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在初诊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男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3 04:05庞丽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性疾病利拉鲁斑块

庞丽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焦作院区) 内分泌科,河南 焦作 454000]

2 型糖尿病(T2DM) 为一种高发的糖尿病类型,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脂肪与蛋白等出现代谢紊乱综合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脂饮食情况导致糖尿病发生率增加,2 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发生率相应增加,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下肢动脉硬化为2 型糖尿病的严重血管并发症,这主要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变、动脉内皮损伤、激素调节异常、长期高血糖等因素相关。近些年,临床研究表明,针对2 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治疗关键在于控糖、血脂调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利拉鲁肽作为降糖药物,作用在于对胰岛素β 细胞功能进行改善,其通过对T2DM 患者的脂联素水平进行上调,达到良好的降糖效果,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用于2 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中效果显著[2]。本研究简述利拉鲁肽在初诊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治疗的42例初诊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划分为对照组(n=21) 和观察组(n=21)。两组患者均为男性。对照组年龄31 ~64 岁,平均年龄(47.52±2.31)岁;糖尿病病程5 ~10年,平均病程(7.5±1.5)年;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病程5 ~8年,平均病程(6.5±0.8)年;空腹血糖水平(4.03 ~6.88) mmol/L,平均血水平(5.11±1.02) mmol/L。观察组年龄30 ~65岁,平均年龄(47.53±2.25) 岁;糖尿病病程5 ~11年,平均病程(7.6±1.3)年;下肢动脉硬化疾病病程5 ~8年,平均病程(6.3±0.7)年;空腹血糖水平(4.11 ~6.79) mmol/L, 平均血糖水平(5.18±1.02) mmol/L。两组基线材料( 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2],空腹血糖<7.0 mmol/L, 两小时血糖≥11.1 mmol/l。可以考虑2 型糖尿病;②符合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临床表现:存在慢性肢体缺血表现,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有胀痛、麻木、抗寒能力衰退;③影像学检查显示IMT 0.9 mm 及以上;④患者自愿参与配合本实验。

排除标准:①1 型糖尿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急慢性感染;③精神、语言障碍;④3 个月内未经胰岛素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 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20 片) 治疗。500 mg,口服,2 次/d。

观察组实施利拉鲁肽[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10026;规格:3 mL×18 mg]治疗。早餐前皮下注射,初始剂量0.6 mg,1 次/d;治疗7 d 后,如果空腹血糖(FPG)7 mmol/L、餐后2 h 血糖(2hPG)11.1 mmol/L 以上,增加剂量至1.2 mg。治疗1 个月后,血糖仍未达标,剂量增加至1.8 mg。

两组均治疗半年。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的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②炎性因子:于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 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试剂盒购自美国R&D 公司;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实施检测,试剂盒购自德国LEADMAN 公司。③颈动脉斑块: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型号:飞利浦IU22)检测颈动脉,充分暴露颈部,依次对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进行扫描。对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进行测量,间距10 mm,一共测量3 次,取平均值。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MT 1 mm 以上;内膜增厚:IMT 介于1.0 ~1.2 mm 之间;斑块形成:IMT 1.2 mm 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用SPSS 23.0 版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HbAl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N=24,± s )

表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N=24,± s )

2hPG/(mmol·L-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组别 FPG/(mmol·L-1) HbA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观察组 9.13±0.31 6.09±0.21 11.21±1.11 7.29±0.64 8.83±0.53 6.13±0.51对照组 9.15±0.33 6.25±0.32 11.22±1.09 7.98±1.13 8.85±0.54 6.38±0.29 t 0.202 1.916 0.029 2.435 0.121 1.953 P 0.420 0.031 0.488 0.010 0.452 0.029

2.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hs-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6、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N=24,± s )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N=24,± s )

IL-6/(ng·L-1) hs-CRP/(m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组别 观察组 109.51±13.18 54.51±3.42 21.34±5.63 6.47±1.31对照组 109.47±13.23 57.63±4.11 21.22±5.47 7.52±1.02 t 0.010 2.674 0.070 2.898 P 0.496 0.005 0.472 0.003

2.3 两组lMT、斑块检出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 厚度、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 小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lMT、斑块检出率比较(N=24,± s )

表3 两组lMT、斑块检出率比较(N=24,± s )

IMT/mm 斑块检出率/%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22±0.53 0.83±0.22 24.32±2.61 6.31±0.55对照组 1.19±0.52 1.15±0.37 24.29±2.55 9.83±0.42 t 0.185 3.407 0.038 23.309 P 0.427 0.001 0.485 <0.001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体内胰岛β 细胞功能异常所致,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无论胰岛素β 细胞分泌障碍,还是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均属于糖尿病常见代谢异常[3]。T2DM 患者因高血糖导致血管常处于高凝状态,使血管内皮损伤概率增加,会有轻度炎性症状[4]。实验证实[5],在血管病变中,IL-6、hs-CRP 等炎性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当管腔形成斑块时,IL-6 表达增加,使血管黏附因子被激活,造成血管狭窄、内膜增厚,后者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能够对内膜增厚、T2DM 进行有效预测,评估其发生情况。临床上,针对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除了降血糖治疗外,还需降血压,调节血脂,稳定动脉斑块,使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得到全面改善。虽说,二甲双胍在T2DM 治疗中效果显著,但其不能够改善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问题,当前,该药物逐渐被利拉鲁肽替代[6]。

在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中应用利拉鲁肽治疗,不仅能够控制血糖,还能够对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血压、血脂等进行改善,减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使之更加稳定;并且该药物对胰岛素分泌具有促进作用,使胰岛素抵抗降低。相较于二甲双胍,利拉鲁肽对胰岛β 细胞衰退具有延缓作用,还能够通过抑制IL-6 对胰岛细胞实施保护[7-8]。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HbAlc、L-6、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IMT 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利拉鲁肽治疗初诊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控制血糖,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粥样硬化病变,对患者的心脑血管形成保护。

综上所述,采用利拉鲁肽治疗T2DM 伴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男性患者,能够控制血糖,对炎性反应进行抑制,缓解下肢动脉硬化,保护心脑血管,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性疾病利拉鲁斑块
利拉鲁肽的器官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利拉鲁肽 降糖又护心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