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研究

2021-11-22 11:22周丽红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课程

段 斌 周丽红

惠州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1 高校武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传统文化积累以及自我辨别意识,是避免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自我的重要前提。武术作为一项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经各种影视、小说的渲染,在世人脑海中往往富含奇幻色彩,非常具有迷惑性,即使是对具有稳定、成熟的社会认识的成人来说,也难以清晰的说清楚武术的种种现象。该种问题的存在将会使得学生产生迷茫和困惑,继而对认识可观的外在世界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发展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社会分工将更加的精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高校武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有利于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积极的文化基础。

1.2 新时代高校武术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提高文化品位,注重传统文化的文化研究与传承。中国武术不但具有丰富的技术体系,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武术拥有129个风格各异的拳种,内含刀、枪、剑、棍等十八般武艺,套路数量成千上万。武术运动对人体各个方向、角度的运动挖掘几近极致,在人体有限的生理结构条件下,内外结合,手脚并用,长拳与短打,刀枪剑棍,加以各种闪、展、腾、挪,应有尽有,几乎没有哪一项、哪一种文化具有如此宽广、深厚的包容度,技术动作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武术的文化体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拳理和思想哲学。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神内核,深刻蕴含重道、重德、重和谐、重防卫,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处处体现着整体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象形思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1]此外,中国武术的发展伴随着相当社会时期的多个方面。例如,社团组织与政治,门派与民间治理,商会与镖局,武术与习俗,拳种与地域特征等等,涉及面非常广。武术技术动作是传承的载体,文化是武术的灵魂。技术与文化并行,才能站得稳,立得住。技术与文化的并重,能够积极促进武术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吸纳更多领域的知识探究武术的内涵,开拓更多的学科发展方向。

1.3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人开阔的视野、包容的集体智慧,融合了儒家、道家、兵家等诸多中华传统思想,造就了100多个风格各异的拳种。武术集技击、健身、艺术、养身、哲学思想等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在新时代,各种文化与思想碰撞剧烈,国内外思想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青年的活跃程度以及其思想的自由度也是过去少有。今天,应该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抓住机遇,积极进行高校武术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对武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的科学引导,是传统文化积极迎合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顺应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特点的必然需求。

2 当前高校武术教育的困境

2.1 技术与理论课程供给占比失调

在高校,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大致分为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其中,体育类专业学生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等,各体育类专业以普修、必修、选修的形式进行开课,开设课时从每学期32学时至100学时不等,是高校武术学时教育的主力军。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囊括了剩余的人数,该类学生主要是通过公共体育必修课和自主选修课进行学习,学生每周为2学时。根据学校的学时安排和学生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各类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难易程度。从学习内容出发,体育专业的学习技术难度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接触和掌握的武术文化内容也更多。总体来看,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技术传授而轻视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现象,更多地关注武术技术的传授和掌握,学生缺乏对武术文化理论的掌握与了解。[2]

2.2 武术教育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对等

作为在高校发展数十年的武术,从一开始就是以体育项目的形式进行开展,无论是面对体育类的学生还是非体育类的学生,均是以动作模仿,技术学习,模仿体验的方式进行授课,无论是拳法还是器械,主要是通过老师教和学生模仿学习的形式进行展开,这样的形式几十年没有过改变。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认为面向非体育专业的武术课程具有众多的弊病。例如,规定武术套路常年不变,“远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内容设计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3]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考核和评价方式与课程开设的目标不符等。体育类专业学生在这样的模式教育下也是矛盾重重,他们作为未来武术事业的弘扬者,也是被竞技武术套路所禁锢,对传统武术及武术文化知之甚少。

现在的武术教育是从西方体育课程的角度出发,以项目为基础的单元教学,在进行技术模仿学习后往往会进行一项定量化的测试,以此作为考评的方式。例如,学习相应课时的足球课程后,学生将掌握带球的技巧,能够在奔跑的情况下带球行进,在与同伴进行学习、竞赛的时候还能够进行技术对抗,斗智斗勇,在靠近球门的时候还能够射门进球,给学生以强烈的成就感。反观以套路教学为主的武术课程,学习相应课时后,学生从不会技术动作到掌握一套动作内容,其依然不具备格斗对抗的能力,从表演演示的角度出发,其作为演示者也难以感受到美感,也不具备自我欣赏的能力。能认识到武术的锻炼价值,但日常缺少演示、对抗的激情,如同学习了一套广播体操,只有集体活动的时候能给予展示,这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好奇的心态不统一,不符合学生的阶段性需求。

2.3 高校武术教育师资来源单一

中国武术源于民间,且长久的根植于民间发展。在过去,不少拳种和流派均是以家庭、村落、寺庙、道观为依托进行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繁衍和传承,具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当今高校武术教育中,武术教师基本上都是在现代武术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是通过学习现代武术内容,考取一定的学历和资格证书实现的。这样成长起来的教师不仅缺少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缺少对传统武术的文化感知和生活实践。这直接导致教师所教授的武术课程,对传统文化的涉及不足,难以突出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淡化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底色。

2.4 武术科研成果转化不足

新时期武术除了在技术方面有了大的发展,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在高校,武术从业者除了需要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还需要进行武术科研工作。如今,学科发展已经达到了博士层次,武术专业技术人员也达到了教授职称。在部分高校,有相当一部分人积极的在进行高层次的武术科学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武术历史、武术美学、武术传播学、武术社会学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高校武术教育难以将新的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各研究工作者从民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诸多的武术智慧,却居高不下,能从民间上传到研究的高度,却无法下达传习至课堂,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5 高校武术教育创新不足

创新是武术教育发展的灵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校武术教育基本已经形成了体育项目式武术的教育模式。在日常的武术教学中,技术教学是常态,上课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部曲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框架下,示范-讲解-练习-纠错的技术学习套路大部分武术教师已经驾轻就熟。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也使得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饱受技术动作练习枯燥之苦,学生对武术的热情也随着课程的结束跌至谷底。喜欢武术,不爱上武术课已是学生的普遍心态。近年来,无论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如何进步,运用于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手段、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有限,突破困难。学校的课程结构有所改变,增加了少许武术文化的内容,扩展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课时,但武术文化与武术文化教育普及的力度依然困难重重。在武术的外延方面,体育产业、武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而高校武术教育中对武术产业展开的创新基本上是乏善可陈。

3 以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高校武术教育供给改革

3.1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促进高校武术教育供给改革

面对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国家先后发布了多个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文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称《意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4]该《意见》已明确指出了对高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需要,并且在相关学科指出了具体内容。此外在诸多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也有具体体现。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5]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将传统文化作为积极的传承、弘扬的对象。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协同并进,弘扬传统文化与创新结合,积极打造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武术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的重要领域,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研究与传承基地,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在武术教育供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持。

3.2 以需求为出发点,完善高校武术教育

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物质文化的需要。精神文明的进步一度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牺牲精神需要让道于经济物质发展的局面将迎来改变。“徐晓东事件”以一人之力而搅动整个武林,引发众多人的思考“中国武术能不能打”,“他的挑战行为是属于这个新时代的真实而了不起的实践行动——它将金庸小说、港台电影中飞檐走壁的侠客们统统打回原形,迫使所有人回到原点,回到理性看待武术、科学看待武术的原点。”[6]此外,以情感、科幻为题材,以武术、功夫为手段进行串联的影视剧大行其道,以暴力、血腥为特点的影视大有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随着国人文明程度的提高,武术教育应该正本清源,回归武术本质,认识武术的起源与发展;立足当下,用现代文化标准阐释武术的现代价值;立体呈现,多方位、多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术。广大学生只有具备客观、真实的武术认识,才得以有理性的思考和创造。

3.3 立足传统武术根本,创新高校武术教育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今天,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国家的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在传统文化方面,由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变革,致使众多的传统文化疏于保护和传承,以致败落和流失。特别是城市化的进程将传统文化原有的生存空间打破,失去了成长的土壤。[7]武术也成了 我国最大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8]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的武术拳种多达数十种,然而,仅仅只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若不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发展,其消失的步伐将继续。武术教育要立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认清我国农村与城市结构改变的实际,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将生长于乡土中的传统武术重新焕发生机。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要有进步,就必须创造武术进步的条件。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流。保护、传承和发扬武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重要责任之一。“武术文化要在新的社会发展格局中继续前行,就必须强化武术文化的创新活力、内容魅力、竞争实力,在内容开发、活力激发、集聚创新等方面全面实施中国武术创新战略。”[9]在继承和弘扬武术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社会时代元素,科技创新,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进行创新性传承、创新性弘扬。高校一方面要对武术进行挖掘和研究,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大众接受,易于接受,在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和方法上还要结合现代文化的因素,跨领域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创新生产。高校是给未来各领域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阵地,通过武术教育的创新性引导,抛砖引玉,举一反三,耳濡目染,为各专业人才提供创新的灵感。

4 新时代高校武术教育改革措施

4.1 课程结构:技术与文化课程同步推进

课程结构的设置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武术技术与文化理论课程之间的比例要趋向于平衡,要逐步改变武术技术课程独占鳌头的局面。在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体育类专业中要增加武术文化课程,提高武术文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此外,武术教育已经达到博士层次,专业技术层次也达到了教授级别,更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学者积极的在进行高层次的武术文化理论研究,有了众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武术历史、武术美学、武术传播学、武术社会学等方面。因此,在面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方面,要加大高校通识教育武术课程的比例,积极的将武术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中,开设如武术艺术赏析、武术与传统体育,武术与中国文化,以及武术影视赏析等课程,从不同角度阐释武术。

4.2 师资:以高校教师主,兼顾民间传统武术师资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武术教师是经过现代教育制度筛选,完成以体育项目制的武术教育而走进高校从事教育工作,饱受西方教育制度和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然而,武术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高校武术教育若真要将传统武术高质量的传承下去,就必须从供给主体——教师出发,各高校要积极邀请民间武术传承人到高校进行教习,发挥武术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武术“传承人是乡土武术文化记忆的创造者和携带者,因此,以人为载体的乡土武术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承离不开传承人。”[10]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布在全国各地,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积极作用,服务于社会发展。以广东为例,洪拳、李家拳、咏春拳盛行,广东各高校可以聘请这民间武术传承人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此举不仅能够壮大高校武术师资队伍,而且可以强化高校与社会的交流。高校师资与民间传承人联合促进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符合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规律。

4.3 内容:以武术技术为基础,兼顾武术创意和创新

现代武术动作相对简单,功架要求较低,易于学习和推广,但动作飘逸、舒展、优美,具有很强的演艺性,观后让人赏心悦目。现代武术是高校武术教育的主流,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相当数量。然而,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格斗,其文化本源是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将现代武术与传统武术结合起来,增加攻防对练的内容,在套路与攻防供给上相互补充。在教学中以现代武术为入门基础,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后加入传统武术的内容,强化武术的传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此外,对于广大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武术课程还应该增加武术创新的内容,如武术与创意、武术与艺术、武术与产业、武术与影视、武术与电子游戏等方面内容,这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大家的创新灵感。

4.4 方式:丰富供给方式,发挥武术发源地的教育作用

要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普通学生、体育专业以及武术专项班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武术教育供给模式,切实提高武术教育质量,实现精准的武术教育供给。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既要体现武术的技术性、理论性,也要体现武术的真实性和发展性。网络平台教学是新趋势,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多元化、情景化展示武术创新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在学银在线、超星等平台有武术课程,但课程的质量不够理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抓住武术教育的机会。发挥传统武术发源地历史人物、故事的教育作用,要积极利用实习、就业创业、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机会,让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武术与科技等相向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武术教育服务,切实提高武术教育供给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