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理念的班级建设探索

2021-09-10 07:22张刚汪春燕郑冰颖
关键词:班级建设劳动教育

张刚 汪春燕 郑冰颖

摘    要: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劳动教育是以班级为空间,以劳动实践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各治理主体如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关心班级管理的公众,以对话协商、多维互动、责权对等、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参与的劳动实践新范式。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建立平等参与赋权的班级劳动机制、主动创造统筹协调的创新机制、从单维管理走向多元治理的互动机制来实施。

关键词:班级治理;劳动教育;班级建设

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劳动教育是以班级为空间,以劳动实践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各治理主体如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以及关心班级管理的公众,以对话协商、多维互动、责权对等、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参与的劳动实践新范式。它有助于构建平等、协商的劳动机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并通过凝聚多种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增加各治理主体参与劳动的机会,提高班级劳动实践的成效。

在实践中,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平等、民主协商的运行原则。学生群体作为协商的主体,通过自由交换意见和建议平等地参与劳动事务公共决策,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最终决策的公平客观。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劳动实践,突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赋予学生话语权和行动权,充分发挥其在劳动实践上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三是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方式。提倡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关心班级管理的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班级的劳动实践,并在多元治理的过程中基于民主协商、多维互动的原则,保证劳动育人理念的有效实现。

以下阐述我校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班级制度建设:平等参与赋权的班级劳动机制

所谓平等参与赋权的班级劳动机制,是以“参与”为核心,以“赋权”为手段,遵循民主互动的理念,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创造出每个人能各司其职的环境,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劳动制度。

(一)协商会议制

协商会议制是用于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以达成班集体共识的班级制度。它是民主协商精神下,师生共同参与的班级劳动制度的体现。

协商会议制度形成的大致流程为:首先,由班委或班主任发现班级劳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议;接着,由学生组成的协商委员会进行协商会议的布置和准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会,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与记录,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最后,公示方案。如班里存在部分学生劳动能力弱以致影响班级整体劳动效率和整洁环境创设的问题,于是班级协商委员会召开协商会议,讨论制订班级每月的劳动主题和对应的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如因卫生“钉子户”(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学生)的存在影响了班容,协商会议讨论制订出一对一“帮扶”措施,选定监督人员,一对一指导其改正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协商会议制体现出学生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高度参与性和民主协商的特点。

(二)岗位招标会

岗位招标会针对需要全班人人参与的劳动让学生进行岗位选择。它充分体现民主集中理念,让学生既享受权利又履行义务。

岗位招标会的步骤是:首先,班级事务委员会罗列出劳动岗位列表,学生进行初步勾选;接着,学生写好“标书”(即胜任的理由);然后是“开标”,学生对想要的岗位第一时间举牌示意,拿下满意的工作。为保证公正、客观,每个劳动岗位根据劳动强度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多劳者多得。以学校基地劳动的工作分配为例,我校的基地劳动给每个班级分配了一块菜地,由学生管理。基地劳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班级事务委员会罗列出基地劳动各个时期的劳动岗位,例如播种、松土、浇水、采摘、清扫……由学生对意愿岗位进行竞标。每一项劳动有相应的评价机制。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保证了劳动分配的公平公正。

(三)项目负责制

项目负责制即针对项目型的劳动工作,组建团队。这是“集中专业力量干大事”的表现。项目负责人不能唱独角戏,教师要给予项目实施全面的关心和帮扶,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并以激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发展中来。如学校的“绿茵阁”包干区,就由学生组建团队专门负责。“绿茵阁”是校园绿化的一道重要风景线,事关每个学校成员。班级召集2~4位懂绿植养护知识的学生,组成一支专业养护队,承担起“绿茵阁”项目的养护工作。在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后,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四)个人承包制

对于个人足够胜任的工作,班级实行“一对一”承包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如班级植物角盆栽的养护工作,由一人承包一盆花卉,并要求充分了解植物习性,进行“一对一”管家式照料。班级植物角花卉种类繁多,每种植物的习性各不相同,要按需照料,光靠教师或一两个班干部肯定做不到尽善尽美。由专人负责照料自己这一盆,保证了植物角常年生机勃勃的景象。个人承包制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最大能动性,保证了班级劳动效果的最优化。

二、班级班风建设:主动创造统筹协调的创新机制

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在于完善各种班级管理制度以达到对学生的“控制”,学生作为“人”的本性被遮蔽,只是作为“被设计”“被管理”“被成长”的“物”而存在。在当下的新集体教育理念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他们迫切需要打破原先的“物性身份”,成为一个“真实的人”。这与班级治理的思路不谋而合。基于班级治理理念的班级治理模式,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以满足学生的个性表达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我校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劳动实践中贡献智慧和力量,使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蔚然成风。

(一)先进便利:创新劳动工具

学生在勞动实践中发挥的创造性突出体现在应用先进的工具上。在劳动过程中,当传统陈旧的劳动工具已经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时,创新劳动工具迫在眉睫。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生思考劳动工具的创新,改进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例如传统的垃圾袋与垃圾桶口不匹配——太紧或太松,导致垃圾袋总是滑落。垃圾不能乖乖地“呆”在垃圾袋里,不仅导致垃圾桶底部脏乱,还影响了班级卫生角的整洁。有学生注意到这点,带来了一种新式垃圾袋。这种垃圾袋不同于传统的袋子,它的袋子边缘有抽绳,可以收口调节袋口大小,使用时根据桶口的大小进行调节,能使垃圾袋紧紧地贴合在桶口不会脱落。待垃圾装满时,只要轻轻一拉抽绳,无需费力给袋口打结,即可提走。

(二)统筹协调:创新劳动合作

当代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互助、合作共赢是时代的要求。同样,劳动也离不开合作与协调,作为班集体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与班级同呼吸共成长。在遇到复杂的劳动任务时,学生可通过主动合作、相互协调,确保劳动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每天放学的常规卫生打扫,学生通过与班主任协商对话,创新出一套“时间统筹法”,即两人合作用统筹方法以最短时间完成劳动。具体操作如下:开始打扫前,先去洗拖把,放在门边;两个人迅速扫地,等扫了两组后,一个人继续扫地一个人迅速拖地;扫完地、擦好黑板再去洗抹布;拖完地的换好垃圾袋;洗好抹布的关窗关灯;两个人最后关门,并带走垃圾。在劳动工具有限、劳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这一方法创新了班级的劳动机制,营造了班级良好的劳动氛围,提升了班级的治理水平。

三、班级共同体建设:从单维管理走向多元治理的互动机制

家长、学校、社区是与教育利益相关的不同群体,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他们组成班级共同体,发挥各自在资源、知识、技能、专业等方面的优势,让班级治理从班主任的单维管理走向学校、家长、社区(社会)多元治理。

(一)社区

社区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优势。许多社区在寒暑假开设青少年假期劳动活动,如创意手工劳动制作、公益劳动等,给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劳动场所。有趣的手工劳动、集体的公益劳动也能吸引更多的社区学生参与进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自豪感。

(二)家庭

家长和学校、家长和教师在劳动育人的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家委会为核心的家长志愿劳动者是我校班级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导师,他们手把手传授劳动技能,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在学校,家长可以参与到班级劳动治理中来,和教师、学生一起为班级环境的美化出谋划策,共创班级整洁环境。

(三)公众互动平台

网络公众互动平台是展示班级劳动教育成效的载体,是巩固班级劳动教育成果、激励劳动教育继续前进的动力。

1.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发声”。每个班级、个人都可以开通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如“某某班勞动园”,展示本班学生的劳动成果。如今,短视频流行,教师可鼓励学生将劳动过程、制作步骤、劳动体会做成一篇篇图文并茂的美文,拍成一个个有趣好玩的视频,发布在班级的自媒体平台上,分享给全班的师生、家长班级以外的朋友。

2.学校官方平台

将劳动实践在学校的官方平台上展示,更容易获得关注。例如我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栏目活动“小鬼当家我能行”,推出了学生“当一天家”的劳动全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热情,也让他们通过劳动实践领悟劳动创造美、创造幸福生活的真谛。

3.知名网络社交平台

“能人的时代”让身怀本领的人有了“出圈”的机会。将班级劳动的相关内容如社会实践劳动、劳动生活技能发布在知名的网络平台上,往往会吸引社会各界的注意力,甚至可能引发讨论热度,成为热点“现象”。

猜你喜欢
班级建设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试论班级建设中的群体特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