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论证构建的过程模型

2021-11-07 09:17姜红丙韩应美王诗萌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论文研究生

姜红丙,韩应美,王诗萌

(郑州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学术论文的实质是一个复杂论证(argument),由多个简单论证构成。在写作时,作者必须展开合理有效的论证,才能使读者了解和愿意接受论文的观点[1-2]。在论证理论中,“论证”这一概念包含过程(process)、结果(product)、活动(act)、对象(object)等多重含义[3]。本文把“论证”界定为名词性术语,采用各个论证理论学派都基本接受的定义:“论证是一个语句陈述或命题的集合,并展现为一种前提和结论的结构,集合中的一些语句陈述或命题作为前提,为另一语句、陈述或命题(作为结论)提供支持(support)、辩护(defense)或证成(justification)”[4]。学术论文要求紧密围绕既定的研究假设或问题,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合理配置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和资料证据,由此得出结论[1]。因此,学术论文写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好论证。

论证构建如此重要,然而我国教育系统长期缺乏对学生论证构建技能训练的重视,导致研究生论文写作总体上处于缺乏严谨论证的尴尬境况[1-2]。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以论证构建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运动”,自此以后,论证构建技能成为全球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委内瑞拉等,都将培养学生的论证构建技能定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5]。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逐渐开始重视论证构建技能的培养,开设的论证理论、非形式逻辑或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越来越多。

目前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主要围绕论文选题、写作规范、学科角度和写作教学4个方面进行,其中既包括微观层面的选题、摘要、语言和格式问题,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学科特点和课程改革等问题。①论文选题。选题要尽量做到“小而新”,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带着自己拟研究的主题,尽量搜集并阅读与拟研究主题相关的成果,探寻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术问题[6-10]。其次,选题还应遵循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即选题应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选题[6,10-12]。②写作规范。论文写作时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做到内容真实、正确,并且应遵守相应的规范,掌握一定的技巧[13]。论文完成后还需要对论点、论证、结构以及语言等进行修改,从问题、观点和结构三要素入手,重新追问和反思论文写作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对拟回答的问题有何基本观点,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等[8,14]。③学科角度。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有不同的特点,如自然科学研究主要靠实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大多依靠文献资料[10]。一些研究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分别对教育学、地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提出了建议[14-19]。④写作教学。还有些研究从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给出了建议,通过开展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以及提出运用项目驱动理论、对话理论视角等改进写作教学,对于不同专业、同一专业不同阶段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规范论文的写作[20-23]。

上述研究对于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对如何构建论证方面却鲜有提及。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论证构建:吴旭东提出从分析论证逻辑的角度对科研立题进行评估[24];高旺从论证角度与方法、论证框架设计、论点提出与论据组织、论证过程与形式四个方面为学位论文的论证方法提出了建议[1];李润洲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的论证意识蕴含着三重内涵(一是对事实、理论的有效运用,二是与他者、自己的自觉对话,三是对概念、命题的结构序化)并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建议以增强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论证意识[10];文学平建议通过识别、图示、评价和建构四个步骤,来训练论证能力[25];李光泽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型对论文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学术论文总体上是一个复杂论证,由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等简单论证组合而成,并将其运用到学术论文的评估中[2]。

这些研究再次强调了论证对于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学术论文中论证构建的问题提供了线索。然而这些关于论证的论述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如何将现有的论证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论文写作中,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认知写作过程模型(cognitive writing process models)是写作理论中最基本的模型,尤其适用于复杂的写作任务。Kallestinova通过对一所大学中研究生和专业学生的匿名调查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的综合和监控两个阶段的困难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阶段,此外,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在综合和检查两个阶段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困难[26],根据这些结果,作者提出了基于认知写作过程模型的论证构建方法——逐步迭代法,以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逐步完成论文论证的写作。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本文认为我国研究生在论证写作中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因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的论证构建提供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法。

1 理论基础

1.1 论证模型

英国哲学家图尔敏(Stephen Toulmin)在其《论证的使用》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论论证模式不同的论证模式,即“图尔敏模式”[27-28]。该模式包括六个成分:主张(claim),数据(data,1979年图尔敏将其修改为根据(ground)),保证(warrant),支撑(backing),限定(qualifiers)和反驳(rebuttal)。其中,主张、根据和保证是基本成分,支撑、限定和反驳是补充成分[29]。主张是一个断言或断定,当它受到挑战时,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辩护,即表明它有充分理由;根据是回应对主张挑战时所引用的事实;保证是更具一般性的证据,它给由根据过渡到主张提供“担保”;支撑是对保证的支援性陈述;限定指明保证在推理中的担保的强度;反驳的情形表明保证的普遍合法的权威性失效的情况[30]。

Joseph M. Williams等对模型进行了优化[31],这些改进更适用于学术论文的论证。第一,大部分的论证并非从“根据”开始,而是从一个问题开始,因此去掉从“根据”推出“主张”的箭头,这个改动更符合学术论文的特性,多数情况下,学术论文首先是根据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主张,再从以往的文献和自己的研究中寻找能够支撑主张的理由和证据。第二,在图尔敏论证模型中,“保证”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小的主张,而“支撑”就相当于这个小主张的论证结构中的“根据”,在原论证结构中略显冗余,因此去掉“支撑”。第三,除了用来描述主张的准确度,“限定”还应体现在论证的其他各个成分中,以体现论证的严谨性。第四,将“根据”拆分为理由(reason)和证据(evidence)两个部分,其中,“理由”为论证提供了逻辑结构,“证据”是理由所提供的逻辑结构的基础。第五,“反驳”是针对读者可能产生的质疑,如论证的支持是否充分、支持的来源是否可靠、逻辑是否合理等,所作出的声明和回应,因此将“反驳”替换为声明(acknowledgment)和回应(response)两个部分。

图1 改进的图尔敏论证模型

如图1所示,论证的过程可以解释为:“提出主张,用理由来支撑主张,用证据来支持理由,声明并回应其他观点,有时还需要对理由做出解释”[32]。其中,主张通常称为论点或论点陈述,作者通过论证来证明其正当性;理由为主张提供支持,是保证在该主张下的特定解释;证据是主张的基础,通常为定量或定性数据;保证用来连接理由和证据,是普遍适用的原则;声明和回应是对可能出现的反驳的承认或拒绝,用来增强论证。

1.2 认知写作过程模型

传统的写作模型主要是阶段模型,仅仅是对成文的描述,无法展现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过程,也不适用于具有复杂结构的论证的写作。Linda Flower提出了一个写作过程模型,如图2所示[33]。该模型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组织而成的一系列独特的思维过程,由不断扩充的目标网络所引导。

图2 认知写作过程模型

任务环境包括修辞问题和已有文字两个部分。修辞问题是写作的必要准备阶段,是在进行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作者通过写作以对修辞问题做出回应。研究表明,不同的作者在设置修辞目标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新手作者仅仅描述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而专家作者用写作来达到自己沟通的目的,并与读者进行对话[34-35]。修辞问题主要考虑文章的应用场合以及潜在读者,在学术论文的论证中,论证是一种交流方式,即,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因此,写作时应考虑交流对象的状况,并做出针对性的安排[36],学术论文中论证的修辞问题可能代表着该研究所属学科、该论文将要投稿的期刊类型以及论文所面向的读者等。已有文字是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它与修辞问题和长时记忆一起指导着作者下一步的写作过程。长时记忆是指存储于作者脑中或者看过的书籍文献中的知识,它可以是对于写作主题和目标读者的理解,也可以是关于写作计划和问题提出的构思。这些知识以特定的方式存储于作者的记忆中,通常情况下无法直接被他人所理解,因此需要作者根据修辞问题找到一组线索来检索有用的知识并重新进行组织。在学术论文中,长时记忆一般是作者的专业知识、阅读文献时所做的笔记等,这些信息可能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写作过程将其以某种规范的形式展现出来。

写作过程是认知写作过程模型的主要部分,包括计划、转译、检查三个认知过程。计划过程包括生成、组织、目标设定三个子过程。生成是指将符合修辞问题中长时记忆的知识在大脑中呈现,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能够轻松地生成连贯的想法,然而对于复杂问题,我们通常只能生成一些零碎的片段,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组织子过程的帮助,组织过程能够将生成的片段分类,并用一些关键词和图表来表示这些内容。计划过程还包括目标设定子过程,一些目标来源于长时记忆,但大部分的目标和想法一样,通过生成、组织、改进和修正等一系列过程形成。和修辞问题一样,目标设定也是专家作者和新手作者的主要区别之一[33]。转译过程是将生成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调用复杂的语言使用原则,需要大量的积累。检查过程中,作者阅读目前所写的文字,根据当前的修辞目标和已有文字,对内容、组织、语法、文体、句子结构、标点符号等进行修正。此外,该写作模型还包括一个监控部分,它调节着整个写作进程,作者通过监控来判断何时停止计划并开始转化、何时停止转化并开始检查等。

学术论文的论证构建需要大量的知识和阅读,已有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无法满足论证的要求。Kellogg在写作过程中增加了收集子过程来获取写作所需的内容[37],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参加讲座等,整理其中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为计划过程做铺垫。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指出,长时记忆的内容不是固定地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因此无法直接提取[38]。基于这个研究,David Galbraith等以神经网络中的知识激活模式为基础,提出了知识构成模型,解释了如何将大脑中的隐式内容转化为符合主题和任务的可以提取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写作过程模型中,以减轻作者在短时记忆方面的负担,提高写作效率[39-41]。

2 研究性论文中论证构建的方法

本文结合我国研究生论证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在KallestinovA[26]提出的逐步迭代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提供了具体的步骤来指导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进行论证构建。逐步迭代法将论证构建分为三个阶段:论证计划、论证起草和论证修改,每个阶段由五个子过程组成,包括选择、综合、转化、检查和监控,如图3所示。每个阶段都包含一个认知写作过程模型,不同阶段所面向的对象不同:计划阶段是面向想法;起草阶段是面向初稿;修改阶段则是面向完整的草稿。与简单论证的认知写作过程模型相同,五个子过程均能以任何顺序来进行,并且在进行下一阶段之前,每个子过程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次重复。

图3 论证构建的逐步迭代法

逐步迭代法在论证计划、论证起草和论证修改三个阶段中,运用认知写作过程模型,通过知识选择、概念综合、转译文本、检查和监控五个子过程的循环往复,逐步形成论证结构的各个部分,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针对我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结合我国研究生的论文写作现状,提供一个更适用于我国研究生在学术论文中进行论证构建的方法。首先,改进的图尔敏模型去除了“支撑”,逐步迭代法所生成的内容不仅包含着面向论文整体的复杂论证,也包含一些面向保证的简单论证。此外,“限定”包含在论证的每个主成分中,在论证修改时,不仅要确定主张成立的限定条件,也要对理由和证据做出声明和回应。在计划阶段,作者根据修辞目标,将长时记忆中的内容整理成关于论证的规划,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在起草阶段,作者将计划阶段生成的内容作为输入,生成新的想法以完善已有的论证,并为论证提供证据,形成改进的“主张、理由、证据”链;在修改阶段,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对改进的论证进行检查,针对检查到的疑点做出声明和回应,最终形成含有完整结构的论证。

2.1 论证计划

写作计划不仅能使写作过程更加流畅,而且能够提高最终定稿与目标读者沟通的效率[42]。构建复杂论证时,首先要生成相关的、有效的想法,为阐明主张及其支持提供基础。在将论证想法概念化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将它完整地、有逻辑地叙述出来,而是产生一个包含关键词的列表,或者包含概念、关系和结论的网络[26]。本阶段可采用两种方法:自由写作,或者生成含有真实数据的图片、表格、示意图、要点列表。写作能够产生灵感,自由写作是产生想法的有效工具,通过这个过程,作者能够获得大量与论证相关的想法,并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估[43]。同时,作者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来完成这些工作,如使用概念绘制软件来产生想法,并构造示意图和想法网络,使用笔记和写作软件对产生的想法进行自由写作。

2.2 论证起草

在起草阶段,作者对计划阶段得到的初稿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增加想法、理由和证据来增强论证,形成含有“主张—理由—证据”三个主成分的草稿。尽管本阶段的最终结果是线性的,但起草的过程并非如此,作者可以遍历论证的各个部分,并且无需按照特定顺序来对其进行详细阐述,这种无序的特点使作者在过程中变得更有创造性,避免“卡”在某些句子和段落中。

2.3 论证修改

在论证修改阶段,作者需要确保草稿能够符合修辞目标。本阶段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在空白处标记想法、用不同颜色标注论证各部分,以及逆向提纲。第一,在页边空白处标记想法,想象自己阅读的是他人的文章,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提出问题、总结观点,这样可以让自己避免偏见。在修改电子文档或阅读纸质文档时,可以在页面左右空白处做注释,右边的注释用来概括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并引导读者推导论证,左边的注释可以用来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增加更多证据,以便更加清晰地从这一点过渡到下一点。第二,运用彩色标注的方法直观地展示出一个论证的各个部分。具体地,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如红、绿、黄,来标注主张、理由和证据,从而清晰地看出,该草稿的每个理由是否都有充足的证据,是否有足够的小主张对保证做出解释,以及各论证部分在论文中的分布情况。最后,逆向大纲策略是一种以整体的观点看待论证的方法。逐页阅读草稿时一般看不出问题所在,只有当作者为生成的草稿列出大纲时,才可能检查出大纲与论证结构是否一致。运用这三种方法,作者从草稿中产生想法,完善想法的综合、重新进行组织、转译和检查,最后形成论证终稿。

表1 论证写作

3 结论

学术论文中的论证构建是一个认知过程,各个论证成分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组成一个整体,我国研究生由于长期缺乏论证构建技能训练,导致论证能力普遍较弱,加剧了其在论证写作方面的困难。本文以图尔敏模型为基础分析论证的结构,通过逐步迭代法,在论证计划、论证起草和论证修改三个阶段中,运用认知写作过程模型逐步形成论证的各个成分,最终构造出完整的论证。在研究生普遍缺乏论证技能的现状下,该方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帮助他们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学术论文的论证构建。此外,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也为学术论文的论证质量评价、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等方面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论文研究生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