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影响研究

2021-11-22 11:22屈齐皓梁亚东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竞技武术专项

屈齐皓 梁亚东

1.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中心在辽宁朝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设立并进行了39KG级、42 KG级、45 KG级、48 KG级、52 KG级、56 KG级、60 KG级等共7个级别的比赛,年龄阶段为13-15岁。自此武术散打运动的少年比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提高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使运动员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和积累专项竞技能力,早期专项化训练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训练实践当中。在一些基层武术单位、武术学校、武术培训班等训练机构,可见10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进行武术散打的对抗训练。陶于认为,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确定专项以后,所进行的旨在打好专项训练基础为主的早期训练。[1]李广海认为,早期培养适合幼儿身心发育和运动敏感期特点的某种运动专项需要的基础能力训练。[2]吴柏浪认为,早期专项化训练指的是“在幼儿或儿童年少时期为了以某一项体育专项运动为目标,为以后的专项性能力的提高做前期准备性的训练,是早期对人才的选拔与培训的项目”。而李丹阳等学者则指出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在青春期之前围绕一个特定运动项目进行的高强度的训练。[3]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专项化训练是针对某一项体育竞技运动,全面的去提高训练者的基础综合竞技能力以及相应的运动素养,它既是一种基础性的训练,也是准备性的一种训练,旨在为日后该项目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从以上对早期专项化训练概念的界定来看,仍没有进行一个统一的界定,这就使得在开展早期专项化训练时容易产生训练异化的现象,造成不良的训练影响。

武术散打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目,早期专项化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随着少年儿童的身体接受效果而制定切合实际的训练负荷,训练计划、内容等,不适宜承受大负荷和大运动量及激烈身体对抗的身体训练。如此,才能为多年系统化训练做好良好的开端,以及激发少年儿童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爱好,对今后专项提高奠定基础。由于少年儿童发育阶段机体的各项系统功能尚不成熟、不稳定,早期专项化训练对少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也较为突显。教练员是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实施主体,由于有些教练员缺少对早期专项化训练深层次的理解,凭经验训练的主导性成分较为严重,急于求成,只一味的去追求优异的比赛成绩或者只注重眼前的能力增长而缺乏长远打算,片面地追求专项技术与对抗训练,忽视了儿童少年时期应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以素质来带动武术散打专项成绩提高的特点。从而导致了运动员身体形态以及身体机能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各种伤病发生,甚至早早的结束了运动寿命或者日后的职业生涯久久无法取得进步的现象发生,而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武术散打的后备人才培养。基于此, 对青少年武术散打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规避早期专项化训练的风险, 为提高我国武术散打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青少年运动员各项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

身体素质的“敏感期”是少年儿童训,极其重要的依据。所谓敏感期是指在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或几个增长速度特别快的年龄段或年龄点。[4]在10—12岁和12—14岁这两个年龄段分别是女孩与男孩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身体肌肉增长最快的阶段,也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最佳阶段。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良好的力量基础能为青少年散打运动员发展其它素质提供有利的帮助,并且大力量高爆发的输出对于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与发挥是十分有利的竞争条件。7—13岁属于男孩与女孩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良好的速度素质能给予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更快的反应,快速的步法与身法的移动能使运动员在赛场上拥有更多技法调节的机会。12—14岁、14—16岁,分别是女孩与男孩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7]武术散打属于高强度的格斗对抗性项目,良好的耐力素质能使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特定的专项技术质量,而且也有助更好的克服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出现的疲劳。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7—12岁。良好的灵敏素质无疑是为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各方面长期的发展锦上添花,也为在快速闪躲、移动以及准确、快速和协调的反击提供了条件。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5—12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武术散打运动员对专项技术的掌握以及其他多种能力的发展。以上各项素质的发展需紧密与专项结合,因为所有素质的增长都是为了能使武术散打专项技术在比赛中有更好的呈现,获得更加优异的比赛成绩。

2 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影响分析

2.1 早期专项化训练,利于基础专项技术的习得

青少年运动员,大脑皮质兴奋占优势,爱好广泛,可塑性相对较强,是发展专项训练的最好时期。[5]此时刚接触武术散打运动项目的他们犹如一张白纸,对武术散打充满着未知的兴趣,在他们身心发展的敏感期给予正确的专项技术的引导,更加有利于基础专项技术的学习改进以及巩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可以使他们的技术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越。同时,由于拥有较长的时间可以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贯彻重难点先行的原则,充分的将武术散打中的拳法、腿法、摔法以及步法和身法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深度的解剖,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强化训练,能为日后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自身技术的发展和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早期专项化训练,利于基础专项竞技能力的形成

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战能、心能和智能等5要素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竞技活动过程之中的运动员参赛能力,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6]而早期专项化训练使得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可以更早的接触专项竞技能力的训练,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拥有合理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及适宜的训练负荷情况下,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综合竞技能力可以得到一个有效且高速的发展。竞技能力的适应和展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非训练后就可以即刻获得,早期专项化训练给予了武术散打运动员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发展和积累自身的专项竞技能力,为日后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早期专项化训练使得武术散打运动员可以更早的产生适应专项训练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精神,这同样也是日后其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甚至是获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必备基础。

2.3 早期专项化训练,利于早出运动成绩

早出成绩指的是年龄相对较早。研究发现:在参加各类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进行武术散打专项训练的始训时间多不相同,而且出成绩的年龄也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指向。而早期专项化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竞技能力以及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熟练,并且由于在相对较早的年龄接触专项训练,给予了青少年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武术散打专项的各项内容,使运动员拥有了更长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去发展专项所需要的各项素质。除此之外,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背后,不仅是武术散打运动员自身高水平的竞技能力和熟练的专项技术,还需要更多的比赛经验以及胆识,使得运动员能在武术散打比赛中去敢打敢拼。早期专项化训练使得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不仅可以在日常训练中累积比赛对抗的经验,同时也给予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比赛,从而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这些能力的获得,为日后早出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相同类别的比赛中,即便年龄较小,但自身常年累积下来的综合竞技能力,也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2.4 早期专项化训练,增加了技术改进难度

青少年在进行武术散打早期专项化训练时,他们的专项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从而得到一个质的飞越,为日后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其中也存在了些许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专项技术的逐渐掌握,运动员的神经与肌肉会对专项技术产生自身的技术记忆,形成自身的技术特点。随着运动员自身的发展,在去面对强度更高、竞争更激烈的比赛时,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技能力以外,技术的改进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利用蹬地、转髋而爆发出更大的力量,如何将技术之间的衔接做的更加流畅,技法如何与步法拥有更好的配合等等,这些都是日后技术需要精进的内容。但是当青少年早期接触武术散打专项训练在提升自身技术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训练习惯以及技术上面的陋习,随着专项技术训练时日的增加,会更加的根深蒂固。而且,青少年武术散打训练前期与后期的侧重点并非一样,前期更在意于技术习得与熟练,而后期则更注重于精细,武术散打的专项技术皆为多元化的技术动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体专项技术的发展,前期笼统的专项技术学习则难以注重到各个环节的细节,因此为技术的改进和精进增添不少的阻力,增加了难度。

2.5 早期专项化训练,增加了受伤的风险

早期专项化训练给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发展带来良好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受伤的风险。青少年运动员的关节相对灵活,活动空间较大,其骨骼和肌肉尚未发育成熟,并且肌肉的力量相对较弱,对其关节的保护不充分。在进行武术散打训练时,上身的许多技术动作力量的爆发都是从脚的蹬地开始,腿法技术的施展都需要单脚支撑,同时还有一些需要转体的技术动作,这给膝、踝、足等相对脆弱关节的损伤增加了不小的风险。另外,在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时,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使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产生受伤的情况时常发生。由于武术散打运动的项目特点,对抗性的训练是难以避免的,由于不成熟的专项技术或者相对薄弱的身体素质,在进行对抗性训练时也增加了运动员受伤的风险,不仅是在进行日常对抗性训练时会使运动员有受伤的风险,在比赛中更是亦然,虽然武术散打比赛规则规定青少年运动员比赛中不允许腿法击头和拳法的连续击打头部,但是在比赛中运动员被击倒、面部受伤等损伤情况也是时常发生。受伤风险的增加轻则可能影响运动员的职业规划,重则可能使运动员提前结束自身的职业生涯。

2.6 早期专项化训练,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武术散打运动独特的魅力则是在于它自身的民族性。当青少年进行武术散打早期专项化训练时,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往往都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专项技术以及专项素质的训练上,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则相对较少。比赛越来越多的焦点转移到了比赛成绩上,谁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谁的竞技水平越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越好,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被更多人所忽略。例如,虽知抱拳礼是武术散打相对于其他格斗类项目独特的礼节,却不知抱拳礼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礼让”思想,再者知道倒地后不能再继续进攻,却不知其体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7]这些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往往都被以技术和规则的形式所讲授,而对其内涵的强调相对匮乏,长此以往必定不利于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7 早期专项化训练,容易导致心理倦怠

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而且这些与运动效果有着直接联系。[8]武术散打作为重竞技的格斗对抗性项目,对技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且具有十分激烈的对抗性,攻防转换的速度快,要求运动员头脑时刻保持清醒,从而给予运动员生理以及心理带来不少的压力。武术散打运动自身以及对抗训练多的特点导致武术散打运动员相对于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更容易产生心理倦怠。而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又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时,技术的反复性练习,相对高强度的训练负荷,枯燥的训练模式等因素,以及在训练当中一些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对抗中所产生的伤病,都极易使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产生倦怠心理。有时相对于竞技能力的提升,心理上的问题又往往得不到过多的关注,进而,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会表现出训练欲望低甚至厌恶训练的不良心理情绪,会造成优秀的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生涯过早结束,也为武术散打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

3 结语

随着武术散打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始训年龄会越来越小,会有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早期专项化武术散打训练中,并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产生长久的影响。青少年武术散打专项科学化训练的关键在于要依据生理年龄及身体机能发育的特征,强化身体的多样化训练并进行科学的训练监控。在看到运动员得到迅速的成长,逐渐的掌握专项技术并走向成熟,身体素质快速的发展并且自身的综合竞技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并在拥有相应的条件下可以更早地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也需要去反思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或规避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生理以及心理上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免影响到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良性发展。在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时,必须要扬其所长,避之所短,合理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使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进行一个健康快乐、科学有效的早期专项训练,为更多武术散打人才的涌现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竞技武术专项
中华武术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竞技精神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同台竞技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