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2021-09-10 07:22孙国虎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师

孙国虎

摘    要: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具体实践者,要变革自身的教学行为。为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顺利落地,教师可通过转变认识、学习研究和教学改革,从知、研、行三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行为变革;教师

自2020年秋季开始,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并强调:要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发挥新课程新教材的学科育人优势,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培养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变革教学行为,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顺利落地。

一、知是行之始:转变认识——重视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须提升认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十大关键领域,其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首要环节。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发布,其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明确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要点,深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二)应对21世纪挑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其取胜关键在科技,实质是人才,基础在教育。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如何应对21世纪的挑战,体现时代特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需品格,推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将成为必然选择。

(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目标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且从顶层设计出发,系统体现了德、智、体、美、劳要求,坚持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统一,特别强调社会参与模块,实现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同时,还要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贯穿于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并从完善评价入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更加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有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教师应把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作为重要抓手。

二、研是教之基:学习研究——理解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炼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师必须加强研究,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科核心知识和学科观念,把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炼为品格,使学科教学的高度、深度和内涵进一步提升,实现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二是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像专家一样研究教材,重构教材,掌握学科体系和思想方法,使学生从学科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三是教师角色转变,要从“我教ÍÍ”到“我教学生学ÍÍ”,最后转化成“我用ÍÍ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形成学科的观念和思维方法等。

(二)要厘清三个层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分为3个模块18个项目,核心素养从纵向角度也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学科特色核心素养,其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主要指学科核心知识,也包括学科思维、运用能力等,主要以学科教学和学科活动形成;二是跨学科的共通素养,其培养需多学科形成合力,主要包括语言运用、批评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等能力,主要依靠学科活动、跨学科活动和团队活动形成;三是学生发展层面的素养,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養、社会责任感等,主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完成。

(三)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二是实践性原则。学习过程的矛盾、问题来自真实的情境,教师要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真实情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感悟中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开放性原则。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不断探索的结果,其学习可以超越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教师要把握开放性原则,不断整合课程,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

三、行是知之成:教学改革——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

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课堂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将培养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中,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必须在理解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准备

1.明确核心素养目标体系

首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明确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标准,教师必须把握这个大目标。其次,对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着眼于学科的本质属性,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再次,教师还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分解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一节节课中培养学生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2.倡导大单元备课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以优化单元设计,提高学习设计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实施大单元备课,有助于提高学科课程的育人品质。大单元备课是教师为实现某—教学目标,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個课时)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学习的整体思考和规划。单元学习主题一般可按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主题性任务、真实性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来确定。大单元备课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解读教材,建立起目标意识和评价意识,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一个模块或一个单元的知识。

3.细化落实到每堂课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做好教学内容分析,把握基于内容主题的学科素养内涵和具体表现,定位知识结构和内容主题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点。同时,要做好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学生学习分析,梳理学生已有素养水平,诊断学生在素养发展方面的障碍,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路径。此外,还要确定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的确定要以核心知识为载体,指向学生对学科思想的理解和能力提升,使核心知识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

1.注重真实情境

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问题的解决能力,使之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中创设未知的、原始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注重把抽象知识和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情境素材的选择要注重与生活生产相结合、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采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以强化教学的效果。

2.夯实学科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来源于对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品格、能力被打上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学科活动、典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有意义、开放的任务和活动中,不断实践、讨论、质疑和反思,获得学科活动经验,并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的问题,形成学科思想方法。在开展学科活动时,教师要把握学科特性,确保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3.引导深度学习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深度学习。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把握学科本质属性、学科核心任务、学科教育思想,用学科特有的活动和方式去打造学生的学科素养。再次,教师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发生在设计方案、发表意见、修正讨论、争论辨析、实践探索、结果分享的过程中,让学习真实发生。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1.注重评价的指向性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不仅要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关注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每个教师都是评价者,要学会教学,更要学会评价。只有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充分把握核心素养的发展指标,教师才会做到关注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监测与调控学习过程,并以此改进教学。

2.注重评价的即时性

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会了什么三个问题,即目标、过程和评价。教学要从评价目标、标准、途径出发,重视学情诊断、课上观察指导反馈和课下总结分析、作业指导等环节,做到教、学、评一致,探索每堂课分散评价和集中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评价的时效性,加强即时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可测,核心素养又分层次。为提升评价效果,对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应采取不同的评价办法。知识层面的素养,可采取纸笔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能力层面素养,可采取实践操作,运用表现性评价方案,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等进行评价;学生的自我发展层面素养,可设计一定的挑战性任务,通过综合观察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刚起步,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探索评价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依托专家的指导。

四、结语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正在发生,但它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研制并建立通用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研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搭建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桥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招生改革,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育管理者要积极承担保障核心素养“落地”的目标任务,让教师参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的各个阶段,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并在参与中增强主动性,增强归属感,变革教学行为,以便通过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