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阈下江西字门拳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1-11-22 11:22朱东明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拳种非遗武术

朱东明 张 晓 朱 胤

1.南昌职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500;

2.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3;

3.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字门拳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具有实际锻炼价值,其技法精奇,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技术风格,有别具特色的“点穴功”,在江西省广为流传,有风靡一时,也有传播的低迷时期。现代社会,这一优秀的拳种并未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全国的知晓率极低,参加全国比赛时裁判员不知字门拳技术动作及其评价标准。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别是国家实施大力振兴民族传统文化战略后,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重视与保护,取得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成绩,但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武术爱好者与工作者积极性受到挫伤,造成传统武术拳种的断代传承与武术史料的遗失;老一辈传承人相继去世,部分优秀套路、特有的字门拳器械、技击技术、有科研价值的健身气功,多年的练功技巧被长期埋没,许多收藏在群众中的武术史料失传。随着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开通与相关部门拯救工作的开展,江西多个非遗武术拳种的文字、影像、特有练功音乐、图片等资料得到了更好的留存和保护,[1]为字门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路径。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字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采用数字化保护手段对字门拳转化成可再生的数字化形态,以新型的保存形式满足习武人群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以避免这一优秀的拳种消失、外流以致失传,使其繁荣昌盛,后继有人、后继有法。

1 江西字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传承人编著的文字保护。字门拳早期保护主要是传统的文献资料,包括拳谱、报纸等文字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由字门拳传承人胡遗生根据先师的指导编著成册的字门拳书籍《字门正宗》,该书籍是字门拳传承下来的较系统的文献资料,以十八字为真言,此拳动作快慢结合,柔中带刚,结合呼吸,蕴涵内家特点,套路结构简单,步法不丁不八自然合理,内涵至深。字门拳书籍与早期拳谱许多已失传,其中余克让所著《精奇妙法》《精奇㨗径》《质奄发微》三本书阐述了字门拳的技击精髓,但只知有其书,具体内容不详,当今无人知晓其内容,属失传状态,这是字门拳传承与发展的一大损失。

国家武术遗产拯救。1979年,根据国家体委《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指示与要求,全国武术主管部门开展传统武术拳种的拯救工作。江西省积极开展拳种挖掘、整理工作,着重挖掘了三个江西本地拳种“字门拳、硬门拳、法门拳”,并于1983年7月成立“江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挖掘整理小组采用文献资料法(登门拜访传承人抄录散落在民间的古老拳谱)、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搜集字门拳第一手史料,历经四年,撰著了《字门拳书稿》和《江西武术拳械录》,并在全国武术挖整工作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字门拳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公开。2004年,公开发行了挖掘小组成员周志强编著和演练的《字门拳》教学篇,字门拳第一次在影像上亮相,系统的将字门拳残、推、援、夺、牵、捺、逼、吸八字以教学的方式展现在大众眼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武术拳种“字门拳”2010年成功申请为省级非遗项目,申遗后,字门拳传承人筹建“字门拳非遗”传承基地和字门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会),积极参与各类武术展示、传统武术比赛、非遗演出、字门拳公益教学。在各部门的支持与规划下,字门拳传承人积极回应武术进校园,将多所学校设为“字门拳”进校园活动的试点单位,传承非遗的同时丰富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在传承基地学习与训练字门拳,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传承字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用书法的韵律展现字门拳,于央视播放,字门拳的现代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与发展,与时俱进。如今,字门拳在江西樟树、高安、铅山等多地流行与传播,每年参加不同级别国内国外等武术赛事,进行字门拳的弘扬与宣传,现江西练习字门拳人口逐渐增多。

从字门拳保护历程看,字门拳的传播手段不断拓展与更新,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字门拳部分内容的流失和失传,近年来实行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但只是为了申报而编写传承脉络和自编字门拳动作,改变了字门拳的原生态传承,字门拳原生态保护未取得预期效果。字门拳保存手段还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字门拳文字资料、图片与光碟资料有限,难以搜集,有失传的危险。1983-1986年,江西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编撰的书稿数量有限,运用现代化技术传播困难,数字化程度不高。

2 字门拳数字化保护的现实困境

在传统武术中,字门拳是江西省独特的优秀的武术拳种,其动作短小精悍,风格特异,有中华武术的共同特点,也有属于自身的独特的技术特征,蕴含着独特的地域风采与特有的客家文化精髓。字门拳有八法拳术、器械、对练、功法、散手擒拿、伤科诊疗术、点穴术(俗称“五百钱”)等技术体系,内容丰富,却鲜为人知,传内不传外的封建思想长期影响字门拳的现代化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字门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在其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面临较大的困境。

2.1 传承人专业意识薄弱,信息素养低

由于历史原因,武术在安身立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江西历代重视武术传承,崇文尚武,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为江西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一批批后备力量,但练习字门拳的习武者和传承人年龄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学识与阅历较低,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武术项目训练,训练方法较“野蛮”,有些技术动作的训练不符合训练学原理,专业素质偏低,武术专项教学能力较差,未能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字门拳教学与传播,传承方式以师徒制为主,教学方式以口传身授为主,传播手段保守且效率低,且字门拳知晓率极低,且传承人缺乏、素养低成为字门拳传播与发展的制约因素。[3]字门拳信息的传播形式较为传统与保守,较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字门拳进行传播,对于字门拳现代化发展缺乏规划,且品牌意识不强。

2.2 传承人思想极度保守,信息搜集困难

传承人是传承与发展字门拳的主体之一,传承人在字门拳传播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代际之间进行字门拳武术文化内容的传递和传播。[4]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字门拳的传承人思想极度保守,材料不外泄,技术动作不外传的保守思想严重影响了字门拳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字门拳传播有限与极低的知晓率,字门拳传播主要集中于江西部分地区,如江西樟树市、丰城、高安、南昌等地。在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裁判员不知字门拳技术体系与评分标准,导致字门拳运动员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技术动作分无法评价。因此,字门拳发展应该从思想理念着手改革,传承人解放思想,以包容心态接受文化融合,系统地宣传与推广字门拳技术体系与拳理。中国正处在“十四五规划”发展期,社会转型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充斥着市场,多元文化的出现和传播,全民健身计划和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的开展,传统的地方拳术受到极大冲击。虽然,民众已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举国上下保护传统文化运动轰轰烈烈,但字门拳传承人为了申遗成功极度的保守做法,严重影响了字门拳的健康良性发展。

2.3 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信息复原困难

字门拳数字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字门拳拳术、器械、对练、功法、散手擒拿、伤科诊疗术、点穴术等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信息。字门拳练功“桩堂”(现代武馆)、口述史资料、拳谱等字门拳文物也是数字化保护的内容。[5]字门拳器械有刀、枪、戟、锏、鞭、矛、盾、斧、槌、狼牙棒、靶头、板凳、扁担等二十余种。但在悠久的历史进程里,在农耕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字门拳的器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器械在和平时期是耕作工具,战时是抵抗外侮的武器,得以传承与发展。在现代和平年代,随着现代技术革命进程、冷兵器时代结束、“崇文抑武”盛行、“十年浩劫”,以及字门拳老前辈的离世,许多字门拳的技术与演练方法失传已久,特别是点穴术销声匿迹了,对于现代数字化保护的信息复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甚至找不到原始资料做支撑,部分无迹可寻的技术内容更不存在复原的可能。

3 字门拳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3.1 加强字门拳传承人信息技术教育,提升数字化素养

通过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文化教育活动,向字门拳传承人传授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理念,提高字门拳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从而使传承人掌握与时俱进的武术文化宣传与传播手段,掌握现代训练理论与方法。同时,政府与社会各界加大对字门拳传承人的社会保障力度,提供相应的社会津贴,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激发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与社会责任心,开拓思维,打破门户之见,以破解固步自封的保守心态。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活力,为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借力青少年传承,培养具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青少年传承人。

3.2 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进行分类、采集、记录和保存

字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不可移动的字门拳文物,如,武术运动场域、国术馆、“桩堂”等;可移动的字门拳文物包括:各个时代的字门拳器械、书籍、拳谱、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字门拳有关的器械、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文字、摄影、录音、影像等进行数字采集,建立字门拳信息数据库。将字门拳传播主体相关的资料,教学视频等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分类,并实时更新字门拳相关传承人的资料与新信息,包括传承人出版著作、教学视频等。

字门拳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是对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新型保护技术,可确保字门拳文化遗产全面、真实的保存下来。[6]因时代久远,许多字门拳拳谱遗失、录像带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声音失真、传承人离世等因素导致字门拳信息部分失传与失真,影响其长期保存、利用和技术动作的真实性,利用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将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动作照片、教学视频、传承人信息、比赛视频、武侠影像等,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中,可以达到字门拳技术动作完整的保真效果,可以对字门拳实现更为安全和长久的保存。

3.3 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字门拳全貌

对于字门拳文物(拳谱与器械等)、字门拳“桩堂”、字门拳之乡、道观等场域使用虚拟再现技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复原与字门拳相关原生态土壤,保护字门拳传承环境与文化空间,字门拳技术动作的样貌同样可以得到恢复,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对字门拳物质文化内容进行虚拟再现时,需要根据字门拳拳理特点与技术风格利用可视化和体验的形式对其进行还原和整合,将字门拳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更为深入、全面地对其进行保存和传播。

3.4 利用数字化平台展示字门拳风采

科技发达的今天,有条件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设备,将字门拳通过视频、声音等形式展现,提升字门拳信息传播量与传播效率,提升视觉体验,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将字门拳技术动作真实地还原,让学习者获得真实的学习感受,从中领悟字门拳的拳理与动作组合原理。在全面整理字门拳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按“数字化”的要求录入数据库进行保存。如,中国武术博物馆就是一种数字化展示平台,既展示静态藏品,又将一些武术拳种的技术演练、历史演变、器械演练及其历史演变、民间拳种传承人的档案、拳种的分类、武术的传播方式等129个拳种的相关信息数字化后存入数据库。字门拳数字化保护应充分利用虚拟的数字博物馆,以原生态文化内容展示字门拳的具体内容和精髓。

3.5 借力新媒体,促进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时代,运用自媒体定期推送相关的字门拳赛事、培训和字门拳学习教育信息,经常更新上传传承人规范的教学视频,使信息高速传播。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字门拳网络互动平台,拉近民众与字门拳之间的距离,促进字门拳传承人与其他拳种传承人之间、传承人与受众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传承人之间的技艺交流、知识分享,便于广大字门拳爱好者欣赏佳作、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在网站中,应当包括字门拳最新动态、字门拳技术动作讲解视频、字门拳论坛、直播、在线观看教学以及相关武术赛事等,通过互动,了解大众对字门拳的需求,使字门拳文化传播具体目的性、信息交流以及知识理念的碰撞。

4 结语

在非遗背景下字门拳得到一定保护与发展,但现代化传承手段较落后,字门拳传承与发展应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其发展。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为适应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保护和全民健身的需要,字门拳传承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逐步数字化,并将字门拳的文化价值渗入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时俱进,积极的适应新环境的改变,通过不同的道路探究新的发展路线,传承字门拳精髓和尚武精神,特别要重视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猜你喜欢
拳种非遗武术
中华武术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武术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