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11-22 11:22李胜恒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育类应用型校企

李胜恒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1 引言

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国家制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年)等一系列文件,这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使协同育人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体育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政府体育部门、企业、中小学等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2]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与中小学、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的合作,整合教育和产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2.1 国家层面: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0年7月制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要求“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大力倡导“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应承担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和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

2.2 学校层面: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客观要求。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仅仅依靠学校专业教学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充分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并促使合作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建立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从而构建校校、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强保证,真正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落实到实处。此外,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协同育人模式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3]

2.3 专业层面:协同育人模式是提升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体育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只有通过专业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与中小学校、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体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体育类专业的招生就业、凝练办学特色、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类专业而言,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实践开展状况

3.1 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类型

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是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凝练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合作单位数量方面,可以与某一单位进行“点点”协同,或者与多个单位进行“点面”协同;[4]在人才培养形式上,可采用“订单式”“实验班”等形式;在建设内容上,可采用“软件”与“硬件”结合的形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有校校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及校企(行业)协同等多种模式。

3.2 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证研究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百色学院目前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体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与政府体育部门、中小学校、体育相关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在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模式。(1)校校协同育人。校校协同以各类学校为主体,不要求合作学校在办学层次、实力等方面的对等,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各参与主体通过合作实现协同育人。[4]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偏重与中学的合作,同时也与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合作。为满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百色学院与百色中学、百色市第一中学、百色市第五中学、百色市右江区阳圩中学、百色市右江区百东中学和百东小学、广西百色农业学校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根据各中小学的需求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见习、实习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2)校地(区域)协同育人。校地(区域)协同是高校结合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4]在合作形式上,与地方政府及教育、体育部门进行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研究,满足地方需求,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选派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与百色市体育局、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进行深入合作,一方面,选派学生到体育局、教育局开展专业见习和实习;另一方面,与体育局、教育局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此外,根据上级安排,选派2名专业教师到百色市体育局挂职锻炼,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了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以上措施,校地协同育人得到进一步深化,有效提升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校企(行业)协同育人。校企(行业)协同能够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和企业在市场开拓、资本运作方面的优势,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4]近年来,百色学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与百色市自律健身综合训练中心、百色市右江区极速健身中心、南宁中倍力美健身俱乐部、百色凯旋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体育企业紧密协作,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此外,引进校外企业市场化开发利用体育场馆,共建“技能培训中心”“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心”等协同育人平台,有效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训练、专业见习实习、教师培训、专业技能认证等多方面需求。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办学特色得以凸显。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协同育人机制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过程中组织与管理机制、合作与沟通机制、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利益分享机制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协同育人管理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协调;沟通交流尚未制度化,信息反馈不及时;对协同育人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激励机制的目标不明确,方式单一;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不匹配,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协同育人机制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协同育人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协同育人也不能可持续开展,严重制约了体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4.2 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间的资源依赖结构不对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础。在构建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中小学、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等合作对象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只有处于平衡状态时,协同育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寻求协同育人的合作对象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进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合作对象则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高素质的体育类专业人才,并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就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其所具备的资源不足以令合作对象对其产生依赖感。[5]因此,资源依赖结构的不对称是协同育人模式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

4.3 协同育人平台重建设而轻管理

协同育人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学院加大了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力度,与本区域中小学、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合作,陆续新建了不同类型的育人平台。但各高校重视协同育人平台初始阶段的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明晰、硬件设施更新不及时、平台管理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此外,协同育人平台的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其功能、作用及管理模式需进一步优化。

4.4 协同育人缺乏广度和深度,合作形式单一

协同育人需要高校、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等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充分融合,在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基础上深度合作,才能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目前,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仅仅停留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派遣实习生、邀请中小学体育教师或体育相关企业人员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并参与专业教学等方面,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合作形式单一,共同建立的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等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5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和路径

5.1 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

为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组织与管理机制。由参与协同育人的各方主体共同组成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同育人日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同时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与分工,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过程管理,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二是强化合作与沟通机制,从体育类专业的特点和各方利益需求出发进行合作,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合作共识,增进各参与主体间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充分释放人才、项目、设备、信息等资源的潜能,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合作;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化解利益矛盾,保证合作的持续长久;三是建立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各参与主体要保证平台建设经费和必需的场地设备,认真制定协同育人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提高育人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巩固协同育人成果。

5.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体育类专业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中小学、城市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专题论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组织实施协同育人工作;二要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不同模块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从而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厚基础、重创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6]三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合理安排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控,保证实践教学的成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是体育类专业校校、校地、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决定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能力,一方面,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政府体育部门参加培训、挂职锻炼和专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行业、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成立体育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小学、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等合作对象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依赖性,保证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5.4 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平台建设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了解各方的利益诉求,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准确把握合作方向,通过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中小学校、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协同育人平台,如: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实验室、创业工作室等,进而为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此外,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调动各主体参与育人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注重顶层设计,搭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建设、管理、评价、反馈的有机衔接,不断拓展协同育人平台的数量,保证育人平台的稳定性,提升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5 完善协同育人评价和考核体系

评价与考核体系是做好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协同育人的成效如何,需要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共同进行评价,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体育部门、体育相关企业、中小学校、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与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明确协同育人各参与主体权责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评价办法,围绕协同育人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育人过程和效果等方面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对参与协同育人的相关人员在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推动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体育类应用型校企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