经营收益提取5-6%(约每亩100元)返还给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约2000元。

1.1.4 “扶贫车间”模式实施产业联动,落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精准有力推动9家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为贫困户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创建神农菇业、升升木业、闽洁清洁用品加工厂、郑坊镇峰岭村手工业等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50人,全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品牌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567人;设立公益性岗位,就业433人,2020年新增扶贫公益性岗位,就业137人;组织72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开展农业创业、企业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创业致富带动能力,更好地帮助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1.1.5 “项目推动”模式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村、薄弱村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因地制宜选择项目,建设好脱贫攻坚项目库。2016年以来,顺昌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已入库项目590个,涉及资金3.63亿元,完成了354.77亩设施大棚和378亩设施农业用地建设,大历榕宏、振昌生态园、金祥粮食合作社等观光农业有序发展,派溪100亩“水乡渔村”、元坑镇东效村“田园生态”为主题的现代休闲渔业等项目有序推进。

1.2 主要成效

2018年底实现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帽,2019年底实现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有1404户4218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县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从下图可见,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619元增加到2020年的17850元(预计数),2016-2019年4年名义增长率均保持在9%以上,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幅有所收窄。持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扶贫政策,全力构建精准脱贫工作体系,“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数据来源:顺昌统计年鉴)

2 产业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顺昌产业扶贫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但产业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市场经营主体,贫困户自身等多方面的难题。

2.1 产业扶贫政策依赖性强

产业扶贫项目专为扶贫而“生”,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与贫困户之间缺乏规范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扶贫项目选择上,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少人才,存在“短、平、快”思想,对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周,一旦产业扶贫的政策方向发生转变,可能出现短期脱贫再返贫的现象。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贫困户对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和订单生产的收益在未来的可持续性普遍缺乏信心。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而因老、弱、病、残等原因丧失或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主要依靠政府“兜底”,无法参与到产业扶贫,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2.2 产业扶贫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从实地调研来看,扶贫产业一般为种植、养殖产业等,项目类别覆盖面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增收效果不尽人意,比如食用菌、莲子品种单一,精深加工技术更是缺乏,设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够壮大,产业扶贫的有效性不佳等。同时,以张墩、来布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深度开发做得不够。

2.3 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性不高

部分民营企业对参与扶贫的认识模糊,加之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缺乏,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把参与扶贫看成是额外负担。其次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面比较窄,全县落实“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的经营主体仅有17家,包括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化扶贫的潜力仍旧很大。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机制不健全,是否参与没有约束,政府层面没有对策。

3 推进县域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思路与对策

抓好产业扶贫既是开展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环节,要针对产业扶贫的难点和痛点,进一步细化具体落实措施,持续巩固稳定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3.1 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自我脱贫致富能力

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相对贫困户都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变“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光荣的信念,使“要我脱贫”意识转变为“我要脱贫”的意识,阻断精神贫困的穷根。针对有能力的贫困户,努力提高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和产业参与度,拓宽增收渠道,让他们想发展、会发展、能发展。要借着“四不摘”的有利政策,发挥相对贫困户自身的优势,主动作为,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从“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解决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3.2 壮大集体经济,夯实脱贫致富根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以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坚持因村施策,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自办、能人领办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产业,着力增强村级造血功能,走出切合各自实际的“三变”改革、“三资”收益、特色产业、企业带动等发展路子,筑牢群众脱贫致富的根基。

3.3 做强扶贫产业,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程,促进脱贫产业稳步发展,因户因村施策,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立足于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支持其发展产业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的主导产业;鼓励有条件的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进行创业创新,为脱贫劳动力带来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持续不断的收入来源;实施产业扶贫示范带动工程,大力发展富硒优质水稻种植、油茶山开发、现代竹业管理、大棚果蔬种植、柑橘种植等农业产业,有效带动周边村农户增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订单农业、吸纳务工、流转土地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帮扶脱贫户增产增收。在遴选产业扶贫项目时,既要研判其产业发展前景,还要把握好政策支持和项目自力更生运营的关系,确保产业扶贫项目不会因为政策支持力度减弱而搁浅,防止已脱贫户再次陷入贫困。

3.4 农旅融合攻坚,打造脱贫致富全产业链

借鉴“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大地变景观、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农业发展思路,发展民宿、休闲观光,推动“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扶贫产业运营水平。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打造农村改革样板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在发展转型中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从出售农产品转向出售精美旅游食品及旅游纪念品等;以各类观光农业园、农事体验园、农耕文化园吸引游客,并集吃、住、玩、游、购于一体,体现农旅互动交融,既发展农业生产,又发展经济;既创造现代农业的典型范例,又实现产业的高效链接与高度融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4]。

3.5 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动态监测脱贫村、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聚焦相对贫困人口,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四个不摘”要求,创新解决相对贫困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扶贫”路子,采取“林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科技培训、生态管护、产业提质、生态效益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搬迁等工作,加快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扶贫。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制度等收入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推进开发式扶贫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有机衔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扶贫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聚集,促进经营主体、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利益联结,让贫困户生产“得现金”、务工“挣工资”、入股“分红利”,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贫困户直接参与劳动获得收入,促进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支持力度、搭建电商平台和实行订单生产等方式,积极拓宽贫困地区各类产品的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

顺昌是原福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顺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特别是利用地方资源,积极探索符合顺昌实际的精准扶贫模式,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梳理和总结扶贫工作经验和做法,对促进农村全面摆脱贫困、更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顺昌县贫困户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顺昌县:深入开展2017年水产品快速检测工作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水稻收获季农民秋收忙
顺昌县局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渔船防汛抗洪工作保障渔船安全度汛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