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主导 多主体共建

2021-09-10 07:22周敏燕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主任

摘    要:班级治理共同体以班主任为主导,整合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等教育元素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合作、协商、认同等方式平等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协同构建育人机制,共同营造尊重、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环境。治理共同体赋予学科教师、学生、家长话语权和行动权,激发多主体对班级建设的参与度、积极性、创造性,使个体成为班集体建设的贡献者、认同者、践行者和监督者,以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班级治理共同体;班级文化;班主任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生实现生命成长和人格独立的“准社会”。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享有权威,过多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缺乏协商的机制,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民主、宽容的品质。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系统正在进行“班级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班级治理共同体”基于民主集体形成、班级文化形成、学生人格形成等发展目标,对班级日常、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思想、品行、生活等方面协同治理,发挥同一时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同构共振的作用,通过激励、调控、感染、凝聚等功能,促使班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最佳环境,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目的。以下是笔者及笔者主持的“周敏燕工作室”成员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班级治理体系

(一)多主体平等对话,组建班级治理共同体

班级治理共同体具有多元参与性、平等对话性、真诚合作性、科学有效性等鲜明特点。共同体共建班集体,班主任不再单打独斗,学科教师、家长、学生同为建设主体。班主任与各参与主体进行有效沟通,统一思想观念,提出利益诉求,共同交流班级建设愿景,共同探讨各自承担的职责。班级治理共同体使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由边缘性旁观到实质性进入,实现价值认同和责任共担,共同建立科学长效的班级治理体系。

(二)培育参与主体的治理理念,多主体明晰角色定位

1.教师是建设者、参与者、发现者、支持者

建立班级治理共同体,班主任要转变角色,从高高在上的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者、班级管理岗位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转变为班级文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班主任要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征询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各主体明确职责和义务,实现民主协同、共建共享,提升班级工作决策的科学性,进而发挥班级教育应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班级环境,把大家认同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操守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和行为标杆,让学生个体与班级成为相互成全的精神生命体[1]。

2.学科教师是班级公共生活的局内人

作为班级治理主体的学科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自觉践行民主平等的治理理念,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建构学习生活共同体,共同建立班级的制度规范,使自己真正成为班级治理共同体的一员。班規不仅为学生而设,也约束教师的言行。

3.学生是民主参与班级治理的主体

班级应成为学生的自治组织。在班级治理共同体中,学生是主动寻求自身成长的主体,也是自我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和学生不再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监控者与被监控者的关系,而是用心发现者与主动展现者、促成发展者与主动参与者的关系。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可能性,师生一起创造和呵护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治理共同体中,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体。对于班主任和班干部表达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并通过师生协商、生生协商,共同执行。治理共同体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提高做事能力、学习做人之道、获得价值启蒙的场所和机会。

4.家长是班集体建设的同盟军

家长是班级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班集体的目标实现是以每个学生个体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作为班级治理共同体主体的家长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很大,家长的高质量介入,往往能使复杂的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作为治理共同体主体的家长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2]。

家长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资源开发力量和督学群体。班主任根据家长的意愿和岗位组建家委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从人员组成、工作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商讨,参与班级治理,共商班级愿景,共建班级文化,对班级事务进行决策并执行,也可协助策划班级活动方案,协同组织班级活动。

二、共建班级文化

共同体治理班级,班主任应将重心从管理控制转向文化建设。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成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班级环境的布置、制度文化的建立,更多体现成人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则处于被改造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抑制。共同体治理班集体,提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治理共同体为学生文化增权赋能,在张扬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给予必要的价值引领,将科学、民主、公平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文化环境,构建班级文化共同体

班主任作为班级治理共同体的主导,应创建共同利益视角下的开放性融合协商环境,搭建班级协商平台,使班级公共决策向多主体开放。多主体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从班级愿景、发展目标、班级公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协同治理,形成民主协商的班级文化,并在协商过程中融合意见、调试目标、商讨方案,构建班级文化共同体,发挥出教育的最大效益。

共同体治理班集体,班主任不是班级的权威,共同体一起商定的班级公约享有高度权威。班级公约涵盖班级各项常规、协同学习微组织建设、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思考班级如何顺利达成愿景,包括对困难的预估、常见问题的预判和解决方案的预设等。

班级公约商定后,至少用一周时间试运行和反思调整,力求公约形成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又是班级共同体达成默契的良机。公约确定后,应进行公示,并经教师、全班学生、家长表决通过后,在班级粘贴上墙,同时印制在《协同学习微组织评价本》中(关于“学习微组织”,下文再做详述)。班级公约使学生在参与班级治理、进行自主管理时有章可循。当然,班级公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表1所示为笔者在实践中形成的由班级治理共同体商定的班级文化展示内容。

(二)依托治理共同体,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初中生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在能力经验储备上,都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从初中生心理成长规律来看,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欲望,也是自我意识培育的最佳时机,需要在班集体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的实践锻炼。建立科学长效的班级治理体系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各成员信息畅通的班级治理机制。

1.组建协同学习微组织,让每个学生成为治理主体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治理的主体,笔者倡导工作室的各位班主任在班级建立6~8个协同学习微组织,进行自主管理。微组织的建构基于关系与信任自愿结合,班主任的帮助和引导很关键。全班推选6~8位优秀的学生担任微组织负责人,班主任在班级层面引导各组织优化搭配方案,组员与微组织负责人双向选择,负责人要对每个成员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尽量做到异质分组,每个小组的素质、行为习惯相对均衡。

协同学习微组织的建构,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员参与,重视协商,实现共享。当面临多种选择或多种意愿的事情时,微组织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协商决策,确保所有人的想法都能被倾听、重视。提交给班级的微组织的共同意愿和决策,在全班分享,以充分发挥各微组织间的互补作用,实现共建共享,最后形成班集体建设愿景[3]。二是各成员明确组织内职责,让班级治理有温度。微组织内每个学生都是治理主体,从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出发,都有具体的岗位要求。班主任引导每位学生更多地做自己喜欢的对班级发展和自身成长有益的事,激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热情,提升学生信心,提高班级凝聚力。三是提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认同度,确保各微组织工作顺利开展。对于协同学习微组织的目标、价值、制度等,力求实现高认同度,包括师生间认同、同学间认同、个体对组织的认同,从而实现班级文化认同。各参与主体的认同度越高,协同学习微组织越能达成目标。四是鼓励学生建好自己的组织。班主任要把握好“放”的哲学,与学生密切关联并被学生特别看重的事务性问题的决策,尽可能交由微组织自己协商讨论解决,如班规制订、出现问题后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决定、出游策划与安全保障、学校各项重大活动的商讨、实践小分队活动等。

治理共同体赋予协同学习微组织意义和价值。共同体各主体对学生的接纳、倾听、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协商等,能有效地引导各微组织从以兴趣爱好为基础过渡到学习微组织、精神微组织、文化微组织。

2.建立治理共同体参与的检查督促系统,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共同体全员参与督促,建立学生自查、班干部检查、学科教师和家长反馈、班主任督促四级监测体系。班主任关注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引导班干部分别牵头相应部门协同管理各学习微组织,各部门互相协调,由值日班长负责对各成员每天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记录,每天小结,每周总结,接受治理共同体监督。共同体四级监测体系,把主要监督权交给学生自己,由班长召集定期召开共同体会议,交流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作为个体参与其中共商共议,加以指导,以促进学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三、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班集体建设能否走向更好,班级治理能否让学生保有灵性,评价导向和机制很重要。评价体系与标准,要符合班级治理共同体的愿景,改变过去过于关注短期业绩、评价指标繁杂、偏于事后评价等现状,建立科学、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一)建立信息化评价机制,确立评价体系与标准

信息化评价应力求从方法上避免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偏见,从评价内容上排除通过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标准,从评价主体上体现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特点,从性质上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特点[4]。表2为笔者所带班级治理共同体设计的学习微组织评价本。

(二)启动治理积分评价机制,激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多主体参与评价,激励学生规范自我表现,释放争优争先的内驱力。笔者通过治理积分评价机制,激励各学习微组织在良性竞争中默契合作,在默契合作中良性竞争。

1.学科教师做好课堂、作业等方面评价

课堂是主阵地,治理理念下的课堂生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笔者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设为“优”“良”“一般”三个等级,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维度来评价各学习微组织的课堂表现。学科教师将各微组织的课堂表扬和异常情况、作业反馈写在评价本的“学科教师评价备注”栏。学科教师对各学习微组织的课堂、作业评价,能推动师生更加关注学习状态,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反馈。

2.班干部和值日班长负责做好具体评价,奖励激发动能

班干部分工负责,值日班长具体承担,做好日评价、周总结、月表彰。值日班长协助学科教师做好每日学习评价。班干部每周班会前组织各成员自查小结,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及需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制订微组织和班级的下周奋斗目标[5]。

各成员根据对学习微组织的贡献值、互惠互利贡献值、对班级的贡献值获取积分,积分来自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评价,班干部评出每周表现优胜者、每月优胜者,为每学期或年度评优评先累计成果。表现名列前两名的学习微组织即被评为“优秀微组织”,获得集体奖励;每学期末,对“优秀学生”和“优秀微组织”进行表彰。表现欠佳者先由学习微组织负责人私下交流,争取改进,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再由班干部或教师去沟通解决问题。

3.家长通过各平台参与班级治理并及时反馈孩子的家庭表现

根据家长参与班级治理的活跃程度以及为班级的贡献值获取积分,这积分既是学期结束时评选优秀家长的主要参考依据,又能为家长到学校参与班级活动争取机会,如积分高的家长可优先参与学校重大活动,以及优先参加家长开放课堂等活动。

家校联系本专设家长评价栏,若孩子在家有明显进步或异常情况,家长积极反馈在联系本上,或通過各信息平台跟老师联系。

参考文献:

[1]肖振南.班级治理:以“平等”和“对话”重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4-26.

[2]顾飞宇.让班级从他组织演化为自组织的班集体——我对班级教育操作系统的认识[J].河南教育,2008(2):13.

[3]吴春生.文化视角下初中生班级治理的实践探索[J].学校管理,2019(4):9.

[4]杨如林,王旭升.班级组织变革:价值重构与范式转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6.

[5]李相伟.抓生本治理,促自主成长——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探索与思考[J].成长,2016(4):34-35.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班主任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当代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举隅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