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武德育人研究

2021-11-22 11:22江涛章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武德武术育人

江涛章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财经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20

1 武德起源与发展

武德育人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早期社会在没有明确的法律和社会规范条文,人们依靠道德约束和人们自律遵守社会约成下的规定,武德在古代军事、社会治安、民俗习惯等突显出来的社会规范性的行为教化和准则。我国关于武德育人研究历史久远,儒家学派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西周时期的老六艺教育转变组合新六艺;墨家学派“以体力糊口而有技艺才能,以打仗为业而有主义”的武术家群体;民间练武术者构建了“以身感知道,以体承载道,以身体表征闻道程度”的实践系统,形成了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传统。我国关于武德育人的研究非常丰富,主要针对武德思想内涵及起源、武德精神实质及培养方法、武德传承及发展策略、以及武德教育存在困难和对策进行实证研究。武德在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对练武人一种道德约束。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传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应该把仁、义、礼、信、勇作为学校武德传承的主要内容。[1]

现代武术仍有“古今中西”相互作用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出现的“骑士精神”,具有的英勇、忠诚、慷慨、谦逊等等道德品质,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坎特伯雷故事集》指出教会对骑士谦恭品质的培养。日本武术(Bushudo)教育主要以武士道精神和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不同时代内容有所变化。国外学者对世界各地搏击格斗研究,都是承载和发扬当地传统,从搏击技艺、格斗仪式、内涵等,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起来,注重技艺传承和育人,以技艺发展和传承教育意义为重点,最大程度地发挥理论为实践带来的综合效益。新时代高校武德育人是针对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多渠道、全方面、全过程提升育人质量,培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新时代下,对高校武德育人研究不断深入,对武德与德育教育规律性、指导性的理论结合形成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 高校武德育人意义和价值

(1)高校武德育人意义。新时代武德育人的内涵和实质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为新时代培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人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高校开展多形式德育和传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多元素融合传统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新时代高校德育中发挥武德育人的功能,促进优秀传统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融合,对高校学生开展具有武德内涵和精神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园建设,为高校德育教学、创新创业教学、职业技能教学课程规划的长效机制提供实践支撑,为现代化工业振兴、脱贫攻坚、培养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依据。(2)高校武德育人时代价值。高校武德育人培养能担负起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使命的人才。武术承载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标注着华夏象征,学习和传承武术,注重武德熏陶,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坚定自信,培养大学生报效祖国、爱国为民精神,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有着重要价值。“以武养性、以武修身”的育人理念丰富高校德育内涵发展。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来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抓手的德育教育,武德具有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的包容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以及和谐共生的合作精神等丰富内涵,创建高校德育品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巩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另外,发挥 “国粹武术”教育作用,促进高校武术普及和发展。武术享有“国粹”的称誉,武术底蕴深厚、武德内涵丰富,新时代高校德育教育与深厚的武德相结合,既发挥 “武术国粹”的武德育人作用,又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涵,促使两者相益得彰。

3 武德育人分析

(1)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德育教育要求分析。党的十八以来,社会人才需要与高校德育教育内涵的不充分问题越来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学生能否顺利成长的大学德育工作更是经历着这些变化的考验。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主阵地,正确应对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这种变化,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以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2)个体文化内涵发展需求分析。学生个体在社会化学习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主要两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养成主要是依赖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熏陶,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学生个体在武术浓厚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熏陶中,对武德文化既向往而又神秘,在全面了解武德育人,武德育人既是社会要求也是个体发展要求。新时代网络空间道德建设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道德与法律共同约束、引导和培育学生思想和行为。[3]学生个体发展中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道德品质、科学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尤其是大学生,在学校是小社会,走出校门是大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层次文化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这部分人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未来道德水平的走向,所以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建设。[4]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以德为先,要持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热心助人的武德精神,作为高知识大学生社会服务必须持有的品德要求和自我高度自律要求。(3)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高校校园社会化氛围日益增浓,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社会化工作岗位上的人员,武德文化能起到重要引导作用。传统武德文化既是一种传统武术精神领域的文化传统,又是一种传统武术实践领 域的道德文化,具有典型的民俗性、传承性、包容性和跨界性等特征。[5]青年大学生传承武德在成才过程中有精神魅力,在成功过程中才有坚强的精神支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武德文化为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独立自强、积极学习奋斗的人格有重要意义,侧重中华文化培植,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树立学生主流意识,武德文化蕴涵着内外兼修、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的实践精神,唤醒大学生远大理想信念,引导正确的“三观”,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利用新科技手段和教育技巧,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提高学生对社会劳动的认识,转发大学生以在学校、社会、家庭合力作的基础上,大学生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的过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6]

4 高校武德育人存在难点

(1)摒弃对武术的偏见。武德教育对于武术技击而言,人们对于武术精神层面的认知解读较为匮乏,大众对于武术的认知仅在于其表层技击的解读,而对于武术更加深层次的阐释较为匮乏的呈现形式亟需得以改善,这不仅是武德育人阻力,也是中华武术传承与发展障碍,摒弃对武术的偏见显得尤为迫切。(2)崇文尊儒背景下,对武德育人的认可度。崇文尊儒尤为浓厚,且传承历史久远,人们对武术乃至体育运动类项目不重视,即使有很多学者对文武兼备、文精武杰观点进行全面论述,高度评价和可定文武兼修的重要性,但在崇文尊儒背景下,仍质疑武德育人的效果,甚至不认可武德可以育人。(3)培育具有武德的师资队伍。高校领导对武术发展的重视程度决定能否培育具有武德的师资队伍。主管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十分重视,培育具有武德的师资队伍建设丞需全面部署。

5 武德育人践行对策

(1)高校武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武德教育在高校专业教育各层次中全覆盖、全过程,贯穿于专业教育各个领域,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职业能力素养和人格健全的人才,提炼武德主要内容和精髓部分,结合高校实际和相关案例,一方面,将中华传统武德精神实质分层次、分章节融入思政教材中。另一方面,编写专门编写有关武德精神特质的思政教育读本,既可以独立成书,也可以汇编成册。(2)高校武德育人教育与本土传统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高校武德育人要发扬和传承武术,高校德育教育既要注重武德育人又要讲好“中国故事”。(3)创建高校武德育人的德育教育品牌。依托区域武术浓厚底蕴,开展武术教育,开展校内武术比赛、巡回展演、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武术活动,创建高校“以武健身、以武养性”德育教育品牌,全面挖掘和融合本土,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4)增加校园武德元素。构建崇尚武德的校园氛围,提升和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增加崇尚武术雕像、标语、口号和建筑物等外在元素,制定学生第二课堂相关武术运动积分制度。校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提升和完善校园硬件设施,增设武德的标志,通过校园雕像、标语、口号和建筑物等外在元素营造良好的武德育人校园环境。

猜你喜欢
武德武术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