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合伙人:家校协同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

2021-09-10 07:22张蓉邵亦冰
关键词:家校协同

张蓉 邵亦冰

摘    要: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家长是参与班级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学校和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家校协同合作。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聚焦和谐家校关系,构建了参与式“同步”治理、契约式“同心”治理、协同式“同伴”治理、补位式“同盟”治理等家校协同班级治理模式,努力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伙人,协同家长力量,发挥家长参与班级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班级治理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教育合伙人;家校协同;班级治理

5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端课堂等技术日新月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边界日渐模糊。后疫情教育时代,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学习者。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多主体治理的效能,寻找家长、社区等资源成为自己的“教育合伙人”,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从家校协同治理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的途径。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攜手1+6”品牌特色。“1+6”最初的提出是指一个孩子携手6位家长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开展各项德育活动,以学生的力量带动家长参与和进步。随着该品牌的逐渐深入,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赋予了“1+6”更为丰富的内涵,即学校教育带动家庭、社区教育的进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素养、社会素养的提升等。在家校协同推进班级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梳理了几种治理模式。

一、参与式“同步”治理

家校协同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积极争取家长、社区资源参与到学校和班级治理中,与学校形成合力,同步助力,全方位做好学生学习和各项活动的保障。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学校的重要任务与活动,都会发动家长,让家长参与到活动的策划、推进与实施过程中来。学校往往更多地站在办学、教育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策划与开展工作,而家长会从家庭、社会和孩子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两者有机结合,教育就会更全面更周到。

(一)搭建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平台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在开展学生活动时,会结合重大社会热点和节庆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两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家长与学校共同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歌会”中,有特长的家长带动热心家长成立了“长寿家长合唱团”,并在纪念大会上进行表演,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欢呼好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中,家长党员组成了一支党员方阵,手举火炬,把火炬传递给团员青年教师,团员青年教师又把火炬传递给少先队员,展现党带团、团带队的薪薪相传。

(二)发挥特长,充分调动家长全员参与学校治理

2020年,每所学校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校园疫情防控上,从方案的制订、设施设备的准备,到教育宣传,再到开学的严防严控,每一步都精心策划与实施。在这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对学校的防疫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参与一线抗疫的医生家长,来给学生讲抗疫事迹;早上到校和下午放学时间段,由于错时的实施,除了确保值周教师的站岗,也大大增加了家长护学岗,家长们积极投入到保障工作中,户户参与、人人参与,轮流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除了学校为班级准备的防疫物资,家长们从家庭需求的角度出发,自发为班级增添了防疫物品;每位家长还按照要求,为孩子准备了必备的个人防疫护理包等,同时也做好了相应的家庭教育;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保障工作更是离不开每户家庭的支持,家长们除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还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确保孩子们的学习进度。

二、契约式“同心”治理

家校协同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家庭教育团队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委会的组建是契约式治理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只有做好了约定,才能同心协力做好家校协同治理工作。

(一)组建一个健康的家委会是家校协同治理的基础

家委会的组建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现家校协同治理,组建的过程和成员的组成就十分有讲究了。学校家委会的组建建立在家长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不少学校、班级在组建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竞选投票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实现家长团队自治的关键所在,所以,竞选、投票环节在我校家委会选举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仪式。至于家委会成员的组成,我们关注的是家长的理念和奉献精神。家委会团队的领军人物要具有一定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并具有正确教育理念,他就好像是一艘船的掌舵人,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家委会工作的方向才不会出偏差;其他成员最好包括各个行业的,可以形成互补。这样的团队组建后,一个良好的家校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就形成了。

(二)家委会常务会议的召开是家校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

学校每学期都鼓励学校家委会、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分别组织召开常务会议,在不同层面宣传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总结家委会工作,和大家一起讨论下一步工作,达成理念和做法的共识。小范围的思想碰撞,往往能更清晰地传递学校和家长的思想,并在交流碰撞中磨合,形成最佳方案。这不是“学校要家长怎么做”,也不是“家长要学校怎么做”,而是“为了孩子的发展,我们要这么做”,更有利于达到家校协同治理的目的。

(三)家委会指导全体家长参与治理是家校协同治理的有效途径

学校家委会指导年级家委会自治自理,年级家委会指导班级家委会自治自理,班级家委会实现班级家长团队的自治自理。班主任和教师可能只是家长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邀请的导师,或者辅助家庭教育的一员。

(四)家长公约的签订是家校协同治理的有效保障

在共享、共建的基础上,家委会通过督促学校办学、实施家委会治理等,推进家校协同治理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家委会有家委会的工作职责,其指导家委会和学校成为一个共同体来开展工作;家长签订家长公约,其指导家长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和与家校沟通。这样的契约式治理,让家校协同治理共同体的目标更加一致,方法更加协调,关系更加紧密。

三、协同式“同伴”治理

协同式治理更强调的是家校的平等协作,强调学校和家庭的同伴关系,强调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共同陪伴的作用,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一起把家校协同治理的效果最大化。

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梳理了不少协同治理模式,如学校“携手1+6”品牌建设下的家风建设、小队活动实践、学习小组等。

(一)携手1+6,营造家风共成长

近几年,建设良好家风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站的重点工作。学校从学生这个“1”出发,开展宣传教育,带领家长开展良好家风的讨论与制订。学校在疫情之前分别组织了全校范围的家风建设行动,举办了不同层面的家风论坛,先后两次参加区教育局的家庭教育论坛。“携手1+6,文明就餐我先行”“携手1+6,食尽盘中餐”“携手1+6,清廉教育在行动”等1+6品牌活动,都以学生为核心,带动了良好家风的建设,推进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在学校教育的指引下,其在全面推进良好家风建设的同时,促进家庭教育理念的树立,促进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二)携手1+6,助力雏鹰共实践

开展红领巾社会实践活动是新时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除了学校的指导,家庭教育的协同也十分重要。每一次实践活动,学校少先队会给予学生主题、内容、形式方面的指导,然而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具体细节等都需要家长的帮助。在实践中,家长团队往往能给小队活动提供丰富的内容、场所等资源。如在“携手1+6,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中,不少家长利用环卫站或者环保局的资源,让学生参观垃圾分类的具体操作流程,参观环保局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参观牛奶纸盒回收后再造的各种再生物品等。在这样的家校协同治理中,家校同心,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协同助力。

(三)携手1+6,组建小组共学习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家长对学生的家庭学习越来越重视。家校协同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突破固有的“学校指导,家长执行”的模式,出现一种全新的“家长主导,教师参与”的新模式。在新的时代,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一些家庭对于学习的需求,所以学校不少班级都有家长自发组建的学习小组,他们往往以孩子们进一步发展的不同需求为核心而组建,如专门开展课外阅读的阅读小组,专门开展绘画交流的绘画小组,专攻思维发展的解题小组等。家长们互相学习取经后组建的小组会定期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如朗读名家名篇、英语趣味配音、解题讲解视频、绘画作品展示等,有些小组还会把教师邀请进组,仅仅是作为一个和家长一样的参与者和旁观者,为孩子们打气鼓励。这样的家校协同治理共同体,是家校合作发展的新模式,它的出现令人欣喜。

四、补位式“同盟”治理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无法独立实现教育职责的,二者的互补极为重要。学校教育有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资源的匮乏、专业的局限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则需要理念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为此,学校变革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改革了以往的大讲座、家長会的模式,设计了能满足不同家长需求的菜单式培训;引进家长课堂,补位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家校共同参与的教育论坛,实现理念与方法互补。

(一)菜单式培训

菜单式培训是学校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家长层面培训需求的调查设计的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家长需求的培训,其内容、形式、范围都各不相同。以2020年下半年为例,学校提供给家长选择的培训有专家讲座《小小少年上学堂,八大能力来帮忙》和《如何培养孩子的作业习惯?》,心理健康培训《读懂孩子,助力孩子快乐成长》和《新时期怎么做智慧家长》,教师讲堂《是什么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阻碍儿童发展的家庭教育》《学习做不焦虑的小学生家长》等线下培训项目,以及基于区家校共育的线上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面向全体家长,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学校在前期宣传的基础上定时开放抢课通道供家长进行课程的选择。从具体实施来看,这样的形式深受家长的欢迎,效果很好。

(二)家长课堂

学校在教育中有很多主题活动,这些活动主要通过学校思政课堂、少先队活动等渠道落实深入,也有一些会借助家长资源来开展。如在宪法日教育活动中,有家长提供宪法读本,并到学校开展“宪法课堂”活动。又如有医生家长到学校课堂开展视力保健、防疫抗疫教学,奔赴湖北一线的医生家长还到学校现场讲述援助故事等。在家长课堂中,家长利用自己职业的资源,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学校的家长助教活动,也是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环节。学校每周会抽一节课的时间,请有特长、有专长的家长来给学生上家长助教课。家长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助教内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课外知识,也让家长了解了教师上课的不容易。

(三)家校教育论坛沙龙

家校教育论坛是指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讨论,包括:对家校协同治理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论坛——在年级和班级范围内,就一个话题,由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讨论,旁听的家长积极参与互动;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沙龙,如“如何对待班级特殊同学”家校沙龙,共同讨论帮助班级里的特殊学生的方法;家长团队的自学沙龙(在实践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沙龙模式)——有些家长对自身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高,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培训外,还自发组织了自学沙龙活动,定期阅读家庭教育书籍,定期碰面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育儿心得等。这些都为家校协同治理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内涵。

家校协同治理是一个做好不易、做优更难的工作。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已经感受到家校协同治理给学校教育带来的积极效应,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实践与改进,使学校和家庭在同心、同步、同伴中形成同盟,共同助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
享受学习生活 构建和谐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的变革与实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对策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家校协同教育问题探讨
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