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调查分析

2021-10-13 04:05李凯江张凌志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疝囊精索腹股沟

李凯江,张凌志

(周口市中心医院 小儿外科,河南 周口 466000)

腹股沟疝又被称作“疝气”,属于小儿临床高发先天性发育异常病症,发病率约为1% ~2%[1-2]。临床中患儿发病与腹内压力升高、腹壁薄弱有关,致使腹股沟局部出现可复性肿块,自愈率较低。临床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患儿。传统手术方案手术切口较大,耗时较长,围术期可能出现感染、阴囊肿胀等不良事件,并发症风险较高,预后容易出现病情反复情况。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在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青睐,采用腹腔镜术治疗患儿成为了可行路径,可有效减轻机体创伤,降低患儿术中出血量,促进患儿术后良好恢复[3]。为了探讨科学的治疗路径,本文就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展开了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 和观察组(n=41)。观察组男34例,女7例;年龄12 个月~10 岁,平均(4.82±1.57)岁;疝囊平均直径(3.81±0.76) cm;单侧39例,双侧2例。对照组男33例,女8例;年龄10 个月~10 岁,平均(4.75±1.39)岁;疝囊平均直径(3.79±0.82) cm;单侧37例,双侧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4],经B 超、临床检查确诊;②患儿家属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嵌顿性疝急性发作;②合并隐睾、鞘膜积液;③凝血机制异常;④既往腹部手术史;⑤手术后疝复发;⑥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单侧疝取对应侧下腹处皮肤横纹行切口操作,长度1.5 cm 左右,如为双侧应于对侧取相同切口,分离皮肤、脂肪层,暴露出精索,解剖疝囊至疝颈部,荷包缝合后实施高位结扎操作,逐层关闭腹腔。

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取头低脚高位,在脐下缘局部行切口操作,长度控制在0.3 ~0.5 cm,建立气腹,输注二氧化碳(CO2)。置入气腹针Trocar、腹腔镜,观察内部情况,确认有无腹股沟疝,明确单侧或双侧病例,必要时可牵动患侧睾丸,从而牵动同侧精索,判断疝内环扣方位,明确环口大小、有无肠管、大网膜嵌顿、是否为巨型疝等具体情况。根据探查结果,结合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处理。于腹腔镜引导下,并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区域行戳孔操作,用带2-0不可吸收线穿入腹壁,经腹膜外潜行完成内环口缝合操作,避开输精管、精索血管。刺透腹膜,使一端线头留置其中,并在分离钳辅助下,退针至腹膜外缝合初始区域。再转向腹膜外潜行,完成内环口处其余的缝合操作,自原腹膜刺破区域进入,将先前缝合作业中残存的不可吸收线从体内带出。确认其彻底排出残留液体、气体后,略向下牵引睾丸,收紧缝线后打结,在腹壁中针刺区域的皮下处留置线结,实施疝囊高位结扎作业。取出器械,粘合切口,术毕。术后予以抗感染处理3 ~5 d。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腹胀、阴囊肿胀、切口线结反应、阴囊血肿。③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统计患儿随访并发症,包括腹股沟硬结、疝复发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对比(N=41,± s )

表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对比(N=41,± s )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切口大小/ 住院时间/ minmLcmd 12.48±3.72 4.43±1.65 0.58±0.17 3.19±1.15组别 观察组对照组 15.69±2.78 20.26±8.84 5.15±1.29 5.26±1.37 t 4.426 11.272 22.489 7.410 P<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76%) 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41,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随访并发症发生率(2.44%) 低于对照组(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41,n(%)]

3 讨 论

腹股沟疝是腹壁先天性发育常见的异常病症,属于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类型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后,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临床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锁退化、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腹壁肌肉薄弱等原因均会引发小儿腹股沟疝,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和发育,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患儿。在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传统手术需经腹腹股沟解剖结构,明确疝囊部位后予以相应处理,在手术操作中需逐层分开腹壁组织,但在实际应用中切口较长,费时较长,容易破坏邻近组织结构,手术创伤较大,增加了术后复发风险。临床中腹腔镜技术治疗患儿的原理类似于传统手术,且二者均可达到根治患儿的目的,但腹腔镜手术创伤更小,因此受到了患儿家属及医师的青睐。相关报道显示,腹腔镜术治疗患儿效果满意,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的优势[5-6]。

本文中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良好恢复。分析后可知,传统的开放手术方案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是导致阴囊肿胀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影响患儿术后恢复的根本原因,且小儿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在围术期应激反应明显,影响伤口愈合,增加了感染、切口线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可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内环疝囊高位结扎处理,减少手术操作对腹股沟管结构组织、精索结构的损伤,防控组织粘连,减轻输精管、精索动静脉、神经损伤,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本文实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证实了这一观点。

不同手术方式对腹股沟疝患儿机体损伤的程度各异[7-8]。结合本次实践结果可知,随访1年,观察组采用的手术方案可有效防控疝复发、疝囊积液残存等情况发生。研究后发现,传统手术需经过精索各层、输精管、动脉、周围慢状静脉丛等组织对疝囊实施高位结扎处理,容易损伤腹腔组织结构。采用腹腔镜手术能够取孔状切口,在腹腔内部行内环缝合作业,可减少手术操作对腹股沟区域组织结构的损伤;在腹腔镜辅助下能够辅助医师直观查看疝囊邻近的组织结构,可减轻手术路径、手术创伤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腹腔镜手术可抵达传统手术无法抵达的高位处,减少复发,降低随访并发症风险。

为了保障手术效果,应用腹腔镜术治疗患儿时还需注意下述要点内容:①术前全面、细致地了解患儿的具体病况;②实施气腹建立操作时需缓慢增加二氧化碳流量,避免速度过快增加患儿不适感,气压设置成8 ~10 mmHg;③腹腔镜复发与疝囊缝合不当、缝线位置不合理有关,在实施缝合操作时可于疝环内口上方或下方约0.5 mm 处使用10 号或是7 号丝线缝扎,对于腹膜松弛患儿可双荷包缝合疝环口,再实施高位结扎处理。④在开展高位结扎的同时需实施阴囊排气处理。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机体创伤,防控并发症发生,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猜你喜欢
疝囊精索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成人腹股沟疝囊内面病理及细菌学观察
斜疝巨大疝囊TAPP 中不同疝囊处理策略的应用研究
精索静脉曲张会引起不育吗?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股沟疝咋治
精索静脉曲张不会影响性生活
微创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