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鸣训练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2021-11-27 00:58吴婷
幸福家庭 2021年13期
关键词:声带歌唱口腔

吴婷

哼鸣是一种特殊的歌唱状态,它需要稳定的气息支撑与鼻腔的共同配合,是一种歌唱者用鼻腔发出“m”(闭口哼鸣)这个子音,轻声哼唱一定音高的音阶或音的练声方法。哼鸣是学生养成歌唱习惯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歌唱技能的有效手段。在音乐课堂中,优美的歌声如夏日里的丝丝甘泉沁人心脾、令人回味。养成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学生学习歌唱的一大收获,也是教师努力的教学目标。学生练习哼鸣能扩展音域、缓解声带疲劳、改变自身音色以及找到高位置的共鸣,不断发现自己在歌唱中的潜力,提高学习歌唱的兴趣。

据笔者调查,目前,在大部分小学歌唱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只关注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曲,忽略了学生歌唱时的状态。教师要创设兴趣为先、教法为主的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在歌唱课中加入哼鸣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根据我校学生对哼鸣训练的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哼鸣,不知道什么是歌唱状态,他们喜欢用“喊叫”的方式表达音乐的情绪。长此以往,这容易引发各种声带病变。教师在教授歌曲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让学生专心致志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把音乐当作生活中的乐趣,不再为了练习而练习。

一、哼鸣训练可以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据笔者了解,小学的音乐课一般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直到学生会唱为止。在整个歌唱活动中,教师不会做声音上的处理,更不会强调正确的发声方式,只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自己。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快乐,导致学生觉得音乐课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发声练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趣味发声,增加音乐课的乐趣。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在《动物说话》这一课中,笔者采用了以情激趣的教学方式,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一听今天农场里来了哪些小动物,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家纷纷说出不同的答案:“有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小蜜蜂……”“你们听,小蜜蜂唱起了欢迎我们的歌。”在练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声音位置不够高,有点挤压嗓子。“同学们,老师听见有几只小蜜蜂飞得有点累了,你们有没有听到呀?”通过言语的引导,笔者让学生放松喉腔,注意发声的高位置,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错误的发声方式。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会遇到发声练习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若让学生进行纯粹的发声练习,这会让学生感觉非常无聊、枯燥。教师在设计发声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短小、经典的乐曲,比如二年级的《乃呦乃》、三年级的《欢乐的牧童》、四年级的《飞吧,飞吧》、六年级的《土拨鼠》等,让学生做一些速度上的、力度(渐强渐弱)上的、和声上的改变,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二、哼鸣训练可以改变歌唱者的状态,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共鸣

口形的放松能促使整个腔体的放松,使其不僵化。一般来说,第一个音非常重要。学生在起第一个音时,必须保持口腔的放松,软腭抬起、喉头下沉、咽腔打开,然后开始哼鸣。当处在中音区时,学生的口腔要慢慢闭合。当哼到高音区时,学生的口腔要处于轻轻闭合的状态,最终全部闭合。这样的循环练习能使学生放松下巴,防止学生口腔僵硬。在整个“开—闭—开”的环节中,学生要始终保持软腭抬起,维持喉头的稳定,给口腔提供一个充分的共鸣空间。这样训练学生的声音线条会变得非常流畅。好的歌唱状态就是放松地、自然地、舒服地歌唱状态,需要歌者保持呼吸的稳定、喉咙的放松和声音的高位置。

比如,笔者在教授六年级《故乡》一课时,第二句“一片美丽好风光”的最高音出现了高音F。对于男生来说,这个音确实有点吃力,很多男生一听到高音就怕得不敢出声。对于女生来说,即使她们唱出了音高,声音也是被挤压出来的,音色尖锐、不够通透。这会导致整首歌曲失去了音乐的美感。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醒鼻子,让学生体验哼鸣的感觉。学生在做“醒鼻子”这个动作时,会立马感觉到气息在不断下沉,并在腰的四周慢慢扩散。笔者再引导学生用子音“M”哼唱旋律,要求学生保持口腔放松,不要把声音压在喉咙里,而是把声音送到鼻腔上部。这样一来,结实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会全部聚集在鼻腔并由此送出。这个方法简单易懂,学生掌握得非常快,提高了学生学习哼鸣的积极性。

三、哼鸣训练可以缓解声带疲劳,改变学生歌唱的音色

哼鸣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学生长时间坚持哼鸣训练,声音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它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在歌唱中的压力,同时也能减少学生产生各种声带病变的可能。优美动听的声音会让学生更加喜爱音乐,提高学生在歌唱课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利用声音的高低起伏、强弱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歌词意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好地演唱歌曲。学生有了歌唱的兴趣和动力,就会不断探索音乐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歌唱技巧。教师要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在声带变声的重要时期,如果一节课40分钟他们都在坚持唱歌,这样声带容易出现充血、产生小节等病变。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哼鸣时,切记不要让学生过度用嗓,要注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哼鸣技巧。笔者搜集了大量的练声曲,筛选出一些有价值、可实施的知识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发声练习。

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练声曲:对于初学者,笔者尽量采用一些简单的发声练习,音区不要太大,尽量保持在中音区,速度要慢,避免学生出现挤压喉头的问题,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达到一个正确、健康的歌唱状态。比如:“12 32 | 1-|”这样简单的即可;对于有基础的学生,笔者采用中速、流畅的哼鸣练习,对学生的要求是保证其声音的流畅与放松,使他们的声音像抛物线一样从头顶上方抛出。比如:“12 34 |54 32| 1-|”要求学生做到连贯、饱满,气息稳定即可;对于部分歌唱条件优越的学生,笔者对他们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学生在气息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其声音的共鸣感,让他们做到音色优美圆润、声音灵活清晰。比如:“13 51 |75 42 |1-|”这条练声曲就跟之前的有所不同,学生不仅要做到音高的高低起伏,还要注意口腔的放松;对于有不良发声习惯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闭合声带,保持喉头的放松,即降低嗓子的使用率,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高音区的演唱,导致其声带疲劳。

四、哼鸣训练有助于扩展音域,使学生的声音统一

声带就像是人的韧带一样,我们经常锻炼它、训练它,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弹性,其延伸的空间会变得非常大;我们不用它、经常荒废它,它就会生锈、萎缩。哼鸣练习可以锻炼后脖子两侧的肌肉,使其延伸和收缩。经常性地向下做三角形的放松和收紧,这可以增强声带的拉力,对于拓展歌唱者的音域有很大帮助。

六年级上册《来和我划船》这一首歌曲,内容简短、琅琅上口,但其中长音很多,学生难以把握发声气息。第三乐句中所有的音都在中高音区旋转,这对有些歌唱技能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于是,笔者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加入了哼鸣练习。在练习时,笔者要求学生音量不要太大,口腔、喉部要保持松弛,指导学生发出高音区的音,扩展了学生的音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笔者可以通过示范哼鸣和带动一小部分学生先练习哼鸣的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如地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

优美的声音是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教师要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哼鸣训练,灵活巧妙地进行运用。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放在第一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让学生能更加了解音乐并喜爱音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開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猜你喜欢
声带歌唱口腔
声带也会长“茧”?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