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 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24 13:55储德杰江苏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教书育人 2021年28期
关键词:劳动道德育人

储德杰(江苏南通市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叶圣陶、吕叔湘两位教育家都曾有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教育理念的表达,耕读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其核心精神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这是基础教育最应秉持的原则、最应遵循的规律。沈茂德校长在其《做一个快乐的“农夫”》一文中就曾坦言“校园就是一片教育的沃土,我就是一个快乐的‘农夫’”。

“垦文化”是对耕读文化的生动传承,是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精神的真实写照。面对中小学新的育人环境,将“垦文化”理念融入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学生的开拓精神,稳步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江苏南通市苏通园区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新市民子女,本地学生主要来自原农垦职工子女,鉴于此,学校从“都市里的村庄”“耕耘”(“开垦”)“希望的田野”“农耕文化”等语词或意象上着眼,进行校园文化定位。提炼出“勤恳”校训、“教育即耕耘,育人即陶冶”的办学理念、“将学校建成师生迷恋的精神家园”的师训和“上善若水,脚踏实地,思变求通”的学校精神、“让‘天天向上’成为生命的惯性”的学训,紧承“勤恳”“耕耘”“成长”的意脉。在校园文化设计中植入江海精神、“勤恳”文化、“春耕”课程、“生长”希望的各类元素,紧紧围绕“恳(垦)”做文章,建成“勤恳”石、“开”字门、二十四节气长廊、古墨园等文化景点,形成“垦文化”理念下学校系列育人文化。

一、“垦文化”理念内涵解读

“垦文化”理念是新时代环境下对耕读文化的一脉传承,也是劳动精神、开垦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生动呈现。“垦文化”既传承了传统耕读文化的精髓,也通过融入开放创新等时代精神,为当前认识、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支点。

(一)耕读文化:“垦文化”理念的基础底蕴

耕读文化是“垦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推动“垦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来源。耕读文化源自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通过树立耕读结合的文化观,始终接近农耕生产、走进农民大众,形成了克勤克俭、务实勤学的文化理念。“垦文化”从生活、做人、信仰等多个方面对耕读文化进行传承,通过践行“自食其力”的劳动精神,传递“勤耕立家”的生活观念以及儒家文化礼仪,实现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二)道德美德:“垦文化”理念的精神底蕴

道德美德是“垦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驱动“垦文化”发挥价值作用的关键因素。“垦文化”是艰苦环境下仍然秉承开拓、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是自强不息、克勤克俭等精神美德的全面体现。“垦文化”理念中传递的道德、美德始终激励大众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迎难而上”,通过鼓励大众将个人自强与民族自强牢牢结合,厚植不畏难、肯拼争的文化信仰。

(三)劳动至上:“垦文化”理念的实践特质

劳动创造是“垦文化”的实践特质,也是传递“垦文化”的重要途径。“垦文化”是特殊环境下通过劳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在开垦过程中涌现的优秀劳模营造的劳动氛围,为当前克服现实困难,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发展指向。因此,积极践行“劳动至上”的发展初心,为当前传承“垦文化”汇聚了优势动力。

二、“垦文化”理念下中小学德育实践价值

“垦文化”理念作为耕读文化的精髓,通过发挥“垦”的精神优势,营造生动体验、实践参与的德育形态,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成长观和生活观,推动德育实践回归育人的本真状态。

(一)孕育德育精神,厚植精神土壤

“垦文化”生动展示了不畏艰难的生活理念,突出表达了奋争精神的现实意义,反映了“耕读传家”的文化情怀,其中所承载的道德使命、蕴含的向上拼争精神使中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开拓、奋斗的现实意义。因此,引导学生将“垦文化”的优势精神内化为个人道德,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当前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恰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明确的精神指引。

(二)涵养德育习惯,推动道德自信

“垦文化”理念中蕴含了丰富、鲜活的德育资源,是当前创新中小学德育实践机制的重要素材。“垦文化”中蕴含了诸多道德规范、行为处事规则,也是长期生活中大众恪守道德自我约束所形成的文化惯习。因此,将“垦文化”合理拆解、融入中小学德育实践,能够有效涵养学生的德育习惯,建立必要的“道德自信”。

(三)培育德育品行,打开实践出口

“垦文化”传递了“劳动至上”的道德观,强调在自觉实践的氛围中,通过实践奋斗来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因此,融合不同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垦文化”的优势内容,使“垦文化”有机融入德育实践,实现育人、育德的全面发展。由于传统德育实践缺乏良好途径,影响了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有效认同。因此,致力于“开垦脱土”的“垦文化”,为当前优化中小学德育实践提供了“实践出口”。

三、耕读传家,德育有方:“垦文化”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

优化德育实践是践行“立德育人”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全面改善育人成效的重要环节。综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农村环境,结合九年一贯制教学特色,要以突出德育效能为核心,以丰富德育实践载体为路径,通过建设感染力强、体验优势明显的德育课堂,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地将“垦文化”理念生动地融入德育实践,实现“五育”有机融合。

(一)深耕“垦文化”课程,夯实德育有方的文化根基

“垦文化”是对传统耕读文化的一贯传承,是创新德育实践的“良方”,推动“垦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实践深度融合,使德育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课堂,生动、全面展示“垦文化”的内涵本质与多元特色,使学生深度体验“垦文化”的精髓,形成应有的文化认知与道德信仰。另一方面,要将“躬耕细作”与“德育实践”深度融合,为实现“德育有方”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展示“垦文化”的劳动特色、实践特质,使学生形成协作、吃苦的优异品质。

(二)拓耕“垦文化”课程,营造成长有方的文化氛围

“垦文化”是传统耕读文化的灵魂,是引领学生明确成长方向的核心要素。在推动中小学德育“内外一体”进程中,要拓宽课程空间,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其一,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道德认知与选择,丰富“垦文化”课程内容,鼓励学生探寻个人兴趣,为学生营造自我绽放、独立成长的良好环境。其二,要合理利用“垦文化”的道德优势,推动“五育并举”。“垦文化”以道德精神为基础、以劳动实践为途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正确的审美。因此,要以共生共长、同向同行的理念拓耕“垦文化”课程,推动德育课堂内涵化、专业化发展。

(三)躬耕“垦文化”课程,践行劳动至上的文化信仰

德育是全面育人的核心,也是以相关文化素材、道德理念为基础,以改善学生道德认知、培养学生正确行为规范为目标的育人方式。在利用“垦文化”优化德育实践时,要通过躬耕“垦文化”课程,引导学生领悟“垦文化”的实践精髓,鼓励学生尊崇劳动,形成“劳动至上”的道德理念。一是对现有的德育课堂进行“实践化”改造,通过推动德育与劳动育人一体融合,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习得相应的德育理念。二是要合理利用农村或城镇边远学校的特殊环境,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垦文化”,精准把握“垦文化”的本质根源。三是要将德育耕读课程延伸至校园“垦生活”,通过开展“校园植物栽培”,为学生提供“种植区域”,使学生在躬耕开垦中,体会“垦文化”的“开拓进取”精髓。

在“五育”理念指引下,要重视发挥“垦文化”的多元优势,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建构,并融入德育实践的全环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认知、个人习惯和对教师的德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全面引导,适应中小学德育实践新逻辑、新方向,做一名快乐的农夫,让“天天向上成为生命的惯性”,把美的种子播撒进每一名学生的心田。

猜你喜欢
劳动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