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2021-11-07 09:18郝圆圆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俱乐部时代教学模式

郝圆圆

(亳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注重课堂教学,课外体育主要以社团活动和自主锻炼为主,课内外体育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制约高校体育发展[1]。体育课程教学只是高校体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以课程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教会、勤练、常赛”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因此,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需求,以运动项目为基本单位,以俱乐部制为组织形式,将教学、训练、竞赛、课外锻炼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2]。但是,由于缺少具体政策指导和制度的顶层设计,各高校都是依照自身情况进行俱乐部教学改革,改革成效显著的案例较少,符合时代需求、适合全国推广的成熟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结合时代要求,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研究,对探索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可行路径尤为必要。

1 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与高校体育俱乐部改革

学校体育既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现行体育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诸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健康发展和个性需求、体育特色彰显不够、品牌意识不强、锻炼习惯养成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3]。为此,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体育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至此,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新要求、新目标、新理念。

近年来,为发挥高校体育育人功能,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其中,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但是,由于缺乏宏观政策指导与保障,各地区、各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成效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高水平指导教师紧缺、活动场地有限、俱乐部文化单一、品牌意识不强、特色化发展不力、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俱乐部教学改革进入深水期。《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体育俱乐部教学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活动、课外锻炼融为一体的特点高度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基本要求。因此,聚焦新时代体育工作新要求、新目标、新理念,从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师资建设、评价机制、组织保障等方面优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于推动高校体育改革和丰富体育育人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2.1 转变课程理念

长期以来,体育课被认为是通过蹦蹦跳跳来保持或增进健康,并没有把要教会学生什么,或者要教会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作为教学的要求[4]。《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来实现新时代“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学校体育目标。这是对学校体育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思想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学校体育面貌、学校体育内涵和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5]。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要聚焦时代要求,面向未来,更新课程理念。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紧跟新时代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主动挖掘、梳理体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俱乐部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体育俱乐部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从思想引领、品格塑造、规范约束、精神激励、身心调适、审美熏陶六个方面下功夫。二是坚持育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体育教育的重要价值[6]。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要大力挖掘体育在爱国主义、身心健康、审美素养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充分彰显新时代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以期达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教育效果,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突出全面性。课程内容全,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相统一、相促进;俱乐部运动项目全,要满足全体学生运动兴趣需求,避免“有兴趣无技能难以行动,有技能无兴趣难以持久”的现象发生;学生覆盖全,做好俱乐部不同竞技水平学生的组织管理,突出分层教学、分层竞赛,避免俱乐部竞赛成为少数高水平学生的“秀场”。针对不便参与大强度体育锻炼的同学,要研究制定合适的课程,如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四是坚持内涵式发展,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来激发活力,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学校优势项目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特色项目,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形成学校体育名片。构建体育俱乐部文化体系,通过举办俱乐部文化节、校外交流等方式挖掘和丰富俱乐部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2 优化课程结构

当前,高校运动技能教学主要通过体育选修课来进行,课外练习以社团活动或者自主活动为主,课内外缺乏互动与反馈。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基本单位,重点是将传统体育选修课、课外锻炼、社团活动、校园竞赛课程化,相互之间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设计与管理。体育俱乐部课程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提高课程和高级课程,形成初、中、高三级课程体系,各级课程逐渐递进、相互衔接,结构如图1所示。初级课程是面向初级会员开设,学生通过学校自主选课系统选课即成为初级会员,基本要求是“教会、勤练”,课程形式是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术,专项基础技术,“勤练”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为“常赛”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身体基础。提高课程是面对中级会员,初级会员能够较好地参与教学比赛且愿意为俱乐部活动服务即可成为中级会员,基本要求是“勤练、常赛”,课程形式是课外指导。在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围绕竞赛要求“勤练”运动技术的合理运用,经常性组织教学比赛,不断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要根据学生需求,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以期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目的。高级课程面向高级会员,中级会员能够代表院系或学校参加竞赛即可成为高级会员,基本要求是“常赛、勤练”,课程形式是竞赛指导。经常性组织校园竞赛和参加校际竞赛,“勤练”专项技战术和专项体能,不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高级课程注重技战术运用、心理素质、规则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以期达到“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通过实施“初级—中级—高级”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运动“技术—技能—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

图1 新时代高校体育俱乐部课程结构图

2.3 调整运行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活动主要由团委主办,体育社团或体育教学部门承办,其目的是通过竞赛活动促进院系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比赛的竞技性、专项性处于从属地位,体育的本质功能发挥不够,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专项技能的掌握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7]。高校应将校园体育竞赛的主办权和体育社团的管理权移交至学校体育工作部门,由体育部门统一协调、统一管理,这是实现“教会、勤练、常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的制度基础。由体育教学部门组织成立体育俱乐部办公室,负责制定和实施俱乐部章程、工作方案、考核方案等。办公室下属各单项俱乐部协会,直接负责俱乐部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体育竞赛策划、考勤、成绩评定、会员管理等工作。所有体育俱乐部活动受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监督与评价。

2.4 加强师资建设

要配齐、配强体育俱乐部指导教师。配齐主要是根据俱乐部规模、运动项目特点保证所有俱乐部学生得到有效指导。配强就是要聚焦“教会学生专项的运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调整师资建设理念,在教师考核中提升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专项技术所占权重。当前,优先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建设的普遍现象,而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水平运动员或者高水平教练员数量较少,这就大大减少了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机会。高校在人才引进中要充分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在专项教学训练中的显著优势,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为专项体育教师制度。

2.5 构建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8]。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新时代高校体育育人目标,准确把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一是要健全评价内容,从单一课堂评价扩展为对课堂技能学习、课外技能练习、体育竞赛表现全程性评价。在体育技能评价基础上增加体育素养评价,将终身体育意识、意志品质、思政表现等纳入评价内容。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不同性别、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进行区别评价。将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作为评价依据,以良好的体育获得感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三是构建双向评价机制,将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体验感、获得感,以及是否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校园生活需要作为评价俱乐部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立足教学反馈优化教学模式,杜绝“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不良现象。

2.6 健全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场地保障和制度保障两个方面。以往来看,高校的体育设施主要围绕保障课堂教学来建设的,并没有按照保障“教会、勤练、常赛”来建设。当前,高校体育设施建设要转变观念,满足学生课外“勤练、常赛”的场地需求。有条件的可以提供单独场地设置体育俱乐部工作室。要通过制度建设解决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通常承担过错责任的问题,消除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从而保证俱乐部教学“有强度、有对抗、有成效”。高校俱乐部教学可参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制定俱乐部教学安全防控责任认定办法,并以告知书形式向社会、家长、学生宣传,形成成熟的体育伤害事故处理模式。

3 结语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提供了改革思路,体育俱乐部教学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活动、课外锻炼融为一体的特点高度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可行路径。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赋予了高校体育更多的社会期望和时代担当,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要提高政治站位,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育人导向,突出全面发展。“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各类体育活动由体育教学部门统一协调是俱乐部教学的组织保障,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教学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决定俱乐部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俱乐部时代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