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挑战与应对: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021-11-22 11:22周亚婷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周亚婷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体育文明的记忆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体育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体育非遗来源于乡村,扎根于乡村,是乡村文化的产物。如何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体育非遗,是时代的命题,也是中国体育工作者的使命。

1 乡村振兴与体育非遗文化之间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体育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提供新的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时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体育非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精神和思维方式,以及身体文化观和想象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传统社会,是在漫长的农耕物质生产及其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为了解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但同时为体育非遗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2018年9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2]的要求;在2020年6月1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中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传统建造智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性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挖掘优秀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3]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保障。体育非遗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最具特色、识别度最高的部分,是乡村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活动类(或称游艺类)生活文化及其社会文化传统,与当地民众的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纪念活动、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岁时活动等都存在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一种带有政治的、经济的、艺术的、宗教的、民族的、心理的乃至自然的多重因素的综合文化事象。[4]从体育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乡村振兴政策红利来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讨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体育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

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总要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首先,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文化,有着丰富的可开发资源。例如,被列为江苏省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溱潼会船在2021年3月21日,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新闻发布会暨姜堰全域旅游推介会上重磅发布了“姜堰区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条”,对优质旅游项目,最高可给予500万元奖励。“溱潼会船”节坚持以船为媒、以船会友、以船招商,把会船节办成招商引资,促进经贸交流和对外协作的良好载体;另一方面,挖掘船文化,做足水文章,做大做强姜堰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了姜堰经济跨越式发展。[5]其次,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6]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乡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在乡村,充分发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教育等价值,来维护乡村文明、和谐的发展,由此来达到乡村治理。例如,江苏省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溪巨龙是当地的一项重要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人员通过配合,灵活运用步伐、手、身体展现龙愉悦、欢快、嬉戏的神态以及各种动作,最具特色的是用龙摆出“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表达了直溪巨龙村人们的美好愿望。[7]同时,在存放龙和器材的房间里也放有简单的祭祀物品,表达了对龙的尊重和敬仰。这些祭祀仪式和文化程式,从内心唤起族群成员的宗族意识与乡土情怀,增强了乡村人民的凝聚力,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2 江苏省体育非遗活态传承面临的困境

2.1 代际传承问题凸显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一种“活态”文化,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传承,所以人是体育非遗传承的灵魂。由于现代西方体育的冲击以及供人们选择的体育项目众多,大部分青年人对体育非遗项目不仅不熟知,也不愿意参与。根据江宁县志的统计资料显示,在 80 年代中期殷巷参与石锁运动的人群达到1.8万人,到90年代中期降到 1.1万人,而到了 2005 年人数降到 0.4万人,2009年殷巷石锁参与人群更是降低到了0.15万人。[8]而殷巷石锁虽然从2009年开始举办各种石锁比赛,规模越办越大,近年来已上升到全国级别,人数达到千余人,但比赛始终停留在民间体育自娱自乐的层面,原因是殷巷石锁暂时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竞赛规则和相应的竞赛裁判法,导致了殷巷石锁的进一步推广受阻。

引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短缺或后继无人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有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但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所存在的特殊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表现为公益性主体。也就是说其技艺的活态传承更多地表现为公共服务性,这就导致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生产性自救功能缺乏或不足。所以传承人更多的贡献是在对项目的公益推广,而对于个人的经济收益却较为薄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非遗传承人更需要社会或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特殊照顾和扶持。

2.2 场地、器具得不到有效保障

体育非遗有别于其他非遗项目,练习、展演等均需要一定的场地设施和器具。2004年,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文化厅下发了《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苏财教〔2004〕178号)。2012年8月及2018年10月,江苏省财政厅、文化厅又先后进行了修订,印发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0.8万。虽然江苏省近些年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资助逐年增加,但由于资金问题产生的场地、器具无法保障仍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省级项目邳州舞狮就面临着缺少场地和经费。目前邳州舞狮没有专门的场地,器材均是放在传承人家里,练习场地是传承人家门口空地。

2.3 体育非遗生活化转向尚未形成

体育生活化是促进体育更广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术命题。体育生活化不仅加大了体育发展的群众基础,而且还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育非遗生活化所强调的是让体育非遗文化不断融入乡村百姓的普通生活,在勾起乡村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也使体育非遗文化能更好地扎根于乡村、扎根于民间,从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目前,江苏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断加大,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途径不断增强,但始终没有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强身健体和娱乐交往的手段。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推动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活动”[9]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健身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入挖掘体育非遗的健身功能的同时,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体育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应对之举

3.1 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实现整体性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体育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从江苏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将社会影响较大的省级以上体育非遗项目,设立专门的生态保护角。这是因为任何一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生发展,都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经济、人文等综合环境有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乡村文化地理特色。在保护角,可以通过自愿者形式负责活态传承的组织运营,推广培训,社会展演等等。保护角可归口于民间体育协会进行管理。

例如苏州的江南船拳,目前就是以吴中越溪为保护角。越溪东依京杭大运河,南临东太湖,其独特的水乡地理环境,使这里的船拳活动不仅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而且在民众中极为普及并广受欢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在苏州城外的越溪石湖,船拳活动都特别兴盛。近代苏州诗人卫顾德(1866-1951)曾有《恕庵石湖棹歌》一首云:“村儿学得好拳枪,结伴开船护进香,趁此堪将身手献,三桥环绕有名扬。”[10]只见其方圆百里的乡人均会摇着各自经过装饰的大小船只,集中在石湖的杏春桥下。一时间,湖面河心,轻舟快橹,往来如飞;标旗飘展,鼓乐齐鸣,爆竹喧天;两岸人流熙攘,观者如堵。店铺看客纷纷向河中的拳师抛赠早已备好的各式糕点,以为犒赏。演练结束,哪条船上得的点心最多,则标志着该船的船拳表演最为出色。如今越溪境内,仅江南船拳传承单位就包括了越溪实验幼儿园、越溪实验小学、越溪实验中学、苏州市沧浪中学、苏州市职业大学等大中小学校,使每年参与江南船拳学习和传承活动的在校学生和社会爱好人士,达数千人之多。他们不仅在2020年6月,使江南船拳推广活动的视频专题《传承船拳文化,攻守修炼人生》,荣登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而且在2021年9月,又由人民网专门以“江苏苏州:江南船拳展演”为题,发布了24日越溪实验小学学生在表演江南船拳的新闻图片。由上可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应在有条件地区有意识地设立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生态保护角,让体育非遗项目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中得到更好的整体性保护。生态保护角的设立原则上需要考虑以下三个要素:其一,应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其二,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受普遍欢迎;其三,所设立的项目生态保护角,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对项目推广起到更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当然,在政策支持方面也应考虑:第一,原则上一个大市只设立一到两个,每年可以得到体育主管部门一定的经费资助;第二,坚持基层社区或民间组织自主申请,同时得到体育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第三,生态保护角不是永久称号,而是每三到五年则重新申请和申批,引发更多基层社区或民间组织相互竞争,促进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形成乡村品牌特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逐渐形成良性发展的文化产业,助力乡村的经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对相应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更好的生产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种生产性保护,一方面是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以不断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和身心锻炼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成乡村特有的文化品牌,并通过品牌效应直接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已有的经验是泰州溱潼,他们每年四月都有“溱潼会船”的体育非遗项目展示,吸引着数十万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观摩。在碧波荡漾的溱潼喜鹊湖,汇聚成百上千的船只,1万多男女选手身着各式民族服装在水上表演、比赛,传承水乡神韵,展示民俗风采。1991年开始,连年举办的“溱潼会船节”已从单一的水乡群众会船活动,演变成一个融传统体育、民俗文化、旅游经贸等多种内涵一体的体育非遗文化盛典,成为溱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亮丽名片。他们借着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发展理念,使乡镇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溱潼的老百姓早在1998年就已达到小康生活水平。2010年全镇的GDP已经达到10.6亿元。2015年仅旅游直接收入就是2.22亿。溱潼会船在不断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和GDP不断增长与提高的同时,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并提供了可供行动的示范。

由此也说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应该被看作只是项目传承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因为可以通过对体育非遗项目的适当打造,从而逐渐形成体育非遗的文化品牌,成为乡村经济振兴发展的某种特色。同时,弘扬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关系到民族群体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需要国家及民众的互动协作,让更多的体育非遗项目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体育非遗融入生活,惠及寻常百姓。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时,它就能更好地让扎根于乡村,扎根于民间。也只有这样,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良性发展循环,且最终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

3.3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美丽乡愁记忆

体育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体育精神最深沉的追求,有着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独特的印记与标识。深入挖掘体育非遗丰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树立起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相配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以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弘扬体育非遗文化,是进行体育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有系统观念。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内涵不能只关照“某一项目、某一遗产”,要把体育非遗作为一个完整的非遗文化体系来进行发掘。古代蹴鞠也好,中华武术也好,龙舟竞渡也好,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育非遗文化体系,承载着弘扬传统体育文明道德、振奋中华民族体育精神的重要功能,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华体育精神的有效载体。二是要有现代理念。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内涵,注意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是传承和弘扬体育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体育非遗项目,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一定民俗的仪式感,展示出华夏儿女的优秀品质,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挖掘体育非遗的文化内涵就是要把体育非遗背后的文化基因、体育道德、价值观等挖掘出来。对中华民族来说,体育非遗同样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华夏子孙集体的文化记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1]这种国家性的导向为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架起了桥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重要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舞龙活动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1946年的春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一场舞龙盛会以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也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骆山村组织的第一场舞龙。但自这之后的37年间,骆山大龙销声匿迹,直到1983年,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此项舞龙活动才再次兴起,随后又一度中断。进入21世纪,随着骆山大龙被评为江苏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再一次走向公众视野,再也未中断过。202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一台“新闻联播”专门报道了骆山村舞龙盛况。近年来,舞龙也成为了维系年轻人和家乡的纽带,每到舞龙的日子,骆山村的年轻人不管身处何地,都会回乡参与。

4 结语

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指在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研究中我们提出的主要政策理论包括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特殊关照、在大市设立体育非遗生态保护角、进行体育非遗的产业品牌打造与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等,从而让江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实现活化建设、活化利用和活化传播,使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江苏的乡村振兴战略能高度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