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11-29 03:44穆龙涛焦峥辉
南方农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机器人思政技能

穆龙涛 , 邬 凯 , 焦峥辉 , 马 杰

(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咸阳市新能源及微电网系统重点实验室,陕西 咸阳 712000)

0 引言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文件要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课程在教学载体上实行融合式重构,选用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职业素养等深度融合的载体[1],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达成课程立足本专业领域的立德树人目标[2]。

课题组以“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为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学生们在学习期间要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具备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有把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来完成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试点,“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思政要点与课程讲练融通的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素养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该方法为培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试点班学生及修订优秀本科班学生教学方案提供了参考。

1 课程思政定位

“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培养的是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用于支撑国家航空、航天、航海、军工等高精尖产业[3]。因此,必须紧紧围绕行业特色,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以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4-5],以推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稳步发展的使命担当为副线,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准线,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实现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提供战略人才储备[6-7]。

1.1 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之一[8]。教育之本在于育人,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1.2 课程简介

智能机器人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从业后的主要职业能力之一。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柔性制造系统、工厂自动化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也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线,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和离线编程相关的基本技能,课程示教编程部分主要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离线编程部分以软件为载体,介绍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和离线编程的基本应用技能。

1.3 思政教育融通点

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主要方向为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十三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3D打印、智能物流装备等产业实现了30%的快速增长。随着智能制造水平的提高,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培养一批具有工业机器人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将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责任之一。

2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置

2.1 思政融通教学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方式可培养学生平时学习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技术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综合化的考核制度。如表1所示,考核成绩评定表包括以下6方面内容的综合素养。

表1 融合课程思政考核内容

2.2 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讲述过程当中,积极融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成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潜在行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教学。

在机器人实践操作环节,以企业工程师为例,讲述技术人才不仅应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和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机器人调试过程中,特别是在示教目标点时,对学生的专注度、耐心度、细致度要求都非常高。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示范操作、提炼操作技巧、适当增加操作训练时长、展示学生调试成果等形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骄不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例如,在“工具快换”项目实操中,学生对示教器摇杆使用的熟练度不够,频频发生因少许偏差而导致机器人第六轴法兰盘与工具“卡死”故障,使学生出现畏难失落情绪。教师可及时做出示范性操作指导,提出“先粗调接近,再微调贴合”的操作技巧。通过以身示范使学生明白,学习机器人调试技能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静下心,细观察,练手感”,打牢扎实的机器人示教器使用基本功,才能让眼睛变得锐利,做到得心应手地调试机器人。

3 分析与讨论

3.1 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优势

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解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可以使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相关的国家战略方针、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可喜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岗位人才需求,增强学生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和工作岗位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2 结合技能目标的实践教学

在企业技术及技能基础之上,引进先进设备和优秀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学生培养。例如,操作机器人发生碰撞,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引发人身安全事故。可以针对此,提升学生安全意识,使之懂得珍爱生命,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设备。

通过虚拟仿真建立装备结构的VR影像,让学生能够直观和虚拟地见到仿真的生产过程。经过实训课程,学生真正深入企业生产线,进行岗前技能技术训练,使学生能快速融入企业的生产环境。“理-虚-实”的不同层次实训的建设,可以为制造企业培养应用技术开发人员,也能为智能机器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

3.3 对接企业导向的技能培养

人才培养包括纵向和横向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主要针对企业人才输入进行对接。思政融通培养模式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出发点,使学生真正愿意从事制造业,并积极投入到为国家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路径。毕业生在校就能够进行实习实训,并以此快速掌握当今先进制造企业的设备情况,节约企业培训成本,也能发挥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优势,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又有利于企业人才的选拔。

4 总结

目前,我国开展“双高计划”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要做好学生思想上和技能上两手都要抓,加大投入技术和思政的培养力量,使其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越来越好。

课题组提出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探索课程思政提升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效果,逐渐解决了教书和育人相融合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是一条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机器人思政技能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