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入园  让园本教研成为“草根”教研

2021-11-27 23:01卜丽娜
幸福家庭 2021年13期
关键词:园本草根教研

卜丽娜

园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性研究。笔者认为“草根”教研是指教研活动要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形式丰富,让不同梯队的教师都能接受锻炼,为教师寻找到专业成长的外在推动力,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教研。本文从教研议题、教研参与者和教研形式这三个方面出发,阐述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谈一谈开展适合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的方法,以期让园本教研成为真正接地气的“草根”教研。

一、接地气的教研议题

(一)搜集有价值的教育事件

笔者所在幼儿园向教师发布征集帖,邀请教师梳理身边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亲历、亲察、亲闻、亲读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对教育事件的独特点评,这些都可以形成有价值的教育事件资料,交到幼儿园的教研室进行汇总。幼儿园教研部门会以问题库的形式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管理者利用这种广撒网的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困惑,而且能识别教师的培训需求,同时这也是一个分类筛选教研议题的过程,例如,哪些是个别的困惑,哪些是共性的问题,教师在哪些发展阶段容易出现问题,哪些教学任务是大家需要重点关注并且亟待解决的等。

(二)跟踪调研幼儿的一日活动

除了搜集教师的教育事件,管理者还要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找出需要研讨或者切实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检查班级半日活动时,笔者发现:各班室内的区域活动多,玩具種类单一,幼儿缺少相对独立的区域游戏空间;在晨间活动时,部分教师从幼儿安全的角度出发,不敢放手让幼儿自由活动,常常不许幼儿接触较大、较重的器械,出现高控现象;在进行区域游戏时,部分教师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显得无所事事,他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不懂观察的方法。在跟踪观察之后,教研部门及时进行了记录,从生活活动、自主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总,找出了需要解决的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把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归因,找出影响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因素,从而提高其参与教研活动的效果。

二、多维度的教研活动

幼儿园应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以平等、合作、发展的伙伴关系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鼓励教师以相互讨论、合作协商的方式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在多维度教研活动中探讨与解决自己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切实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课程执行力。

(一)“1+N”模式制

在征集和汇总问题库后,教研部门把这些问题予以公布,形成“教研菜单”,让各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申领教硏活动主题,自主组织进行研讨。笔者所在幼儿园一般把教研活动划分为“1+N”两类:“1”是全园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课题,是自上而下的园区教研大组,其教研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N”是指对同一研讨话题感兴趣的教师,临时组建教研小组,自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一般以3~6人为一组。

(二)教研组长轮值制

笔者发现,每个年级教研组长的专业自主意识及教研活动组织能力比同年级组的其他教师要强很多,他们个人成长速度很快,这也许和他们经常组织主题审议、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有关。因此,我园逐步尝试教研活动轮流主持的制度,除大教研组长外,年级组的其他教师可以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由该组长决定,大教研组长对其予以辅助。这样轮值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同时,由于每个教师的经验不同、能力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也会使教研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骨干教师引领制

我园尝试让五级梯队的教师率先开展“教师讲坛”活动,鼓励这些骨干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所长和独特见解与大家进行分享。例如,市教学能手佘老师特别擅长音乐教学,于是,一群年轻有活力的教师自愿加入了“佘老师音乐工作坊”。每次佘老师开展音乐研讨活动时,活动现场都是座无虚席。利用这种“头羊引领”的教研方式,很多一线教师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在幼儿园形成了一股学习之风,这对于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有成效的教研形式

(一)从重学习到重实践

当幼儿园提出改变活动室内课桌椅的摆放位置时,教师中间出现了搬与不搬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教师认为教室小,幼儿桌子大,搬进活动区域不方便,容易让幼儿分散在区域各角落,不利于教师管理全体幼儿;另外一些教师认为将桌椅搬进活动区域可以让幼儿更自主地进行游戏。面对教师们的不同意见,笔者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班级教师在设置活动区域时遇到的问题,汇总问题后召开所有教师集中讨论,群策群力,看看如何解决设置活动区域的难题。

在商议过程中,幼儿园决定先在全园选择六个试点班进行活动区域的调整,运用教师集体的智慧,为幼儿开辟更有效的区域活动空间。在六个班级的活动区域布局调整好后,笔者进班实地观察幼儿的活动,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第二次调整。例如,木工区、沙水区等易受空间和材料的影响,教师们利用了一些木板、纸箱等,在走廊搭建了屏风和隔断墙,灵活设置了不同的操作区域。在这六个班级的示范引领下,其他班级的教师也开始调整桌椅。这种以点带面、用实际操作试验效果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幼儿园原有的运动器械逐渐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倦感,导致很多器械都无人问津。通过教研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大家觉得每一种器械都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如圈、球垫绳等,其实器械间可以进行组合使用,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出旧器材的新玩法。于是,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展开了“旧物新玩”实践性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们分工合作,有的画图纸,有的拿起轮胎、泡沫棒试一试、玩一玩,以便了解器械功能。教师纷纷发现了新玩法,他们讨论说:“泡沫棒可以用来拔河,幼儿两个人一起玩。”“泡沫棒可以变成一个圆圈,幼儿可以玩投掷游戏。”“报纸和泡沫棒可以组合在一起,这种全新的开火车的游戏,幼儿肯定爱玩。”教师从幼儿的立场出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和开发了多种旧物的新玩法,让备受冷落的旧物重新散发新的魅力。例如,中班组的教师开发了一些轮胎的新玩法:或是将轮胎垒高叠放,让幼儿各种翻爬、跳跃;或是将轮胎交叉,组成山坡。这样的教研活动真实、自然、实践性强,给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很多的启发。

(二)从现场教研到网络教研

园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教研活动直接影响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发现,无论是在教研活动中还是在讲座培训中,部分教师会时不时地翻看手机,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用好手机这一工具,让它为教研活动服务呢?我园尝试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打破时空的界限,使其成为教研活动的新元素。

1.群聊——真正实现师师互动。部分教师觉得参加教研活动有压力,不敢发言,怕说错话。现在通过手机,活动主持人现场面对面地建一个聊天群,与会成员进群,引导他们围绕此次教研活动的重点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自由问答、讨论。主持人及时从教师发表的话题中选择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话题与大家再进行深入的研讨。这样群聊的方式,不仅缓解了发言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让每个参与者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每位教师及其各个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一举多得。

2.微视频——充分延展教研空间。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虽然对活动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有所体会,但由于缺乏亲身实践,其教研效果大打折扣,不能达到深化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因此,我园采用了微视频教研的方法,选择一定的研讨主题,通过分享有教育价值的视频片段,将其上传到幼儿园专题讨论的论坛中,利用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发表评论,可以把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事交流。如笔者所在幼儿园的科学教研组将大班的主题性科学游戏——“神奇的力”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站,供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园内教师结合自己在组织游戏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发表评论,得到了科学组教师们的帮助。微视频网络教研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教师及时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一课多模的教研形式,延展了教师学习的空间。

“草根”教研活动开展后,从选题来看,教研内容有了新的定位;从参与者来看,自上而下的模式被打破,活动辐射面得到大幅扩展;从教研形式来看,现代信息技术摆脱了教研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它不仅是对园本教研的重新审视,是在优先关注教师发展背景下对园本教研的再思考,而且是对激活园本研修内在动力的一次勇敢探索与实践。总的来说,只有教研的选题来自基层,活动的策划来自基层,“草根”教研才能焕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翠竹幼儿园)

猜你喜欢
园本草根教研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