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域下全民健身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
——以西安市城区居民为例

2021-11-21 15:09许文保谢智陈良缘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西安市全民消费

许文保 谢智 陈良缘

(空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 陕西西安 710051)

1 低碳健身内涵及特点

低碳健身是在减少资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础上进行的运动健身方式[1]。随着低碳理念渗入到经济、文化、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低碳健身必然成为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历程。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节能低碳并行,健身环保并进

低碳排放、保护环境是低碳健身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健身活动的本质特征。低碳健身已作为后奥运时代的新理念、新观点植根于健身领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1.2 活动形式灵活,负荷强度可控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适合强度的群体或个人项目,如徒步、慢跑、太极拳、扭秧歌、骑单车等,并随时根据需要増添轻音乐。

1.3 娱乐趣味浓厚,健身价值可观

大众体育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等特点,低碳健身作为一种时尚和理念,更有助于实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锻炼身心、预防疾病等功能。

1.4 成本大大降低,可选内容多样

低碳健身倡导走进自然、走出场馆,提倡公共交通或步行、减少场馆卡费开支等,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人群,可以根据健身需要选择丰富多彩的低碳健身运动项目。

2 低碳视域下全民健身的现实困境

2.1 缺乏一定的低碳健身消费观念和行为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健身必须资金投资”“健康投资等于资金投资”的错误观念仍旧突出,如购买昂贵或名牌的体育器材(服装)、进入奢侈豪华的体育场馆等,类似的随意型体育消费行为比比皆是。从消费人群来看,中青年健身人群体育消费占比较大,月均消费在500~1000元的占近九成,消费类型主要集中于购买名牌体育服装、器材、场馆和办理会员卡等;而老年健身群体体育消费普遍较少,月均消费100元以下的占近八成,但也存在个别消费较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中青年群体收入高,在健身投资上不吝啬,部分还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二是受攀比心理的影响,在选择运动装备、器材时过度追求名牌,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三是对低碳健身缺乏严重认识,虽然从心理上一直想低碳健身,却不知如何去做,如选择高档的健身俱乐部,而不去走进自然等。

2.2 可供选择的低碳健身器材场地与项目内容明显不足

通过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西安市的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18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32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m2)。以灞桥区纺织城为例,社区居民可健身的公共公园只有纺织公园,且园内公共体育场所仅有土质的羽毛球场1个、健身器材5个、旱冰场(兼舞场)1个,多数器材场地由于长时间缺乏维修,已经凹凸不平,损坏严重,而周边住着三棉、四棉、五环、六棉、一印、纺医等11个社区和枣园苏1个行政村,共计十余万居民。另外,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如踢毽子、打陀螺、荡秋千、社火、舞龙、舞狮、踩高跷、太极剑、太极拳、甩鞭子等,这些多数属于可选择的低碳健身体育项目,但调查发现,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群众基础较弱,传承推广欠佳,带动牵引不强,未具有全民性、群体性。

2.3 社区专职社会体育人才缺失

有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区极少,在影响锻炼健身的主要因素(限选3项)中“缺乏专业指导”选项占比高达90%,这充分说明城市居民对健身指导的需求极大。另外,无论什么体育运动,运动损伤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拉伤、摔伤、扭伤等常见运动伤病和中暑、猝死等,而造成这些运动损伤或运动疾病的原因也呈现多样性,如热身不到位、技术动作错误、疲劳、精神状态欠佳、保护帮助不及时等。若社区有组织地安排常见运动健身知识培训,或者有专门社区指导员进行及时的运动指导,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运动健身的知识水平,还可以促进居民进行有效的运动健身,减少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甚至在伤病出现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医疗处理,使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等均能得到保障。

2.4 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通过走访部分社区,发现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处于初级阶段或起步阶段。一是公益性体育设施比较缺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尤其是老旧小区,此现象更为突出,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还存在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附近居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二是全民健身组织机构设置普遍存在不健全现象,街办或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组织的基础单元,其机构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制约着全民健身法规制度的落实;三是部分区域性、传统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仍需进一步的丰富和挖掘,轰动效应、示范作用不够突出,部分活动参与人数少,品牌影响力不够持久;四是群众体育法规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地方性全民健身法规不够细致具体,尤其是区域性的全民健身制度欠缺,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案、考评制度和中长期规划。

3 低碳视域下全民健身的多维路径

3.1 加大低碳健身宣传力度,引领低碳健身实践活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布二十余载,但很多大众对其内容缺乏了解,而对低碳理念更是了解甚少。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宣传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媒体的宣传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对全民健身战略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应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形成“氛围渲染、文化熏陶、行为引领”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拓宽低碳健身理念的宣传途径,着重培养居民的低碳健身意识,有效推动低碳健身实践活动。一是继续发挥公益广告和新闻广播等宣传作用,以漫画故事、典型人物、健身事例等形式渲染低碳健身氛围,让市民深刻认识低碳环保在体育健身中的重要性,以及体育运动高碳化现象及其危害,建立集环保、生态、休闲、健身等为一体的低碳健身氛围。二是鼓励开展以低碳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如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体育、低碳旅游等,加大市民对低碳相关领域的了解,构建低碳文化。三是指导、鼓励西安市各区县文体部门、街道办开展举办以低碳健身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引领低碳健身实践,如徒步健身活动、民族传统擂台赛,以及“爱环保、爱健康”等诸类活动。四是发挥院校教育作用,可通过开展植树、清盘、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低碳健身方式、理念、文化带进课堂,培养学生低碳健身习惯和行为。

3.2 增强低碳健身意识,树立低碳健身理念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耗竭的普识下,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责任和义务共存。低碳健身已成为后奥运时代的一种新时尚、新样式,是市民转变思想观念,立足自然、节约、环保、健康、休闲、绿色等时代理念,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健身的现代化方式,也是人们践行国家减排计划的一种行为。从现实生活中看,增强市民低碳健身的意识,应着重树立三种理念。一是健身与自然相和谐理念。在任何体育运动中,其行为都应符合自然规律,都应爱护自然环境,不践踏一草一木,将自己作为其中元件或要素融入进去。二是目标相一致的理念。环保理念下的全民健身工程,就是健身目标与环保目标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环保意识越强,在健身中越能贴近自然,健康目标就越能实现,而低碳健身行为越凸显,环保能力也就越强。三是健身氛围应体现环保理念,全民健身的氛围,是环保类物质硬件与文化软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2]。生态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加上绿色环保文化艺术的熏陶,为市民健身打造文雅、舒适、绿色的健身氛围,创造生机盎然的休闲、环保、健身有机体。

3.3 发展低碳产业,改善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

一是政府、企业等应充分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在认清体育产业低碳特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让低碳特性在体育产业市场机制中成为主导。二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如以人为本的体育消费观、全民均衡的体育消费观和生态文明的体育消费观等,凸显其在全民健身战略中的时代意蕴,并坚持引导与疏通相结合、体育需求与消费能力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使体育消费科学化、理性化、低碳化。三是培育新型体育低碳消费热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低碳消费结构。体育消费结构大致可分为实物消费、劳务消费和信息消费三种类型,实物消费主要指购买和体育相关实物消费,包括体育设备和运动器材、运动服装、防护用品、运动药品等;劳务消费指无形消费,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培训消费、俱乐部会员费等;信息消费主要包括订购体育书刊、收听看体育新闻和电视转播、录制各种健身健美磁带等[4],应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健身群体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按类别划分群体,并研究其消费特征,如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等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特征,加大培育新型体育低碳消费“兴奋点”,科学引导合理的体育消费,形成良性循环的消费结构[3]。

3.4 努力创建多样式特色低碳健身活动品牌

“绿色、环保、低碳、健康”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为推动群众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和各省市大力开展相关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国家或地方低碳健身品牌[4],如“全民徒步日”“全民健身日”“环青海湖全国徒步大会”“环崇明岛国际骑游大会”“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及广东的“绿道体育健身活动”等。目前,西安市低碳健身品牌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习俗、环境、文化等寻找突破口,通过创新、改造等途径努力创建地域特色低碳健身品牌,尤其是那些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应给予关注和研究。一是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品牌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如踢毽子、打陀螺、荡秋千、社火、舞龙、舞狮、踩高跷、太极剑、太极拳、甩鞭子等,这些多数属于可选择的低碳健身体育项目,且节奏较慢、强度适宜、娱乐性强,能起到很好的健身效果。二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打造多样化生态体育乡村旅游品牌。开展生态体育旅游,设计健身类、娱乐类、游泳类、休闲类等运动项目,鼓励城区居民参加体验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产业低碳化健康发展。三是紧抓机遇,提升国际化低碳健身品牌影响力。以西安国际马拉松为突破口,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西安市承办国际化大型赛事的组织能力与水平,展现西安的“国际范”,提升西安城市影响力,打造西安对外开放窗口,架起新时代体育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

3.5 完善公共体育资源建设

公共体育资源是人们从事健身、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主场所、主阵地,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经济水平、政策制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共体育资源呈现高碳化、不平衡、低效率等特征,严重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尽快改善。一是构建若干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区低碳健身示范园,各区县可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利用有利资源,借助山地林等自然环境、地貌特点和人文环境,将分散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15min健身圈”。同时,借鉴现有的环城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和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全民健身长廊、世园会全民健身区、青龙寺遗址公园全民健身园区、渭河全民健身长廊等21个大型全民健身园区,提升改造或新建一批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社区低碳健身示范园。二是科学筹划全民健身路径布局,推动公共体育资源管理转型。依据社区、需求、群体、环境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布局公共健身路径,不断改善锻炼环境,有序规划健身场所、路径,设置不同类型的健身器材,体现西安市城市生态、运动、休闲等一体化体育风貌,营造体育健身文化氛围,促进体育文明城市建设,提高西安市品位和城市形象,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推进公共体育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三是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资源法规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奖惩机制,明确其建设、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低碳环保标准,同时加强其管理、维护的力度,提升其使用效率、安全性[5]。

3.6 加快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模式正处于从全能型、权威型和计划型向有限型、治理型和服务型转变,陕西省及西安市相关体育主管部门应以“供给侧”的思路,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构建多元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助力西安市全民健身实践。一是加强社区指导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人员配比,以满足城市居民在年龄、性别、健身基础、健身需求、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需求,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社区指导员作为社区居民最直接的体育指导者,对创建“健康西安、生态西安、活力西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多方式、多途径提升社区指导员的优越感、存在感、认同感和价值感,不断激发社区指导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二是推动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提高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水平。随着西安市落户政策的变化,人口骤然陡增,相对应的公共体育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人员需求与设施现状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加大对西安市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性,避免发展走向畸形化,造成城乡发展失衡[6]。三是加快低碳健身相关人才的培养,如社区体育指导员,或鼓励高校在校生开展社区健身服务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进行低碳健身。只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健身指导队伍,才能为大众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

猜你喜欢
西安市全民消费
全民·爱·阅读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123的几种说法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