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阈下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进路

2021-11-22 11:22李彦龙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学强国主体

李彦龙 关 辉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1 前言

习总书记在会见奥委会主席巴赫[1]、索契冬奥会期间接受采访[2]及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3]“体育强国”已是我国各项体育事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习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的思想内涵是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群众体育是基础,发展群众体育的本质就是增进人民健康,而人民健康是国之根本。我国群众体育自1995年以来,全民健身场地不断增多、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体育人口少、体育素养低、群众体育发展可持续性差等问题。[4]课题从人学视角分析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提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应然进路,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马克思认为“人的问题”是人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人学聚焦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在的本质力量是他的需要,其本质力量的表现、实现和确证是他的生产劳动。所以,研究以“人的需要、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为逻辑主线,探索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

2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实然困境

人为主体性认识不足。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人是群众体育参与主体,而人对自身是主体的认识决定群众体育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人的主体认识不足,制约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为:(1)不同历史阶段,体育时而成为民族解放的工具,时而承担民族振兴、彰显国力的重任,时而为人民健康服务,导致体育主体的流动,国家与民族利益成为主体。(2)部分人群将体育作为人际沟通交流的工具,为迎合利益决策者的喜好,参与体育运动,而没有将自身作为主体。(3)人的“物象化”。人为物化,现实社会的人成为劳动、赚钱的工具,缺乏体育运动时间与精力,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受限。

3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应然进路

3.1 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确证

3.1.1 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人民健康。2014年8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欢迎仪式上,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2]《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目标指向广大青少年健康促进。[3]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1.2 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快乐为目的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观是以人民快乐为目的体育活动。人民快乐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在体育实践行为中的具身内在心理世界的觉知。[3]这种觉知是人民参与体育活动体验的一类内知觉。体育实践中,人们通过篮球、足球、橄榄球等项目的亲身体验,注入生命的活力,感受健康的快乐。[4]体育的本质是使人有力量的存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体育只是贵族的运动和贵族奢靡生活的“调味剂”,体育是工人的“奢侈品”。工人为了生存需要完成大量的劳动,过度劳动的工人无法感到愉悦,而是感到不幸。

快乐是满足愿望时所感到的愉快、满意、幸福的情绪体验。[5]在欧洲,最早提出快乐论的是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6]求乐避苦是本我活动的目的。对快乐的追求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快乐是人一生的追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7]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以人民快乐为目的,充分突出人的主体性。

3.1.3 以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为根本遵循

体育代表了青春、健康和活力,其宗旨是追求幸福。人类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不同哲人对幸福的认识不同。自从文艺复兴和笛卡尔时代,西方哲人对人进行了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认识,笛卡尔认为:“精神完满是人的超越性和人的最高本质的幸福”。马克思人学则追求“完整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马克思人学的理论基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精髓,[12]也是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了达到理想的幸福境界,人们需要通过具身的努力与奋斗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在奋斗中实现心愿,达到满足。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以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充分确证了人的主体性。

3.2 创造性劳动:人为主体的实践挽回

为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我国出台系列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等,这些文件的提出及实施,为挽回体育实践的自觉性营造有利政策环境及氛围,推动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为挽回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3.3 社会关系:人为主体的价值引领

3.3.1 强国建设的目标引领人民健康成长

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引领人民朝着强国建设目标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不断成长。当代社会发展已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但人全面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自觉需要的境界较差。强国建设目标唤醒人民的全面发展需要,强化人民的全面发展意识,指引着人民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的觉醒。在强国建设目标的引领下,党中央通过提高国民体育素养、营造良好体育健身场所、培养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等路径,在增加体育人口数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体育活动的参与质量,进而提高人民的体育认识,从对体育的“蒙昧状态”中超越自我,引领人民不断成长。

3.3.2 强国建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

由于现代科技革命大大地减少了人们的劳动时间,人类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满足具身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上。因此,人们的自由时间增加,这使得人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完善。在自由时间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这为“体育强国”的自觉练达提供了时间保障。正如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财富的内涵和外延在拓展,真正的财富是创造财富的人。人的存在与发展基于健康的自然人,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人们通过各种不同项目的具身体验,摆脱生活和劳动的压力,进而感受快乐。体育拯救虚弱的身体、愉悦心灵、磨炼意志品质、提升自我认识、丰富情感,是生理和心理满足的直接体验,是生命觉知的表达。在强国建设目标实践过程中,人通过参与,形成更加丰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同体育群体之间及体育群体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实现了主体性超越,丰富人民的体验、改善健康水平。[10]

3.3.3 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国家“软实力”、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体育在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体位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强国”建设中通过竞技体育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体位,群众体育则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体育承载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可见,“体育强国”建设不仅可以引领人民成长,促进人的全民发展,还可以凝聚中国力量。1952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赫尔辛斯奥运会,获得乒乓球锦标赛男单冠军。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射击冠军。我国通过体育脱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提升了民族形象。2008年,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大国”称号。然而,国际上普遍把我国看作“体育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这也是我们逐渐认识到,“举国体制”增加的金牌数量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国家形象,获得世界的认可。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体育产业繁荣程度、金牌质量更能彰显一个国家的实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地位,满足国家复兴、民族崛起的情感诉求,实现主体与客体间关系的超越。

4 结语

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体育发展观,其价值在于追求人民健康促进,在实现全体人民健康促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人的主体性认识不足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人民的主体性确证,人为主体的实践挽回,人为主体的价值引领应然进路。

猜你喜欢
人学强国主体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