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同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1-12-01 23:50许文芳韦宝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思政

许文芳,韦宝畏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近年来,在大学生思政课的教改中情感认同教育被频频提起,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情感认同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途径做了多方面、多维度的论述,为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挖掘情感认同在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能为高校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一、“情感认同”及其在思政课中的作用机制

(一)情感认同概念解析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情感”被解释为“生理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求的价值判断和情绪体验”。[1]可见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心理需要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感受。情感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2],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认同”表示事物与自身保持内在一致性,由此引出了人的主体性。[3]而心理学上的“认同”最早是由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提出并加以使用的。认为认同就是通过接受、模仿在感情上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4]情感认同属于关系心理学范畴,是主体在社会交往交流中对客体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体验。[5]主体对其满足自身需求的事物做出喜欢、认可、依赖、喜爱、赞同等价值判断,并将心理应激反应固化。可见,情感认同就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对客体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的体现。

(二)情感认同的作用机制

情感是贯穿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达的思想与理念达到情感认同,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这是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实质所在。基于这样的一种教育认知,笔者认为情感认同作为一种心理学认知机制将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学内容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政课内容(客体)不可或缺的学习主体,主客体二者通过学习课程知识激发情感认同从而使思政课学习真正取得实效性。而老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也必须通过情感认同加以联结,形成情感共同体,并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引领示范作用。思政课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认知能力和接受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组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和领悟到课程内容对自身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所具有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潜在精神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学的思政课理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并将之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投入到自己学习和工作当中,从而使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纲要》课程的育人功能定位

《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当代有志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未来的一把钥匙。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使青年学子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树立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从而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自觉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一步增强警惕和发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级爱是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6]

三、《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纲要》课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难以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学形式传统而单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情感共鸣。《纲要》课绝非单纯的历史读本,而是一门以历史教育为载体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属高校思政课范畴。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都比较强。再加上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师生互动少,导致双方距离感拉大、情感交流淡漠,无法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自然也就无法提高大学生对课堂内容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二是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生理解吸收难度大。通常来讲,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的前提是对接受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但由于《纲要》课内容编排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导致教学任务重、学时紧张(仅40 学时)。所以多数教师为按时完成授课任务,不断加快授课节奏,致使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过多过泛,并且留给学生思考、消化和吸收的时间又太少,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还增加了他们课后学习的负担,自然也就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

三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形成情感共同体。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纲要》课程教材一直处于不停地进行修订和完善的过程当中,但由于时间差的关系,这一过程往往具有滞后性,致使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代的发展完全同步,总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致使历史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日趋突出。而大学生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当下,关注自己所处社会发生的事情,而之前的历史离他们越来越远,与他们的生活产生的直接联系和发生的作用越来越隐性,课程所具有的的价值和作用很容易被忽略。因此,作为《纲要》课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掌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同时,还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手段、以情感认同为纽带、以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问切入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同。

四、情感认同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近些年来,尽管国家层面、教育界为紧跟时代发展,持续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但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缺失问题也十分突出。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对《纲要》课程的价值、内容、思想理论等方面缺乏情感认同,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症结所在。鉴于此,笔者拟从以下三方面探讨情感认同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应用价值与路径。

(一)史论结合,赋予理论以生动性、趣味性,强化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

《纲要》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首先是思政理论课,第一位强调的是政治性,其次才是历史性。这就决定了在讲授过程中绝不能仅停留在“史”的层面,还必须把历史理论、历史规律有机融入其中。只有史论结合,才能使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理有据、生动有趣,才能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提升他们对课程理论的情感认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坚持以问题导向,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正确观察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睿智解决问题”的能力。[7]比如,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时,一定会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另一方面是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由于学生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国情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又缺乏科学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再加上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这一为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歌功颂德的错误观点,极大影响了大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往往夸大西方侵略带来的客观效果,而甚少关注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深陷“侵略有功”论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而不能自拔。因此,要帮助大学生厘清问题、辨明是非、明确问题的本质所在,就要用最直接的语言、最强有力的史料去加以说明和证实。明确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绝非帮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而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永远沦为他们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那如何加以证明呢?通过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文字史料,以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苦难。同时还要从理论上分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客观作用,辨析马克思所说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8]本质含义。认识到决不能因为它具有“双重使命”带来的客观效果而掩盖其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感,积极与西方敌对势力想要和平颠覆中国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责任。

通过史论结合方式,切实达到了《纲要》课程以史明理、以史服人,辨明是非善恶的目的;通过问题导向设置,切实把握学生思考方向,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避免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程度地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情感认同。

(二)强化师生互动,挖掘诱发共鸣的情感点,激发学生爱国精神和情感认同

《纲要》课程内容多,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点也多,但学时的限制使教师不能一一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因此就需要强化师生互动,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式、讨论式、回忆式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如在讲授上编综述部分“灿烂的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内容时,老师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我国古代优秀文明成果都有哪些,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激起他们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情感。并据此提出“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强盛的中国为什么会衰落下去,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引起同学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使之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在“日本侵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罪行”部分内容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们观看《二十二》、《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视频资料,再配合其它相关史料有力佐证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在学习中还可联系当今中日关系,让学生们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下编部分可利用改革开放40 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使之切身认识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和信心,深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三)采取多样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对课程时效性和持久性的情感认同

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鲜活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希望用鲜活生动多变的方式上好思政课。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的逐步推进,翻转课堂、微电影、情景剧表演、课外社会实践、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思政课的教学当中,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同学们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道门,也加深了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培养了他们探索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内实践备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方式是情景剧表演,又可称之为“回应历史教学法(简称RTTP 教学法)”。[9]课内实践主题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场战役等。学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剧本创作,最终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将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如在讲解放战争时,有同学就选择了《林海雪原》中的某一经典片段。通过生动再现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的故事,充分展现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下编在讲授“农业合作化运动”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穷棒子社”,再现了共产党人王国藩领导遵化县西埔村村民建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通过情景表演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共产党人身上所具备的迎难之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不畏艰险的首创精神,不甘落后,自力更生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多形式的课内实践教学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进一步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

课外实践也是活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0]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将历史见证物与《纲要》课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亲自参观、考察、亲身感受,真正感受到、理解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和现实力量,有助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时,教师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位于长春的伪满皇宫旧址、位于哈尔滨的731 部队遗址,通过鲜活的历史场景再现告诫大学生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知荣辱,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在讲到东北抗日联军时,可带领学生参观杨靖宇将军革命、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切身体验一下革命前辈在深山老林中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场景,感受英雄不朽的革命精神,感念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岁月和今天美好生活的强烈对比,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他们对党的领导的坚定信仰和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思政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习贯彻《纲要》应厘清六个关系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