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S联合踏车运动对脑卒中病人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9-27 04:46张晓梅张几月
循证护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痉挛步行功能性

黄 飞,张晓梅,张 敏,张几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226001

偏瘫是脑卒中病人的高发并发症,不仅影响病人日常活动能力,且会造成下肢相关日常活动能力受限[1]。踏车运动作为一种高安全性、高功能性的辅助治疗措施,病人在踏车锻炼过程中可如平地行走般锻炼主动肌及拮抗肌[2-3]。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踏车运动可将功能性电刺激与踏车运动有效结合,由设备带动病人肢体锻炼,改善病人肢体功能[4]。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干预,对比单纯踏车运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55~79(62.27±5.48)岁;病程10~49(21.38±7.56)d;脑出血19例,脑梗死26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4~81(62.35±5.31)岁;病程8~47(22.03±7.49)d;脑出血17例,脑梗死28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①所有病人均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初次发病;③病程≤6个月;④生命体征平稳;⑤均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⑥意识清醒;⑦Holden步行能力分级≥2级;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此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②依从性差;③伴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④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⑤存在恶性肿瘤;⑥存在精神疾病或有精神病史;⑦存在严重关节障碍。

1.2 研究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人员指导病人进行平衡锻炼、转移锻炼、步态锻炼、平地行走锻炼、上下楼梯锻炼及日常自理生活等,每天锻炼120 min,每周锻炼6 d,共干预6周。

1.2.1 对照用RT 300踏车训练系统对病人进行下肢运动干预,根据病人运动能力调节下肢运动阻力,以不引发病人过度劳累为度。在进行主动训练前先进行被动运动,预热5 min,每次锻炼30 min,每周锻炼6 d。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嘱咐病人取坐位,将其下肢固定于踏板上,用电极片分别与4个通路的电机线连接,置于病人患侧下肢股内侧肌、股直肌、腓骨小头下方及胫前肌的肌腹。设置电流频率20~60 Hz,脉冲持续时间300~450 ms。开机后根据病人机体状况调节刺激强度,以病人自觉无不适为度。先将功能性电刺激预热2 min,再启动踏车,根据病人运动状况调节运动形式及运动阻力。对于早期偏瘫、主动运动状况较差者给予以被动运动为主的训练。每次锻炼30 min,每天锻炼2次,每周锻炼6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下肢痉挛

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对两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痉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踝阵挛、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跟腱反射3项内容,总分1~16分,<7分为无痉挛,分数越高表示痉挛越严重[5]。

1.3.2 下肢平衡功能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平衡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14项内容,每项内容计0~4分,总分0~56分,<40分为存在跌倒风险,分数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6]。

1.3.3 下肢运动功能

采用Fugl-Meyer量表(FMA)对两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17项内容,每项内容计0~2分,总分0~34分,分数越高表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7]。

1.3.4 10 m最大步行速度

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两组干预前、干预6周后步行速度变化,选择直线距离为20 m的平地,标记起点、5 m、10 m、15 m和终点,病人不借助拐杖、矫形器等步行辅助用具进行步行速度测量,让其尽可能以最快速度从起点步行至终点,记录10 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比较分析[8]。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下肢痉挛(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SS得分比较 单位:分

2.2 下肢平衡功能(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BS得分比较 单位:分

2.3 下肢运动功能(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MA得分比较 单位:分

2.4 10 m最大步行速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比较 单位:m/min

3 讨论

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对病人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功能康复。有调查研究表明,约有一半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会出现下肢功能障碍,存在肌张力异常、平衡功能低下、主动控制能力差等状况[9]。因此导致病人步态异常,无法行走[10]。而早期有效步态康复训练对改善病人肢体功能有重要意义,但在干预过程中,康复治疗师需给予时刻观察及适时协助,需耗费大量时间及精力[11-1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脑卒中病人采取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6周后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下肢肌肉痉挛,分析原因主要为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电动循环运动治疗系统,其与踏车运动联合干预,控制病人肢体运动强度,功能性电刺激可诱导病人肌肉模拟正常自主运动,并通过刺激踝背屈肌肉收缩,以纠正摆动相的足下垂,提升其患肢肌力,降低肌张力,促进改善肌肉痉挛状况[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6周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干预对提升脑卒中病人平衡功能有显著效果。分析原因主要为:脑卒中病人由于患侧肌力状况较差,平衡能力低下。因此,常规康复锻炼很难完成步态训练,而功能性电刺激与踏车运动结合干预,让病人在座位下完成锻炼,通过功能性电刺激增加脑梗死侧成纤维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水平,促使脑梗死侧室管膜下前体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增殖,参与脑神经重塑[15]。且功能性电刺激还可帮助病人神经轴突的侧支发芽,产生新突触,促进病人平衡功能的改善[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6周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10 m最大步行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干预可提升脑卒中病人主动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分析原因主要为踏车运动能够让病人在早期通过座位,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制动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病人缺少主动参与,而功能性电刺激可有效刺激其外周神经,向下刺激肌肉,促使其发生收缩,向上传导感觉信息,进而引发病人主动参与意识[17]。本研究中将功能性电刺激与踏车运动有效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刺激病人肌肉收缩以完成踏车运动。干预人员可随时调整刺激强度,在病人主动运动减弱时刺激其增加强度,病人感受到针刺样不适感后会使其加强主动运动,随后针刺感消失。通过反复运动锻炼,增强运动信息输入,并刺激外周感觉神经,向上传导刺激皮质感觉区,产生兴奋痕迹,唤醒尚未利用的神经突触,促使病人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状况得以改善。随着病人下肢肌张力得到提升,平衡功能改善,促使其步行速度明显提升[18-19]。

4 小结

综上所述,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可缓解脑卒中病人下肢痉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改善步行速度。

猜你喜欢
痉挛步行功能性
魔方小区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步行回家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