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1-09-10 07:22王华斌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创新发展

王华斌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智能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重视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未来学校的美好样态,是获得人工智能加持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创新发展要团结和依靠学校的全体教师,自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智能时代 学校教育 创新发展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党和国家对智能化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早在2012年,智能化便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的九大产业序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智能时代正加速向我们走来。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教育的存在是为了让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接受学校教育是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捷径。信息化对整个人类社会已然带来诸多改变,智能时代的逐渐来临,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化,学校教育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复杂、如此严峻的挑战。挑战前所未有,变革必然发生。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学校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面对挑战,怎样更好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认真领会国家的战略部署,结合实际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样态的转型发展。

一、因何变革

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危和机并存,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创新创造,方能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发展。国务院2017年7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强调,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更进一步体现了以强有力的国家意志全面实施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无论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各种“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系统、“智慧”评估系统等从无到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引发的系列社会变革,学校教育不仅在基础设施上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教与学的师生系统中也将逐渐出现智能导师系统、教育机器人以及精准的学习分析技术等,如果当下学校教育决策者不能前瞻性地做出合适的判断和反应,就将错失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时机。学校教育若不能及时在智能时代进行转型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便不能很好实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擘画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学校教育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主动拥抱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驾驭新技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如何变革

技术永远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一定会赋能教育实现精准供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我们的教育,如果还只让学生们比谁记得快、谁背得好、谁算得快,那么就无法培育出智能时代的优秀人才。过去我们学校教育的重心更多是放在知识上,后来更加强调能力,但是现在仅仅有知识、有能力还不够,最核心、最关键的应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情、勇气、好奇心、想象力、坚毅、坚持等,这些是学校教育当中应该让学生具备的,這也是他将来能够在人机共存的时代,能够胜出机器,拥有美好生活的所应该具备的。人工智能日益发展,智能时代未来已来,自由创造作为人类最珍贵的特性,教育更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让学生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观,因为这些东西是机器不具备的,是构建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上刊发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白皮书)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了学习内容和经验如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和创造力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八个关键转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育人才的,教在今天,要想到明天,要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智能时代的来临,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更多将来自社会需求、学生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习空间和学习关系等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变革也正不断通过这些方面的变革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和形塑教育新图景,全方位赋能“环境、学校、课程、学习、教师、教学、管理、服务、评价”等教育教学要素,形塑教育生态体系。“教师人机双师化,教师的工作形态将发生巨大变化,AI将代理教师重复性工作,承担烦琐、机械、重复的知识性教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督促者、激励者与陪伴者。教学人机协同化,教学形态走向人机共生共存,人机协同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

学校实现以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为特点的教育装备现代化,构建跨学科的动态的生成的可选择的课程,借助教育信息技术与平台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多种学习中心并存,泛在的线上服务与就近的实体体验学习结合的虚实融合的校园,这些从不同角度勾勒着更加适宜学生的未来学校教育的轮廓。未来学校的美好样态,应该是人工智能+教育,是获得人工智能加持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有所不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確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其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当下更要警醒并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从来都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它的核心是价值塑造、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要旗帜鲜明地立德树人,就是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目标不能变。引导教育学生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热爱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服务。这个价值一旦丢失,教育就会失魂落魄,丢了民族精神的根、爱国主义的魂,于国于民,都会发生危机。

教育必须始终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使人成为被控制的对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学校里,学习这件事应当始终不能违背作为自然人的学习者的一切特征和需求,不能丧失作为人的独特性、创造性、社会性、情感与道德等,应该更注重有温度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

学校发展始终要团结和依靠优秀的教师队伍。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终身学习者、思维设计者、学习促进者、问题研究者、活动合作者、数据分析师、数字公民”的特点日益鲜明,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正成为教师素养的“双核要素”。雅思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教育不可能脱落现实的社会和当前的需求来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种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落到实处,要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在学生精神成长、生命发展的教育磁场中,教师不可或缺。教师始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发展始终离不开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四有”好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关键力量。校长最大的价值应该是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文化,在学校制造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对置身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按照这种文化规则行事,从而教学相长,师生共建共享教育幸福生活,教育本身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成思危先生所言:“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任重而道远,君子当携手共进,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创新发展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艺术类图书出版与智能时代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