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军突起:人工翻译能否经受住机器翻译的考验?

2021-11-22 09:06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料库译者

王 醒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5)

一、引言

放眼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得到了来自世界范围内各个领域的支持和帮助,势头正猛,加之后人文主义的助益,人的地位愈发模糊,但即便科技发展再向更高层次突破,机器也永远无法取代人的作用。而科技与人文二者之间的融合才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如今所讨论的机器翻译,其背后实则是翻译技术。翻译技术(translation technology)是指“应用于人工翻译(human translation)、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中不同类型的一种技术手段,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 processors)和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s)等信息处理工具,语料库分析工具(computer-analysis tools)和术语管理系统(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等专用翻译工具”。

人类的翻译实践历史悠久,经历了“元典翻译、文学翻译、实用翻译”等几个的阶段,而翻译技术出现较晚。1962年,专门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的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创立。随后的半个世纪中,伴随着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及研究体系的合理高效,翻译技术在西方国家中的研究得以持续发展繁荣。进入新世纪,翻译对象更为多元化,翻译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已成为显学,各大国际知名译学期刊纷纷推出翻译技术研究专题,翻译技术开始受到广泛应用,数量众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如Trados、Trans Type、DéjàVu、Memo Q 和翻译平台如Google Translate、OneSky、Flitto、Try Can 等不仅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增强了语言服务的便捷性,大受用户和译员的欢迎。

二、译味深长:机器翻译的起源

机器翻译属于计算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将一种自然语言的字辞替换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的字辞,这一过程通过机译系统完成。机器翻译可以处理的文本类型、语言的质量以及翻译的准确度取决于其语料库。语料库技术的开发使之进化为更为复杂的自动翻译。

早在20世纪初,计算机还未问世时就有科学家有过机器翻译的设想。其中最早的一位是沃伦·韦弗。他将语言看作词汇与语法规则,而机器翻译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将这二者整合起来的一个程序与规则。但囿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限制,未能深入发展。国内对机器翻译的研究起步稍晚,但近些年势头颇劲,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问世加速了机器翻译领域及系统的多样化。

三、译气风发:机器翻译VS人工翻译

(一)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劣势

机器翻译的优势非常明显,可以总结为四点:多、快、省、便。机器翻译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处理海量文本,胜过世界上现存的所有人工翻译,而且目前机器翻译已经可以实现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翻译中,将语音进行实时识别与翻译转换,将机器翻译的速度大幅提高。以搜狗翻译为例,当前搜狗的实时识别与翻译转换已经实现每秒400词的翻译速度,远超于同声传译的标准,其谓多和快;机器翻译价位较人工翻译低廉许多,如需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可以选择付费软件,普通服务甚至无需花费,市面上有数以百计的翻译软件可供选择,其谓省;仅需复制粘贴,文本、图像或语音来者不拒,随时随地,想翻就翻,其谓便。机器翻译的这些优势人工翻译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与此同时,机器翻译的劣势也非常突出。第一,机器翻译的文化敏感度几乎为零。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人类尚未具有为机器编写特定程序从而使其能够理解和体验某种文化的能力。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呈现多种多样,没有一个机器可以遵循的模式,所以想要使得其产出的翻译符合某种文化的价值观和其他约定俗成的规范几乎不可能。第二,机器翻译没有能力做到文字与语境的统一。几乎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一词多义,且都是没有什么关联的含义的情况。机器翻译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判断该选择哪个词义,因为机器翻译无法使用语境来判断具体含义。语境对于理解一个词在一句话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依靠语境才能选择性地判断出最恰当的词义,而机器翻译在这一点上束手无策。第三,机器翻译具有诸多优势,但需要看清的是,在机器翻译运作的每一环节,几乎都需要人的干预。首先是机器翻译的载体——翻译软件的出现,是为人所创造,并依赖于人的研发。其次是语料库技术的出现与完善完全依靠人的作用。机器翻译的质量、领域以及准确度全都依靠其背后的语料库,语料库的质量越高、内容越广、规模越大,翻译出的文本就越精确。语料库的建立、搜集、增补及维护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最后就是机器翻译离不开译后编辑,不论机器翻译发展到什么程度,若想要得到一篇合格的译文,人工后期编辑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二)人工翻译的优势与劣势

译者在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之中会受到认知、经验、语言转换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基础之上,再添加读者的认知与体验,就能够在目标语中刻画原文所描述的现实世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认知等多门科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主要是针对人类的认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极具特征的认知活动,源自实践。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可以概括为“现实—认知—语言”。也可称其为翻译领域的认知语言学模式。这其中就体现出了人工翻译的优势。人工翻译具有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共情能力以及再创作能力。首先,人能够独立于世间万物之上,源于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自治系统,而是必须依赖于人们的感知和体验,语言能力同样不具有独立性,它属于人类普遍认知能力之一。人类的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体验才是语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人能够独立的对语言进行分析、思考并做出反应,这一能力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其次,无与伦比的共情能力。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体验性。人是富有情感的生物,强大的共情能力使人们能够理解任何语言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使用对应的情感、语气和修辞。最后,无所匹敌的再创作能力。能力较高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凭借其较强的语言认知能力能够进行创作型翻译。因此使得译作较为原作表达上更华丽流畅、规范专业,这体现出了译者的再创作能力。这种对原文进行创造改进型的翻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源语言作品。翻译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两种语言间的机械转化,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依据文本体裁类型的不同需要,译者再创作的范围是有所浮动的,但一定需要译者的消化吸收而后再产出。人能够完美实现这一过程,而机器却做不到。

相比于机器翻译,人工翻译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第一,人类在单一领域内学习能力远远比不上计算机。尤其是对词汇及专业术语的学习与积累等。第二,人类对信息的承载能力和反应速度远逊于计算机,这就直接导致二者间翻译量及翻译速度的鸿沟。若将一份文件输入机器翻译软件或在线翻译系统中,仅需几秒钟就可以得到一份涵盖大概意思的译文,且不论其准确程度,单独来看这种速度是有多年训练和实践的专业译员都不可能达到的。第三,人工翻译价格与使用门槛相对较高。目前市面上人工翻译的价格在100~400元/千字左右,口译则更高,每小时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且需要去找专门的翻译公司咨询、购买相应服务。而机器翻译花费较低,免费服务数不胜数,仅需下载软件或购买相应终端产品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翻译服务。

四、译略纵横:人工翻译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处于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掀起的巨大浪潮中,人们理所应当重新看待翻译的模式,而“机器翻译将使人工翻译灭亡”这一言论体现的是将科技与人作为两个对立面,否认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可以相互助益、共生共存的。这种思想归根结底体现出人们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恐惧。在上文分析机器翻译的劣势时总结出机器翻译运作的每一环节都需要人的操作,翻译服务的对象也是人,科技引领下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因此,科技与人的互补与融合是应该着力发展的方向。“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分是不可取的。”面对科技的浪潮,大可放下恐惧,将注意力放在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互补与融合的新路径。

五、结语

从本质上看机器翻译及多种多样的翻译软件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服务人而存在,机器只是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工具,而人才是主体。机器取代人只不过是一个不攻自破的伪命题,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人机结合,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们要经受住来自科技的考验,抛开畏惧,以开放姿态拥抱科技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将技术作为一个工具物尽其用,将人工译者的一技之长与日新月异的科技结合起来,以译者为主体,将人和机器的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料库译者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英文摘要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