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视阈下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2021-11-22 11:22厉成波崔怀猛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武馆青奥会习练

厉成波 崔怀猛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1 武术的概念

这么多年来,对武术概念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1988年国家相关武术管理部门组织了专家讨论给出了认可度较高的武术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1]

2 武术国际化发展历程

国家的软实力通过文化来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1982年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由国家体委承办,发布“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口号,在历史上迈出武术国际化的第一步。1990年于北京成立国际武联,其曾在2001年、2008年和2011年3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武术进入奥运会的申请。[2]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申请武术入奥的关键冲击点,却依旧失败,这种失败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遭受当头一棒。痛定思痛,中国依旧为武术入奥努力,武术成功入围了东京奥运会的备选项目之一最终再次落选。武术作为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项目,在南京青奥会和北京奥运会进行期间,我国举办了“南京2014青少年武术比赛”和“北京2008武术比赛”,此举不仅提升了武术的国际影响力,还对助推武术入奥具有重大意义。

3 武术与青奥的渊源

3.1 武术成功入青奥

武术于2020年1月8日被国际奥委会列为2022年达喀尔夏季青奥会的比赛项目,这是武术第一次以比赛项目正式进入奥林匹克系列的运动会,[3]此举对《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的“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的口号而言打下了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各国武术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武术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3.2 武术入青奥的原因

3.2.1 武术与青奥会的共性理念

武术以内外双修、和谐统一的内涵传承至今,看似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不相关,其实不是,青奥会与武术之间有许多隐含的共性理念。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当今许多现象已歪曲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了夺冠获利,黑哨、兴奋剂、消极比赛还有假球等负面新闻不断,这些不择手段牟利的行为早已脱离了体育运动本身的意义。“竞技”理念淡化是必然趋势,随着物质及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多追求的是健康、积极的体育,中华武术注重修身养性、尊师重道,强调习武先习德。因此,青奥会对教育的诉求在武术中得以展现。

3.2.2 武术“育心”功能与青奥会教化功能相一致

青奥会举办的目的在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增进青年人交流,重在塑造其强健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武术需要习练者长期坚持,套路演练中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反复练习与改进,柔韧素质的练习更是对习武者心性的磨炼,而在这漫长过程中受挫感也会出现,这就锻炼了习武者坚强刚毅、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武术独特的“育心”功能正与青奥会的教化功能相一致。

4 武术进入青奥会产生的新困境

4.1 比赛项目略显单一、缺乏多元性

进入此次青奥会的项目只包括男女太极全能和男女长拳全能,其中长拳包括棍术、长拳,太极则包括太极扇、太极拳。入选达喀尔青奥会的参赛项目只有区区四小项,但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拳法种类百花齐放,至20世纪80年代止官方收录的拳种就有129种。在国内外名声显赫的少林拳、咏春拳却没能进入青奥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仅仅入选的这四种项目,并不能完全代表内容丰富的中国武术,甚至存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嫌疑。[4]如何在众多的拳种中评选出更具吸引力的拳种,从而吸引更多地区的习练者参与其中,实现武术主体传播向主体间传承演化。

4.2 中国武术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矛盾

奥运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奥运会起源于776年,是以西方宗教信仰为精神核心,将群众聚集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祈求神灵保佑免于灾难。其本质上就可以看作为一种祭祀活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奥运会在“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推动下从1896年开始复兴,现代奥运会已经褪去了宗教色彩,喊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新口号。在新的理念下,显而易见“竞技”成了主旋律,这也符合西方民族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超越对手,挑战不可能。然而中国武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武术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它表现出一种追求和谐宁静、天人合一、修身养性的特点。[5]认为决定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于内在心性而不在外部形态,在练习方式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但内涵深刻,例如“以柔弱胜刚强”就体现了老子和谐辩证的思想。武术很少有激烈的身体对抗,习练者身材匀称,很难展现西方人崇尚的肌肉美。中国武术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存在明显差异的,在两种文化相互传播时,理念的不相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唯有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为武术的世界化传播开辟更宽阔的道路。[6]

4.3 各地区武术传播现状的差异

通过对武术国际化发展现状研究,可知国际化传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国际化程度受诸多因素制约,发展步伐还是缓慢。第一,世界各国使用不同语言,武术专业术语的解释就是一大障碍。第二,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各地区文化差异使武术文化内涵的传播更加困难。第三,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状况越好越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反之状况则不乐观。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各国家地区间的差异和状况才能探索出更适合武术发展的策略。

5 武术国际化传播建议

5.1 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提升国际组织能力

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政策,该政策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提供了绝妙的机会。“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积极响应该倡议,加大了中外合作交流。在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国际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中,沟通交流是第一道难关,传播内容能否得到本土化的理解主要取决于语言翻译水平的高低。因此国际组织在搭建武术交流平台,传播武术文化的过程中,若想接收群体深入理解武术文化,必须提高翻译水平,最大程度迎合当地语言交流特色。唯有如此,武术才能做到“走出去”不断的“走更远”。在“走出去”的同时要向走进当地人心里努力,要从主体传播向主体间传承推进。[7]国际组织在武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提升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也是武术国际化的关键。

5.2 提高现代武术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最初代表的是止戈为武,主持正义。通过习练武术来减少战争;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摩擦。而不是好勇斗狠,在现代一些影视作品的歪曲下,武术成了“打架”的代名词。青少年习练武术的目的变得不单纯,甚至成为了欺负弱小的手段。民族文化面临的扭曲甚至是丢失,使武术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武术要走向世界之林就得充分挖掘武术的现代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在保持武术的自身特色的同时现代武术需要积极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积极之处以顺应体育文化时代潮流发展趋势。[8]只有提高武术的内涵构筑更多的共性文化,才能将武术成功融入世界不同的文化中。

5.3 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共建武术文化共享体系

如今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各个国家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抗击疫情。“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的线上远程交流,若要提高武术国家的传播效率,提升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公信力,可建立武术文化的共享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官方、权威、正规的平台发布武术教学、交流的相关信息,使得全球各个地区的习练者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业的武术教育。实现武术资源、文化和赛事的公开共享。由于各国的武术先天发展就存在不可否认的差异性,武术想要生存下去就不能忽视这种差异,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受众,根据受众自身的基础,有目的地选取最佳的传播内容,建立一套该地区习练者最容易接受的、完整的、符合当地发展趋向的体系。通过网络平台,将广泛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完美结合,实现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线上学习交流不再是一种空想。

5.4 武馆规范化管理,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我国武馆种类繁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练员素质能力良莠不齐,我国大部分武馆缺乏规范化的有效管理。因此,基于武术入青奥的大背景下,加大我国武馆管理力度,是武术推广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9]第一,国家从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政策,成立相关责任部门规范国内武馆管理,借助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优化武馆的教学环境,对场地器材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查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和资格,且不能一审定终身。第二,要依据武馆的影响力与规模,明确规定其权限,合格的武馆有权自行组织与其权限相匹配的武术段位考评,学员需要刻苦习练,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武术段位证书。最后,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提高曝光率,使知名武馆能够快速走进人们的视野,扩大武馆的教育影响力。最后,政府可以从培养出的优秀武术人才中选派专业人才赴境外教学,确保武术传播的质量。

猜你喜欢
武馆青奥会习练
浅论习练太极中放松心法的养生效果
习练太极拳膝盖疼原因探究
习练陈氏太极拳有效缓解焦虑症和抑郁症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武馆的大事件
武馆寻宝
舌尖上的武馆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青奥会自来水保供工程管道穿越滁河的防洪评价
青奥会研究若干重点领域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