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12-02 07:15山东省日照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21年13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目标

山东省日照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张 玲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挺好的,怎么一到了初中就开始猛然下滑了?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小学阶段基础的记忆能力。作为锻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数学学科,则更能够体现学生真正的水平。有的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难度的突增而失去信心,有的学生会真正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思维和理解能力优势一跃而上,表现出数学天赋。不论孩子有哪种表现,都是正常的,教师需要做的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数学课堂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是符合新课标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出的要求。

一、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

明确分层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发挥其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分层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重在分类编组、分类指导、分类提高,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划分层次,设定目标和过程。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并且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创设条件,提高学习技能。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和创新,寻找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优劣势有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成一套学习体系,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要真正从内到外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落下一个学生,并且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成长,这也是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分层教学法的实践需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水平相近原则,即把学习能力几乎相同的学生划分为同一层;二是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阶段化的,每个阶段学生的表现和能力都处于变化的状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表现对分层进行适当调整也是必要的。了解了分层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二、分层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化解普通教学统一方法与学生学习程度不相契合的问题,能够解决课堂上常见的“有的学生学不会,有的学生早已掌握”的弊端。数学分层教学,对优等生高标准高要求;对中等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难度的问题;对一小部分后进生提出简单一些的要求,从改变心理状态开始,提高学习和探究能力。其次,分层教学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组,为各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分解为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最后,分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数学成绩的提高到数学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品质、思维过程,要解决数学问题,首先思路要正确,然后要能够学以致用。思路,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思维过程。数学分层教学有利于通过分层的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锻炼各个小组学生的思维,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和具体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将这些目标分层、具体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满足相应层次学生的需要,是数学分层教学的依据。通常,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三个,一种目标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思维速度较快,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有很大兴趣;一种是面向中等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映新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有一定难度;另一种是较为简单的问题。从高到低,教学目标的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首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教师可以分别提出有梯度的问题,低难度问题可以让C组学生解答,中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B组学生解答,同时,C组学生在B组学生做题过程中也可以积极思考,并作出判断和分析。同样,在A组学生解答问题时,B、C两组学生一样可以进行思考与尝试,从而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如果两组学生解答出了问题,就会大大增强学习信心,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基础层次目标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中等层次目标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新内容的运用能力,高层次的目标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学生分层的依据及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分层教学法实施的对象。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根据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发现和总结,以班内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因素为参考对学生进行分层,也可以通过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当前的水平,为分层提供参考依据。调查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常见的问卷调查、试卷小测验、作业反映情况等。在设计调查内容时,要注重设计内容的全面性,尽可能地涵盖基础知识、实际解决问题类题目、举一反三类题目、开放性题目等方面,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课程标准提出了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按照这一要求对学生群体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参照3∶5∶2的比例,相对应地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根据分组灵活调整座位,方便教师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分组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一次性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通过测验、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层级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有的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思维能力提升了,在组内表现优秀,可以回答更高一层级的问题了,那就可以将学生调高一个层级,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发挥。

五、教学过程的分层实施

教学过程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也就把握住了分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要调动不同小组学生的积极性,也要注意整体课堂的氛围。分组后学生之间不应存在隔阂,而应加强互动,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一条主线索,穿起了整堂课的知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回答,同时也要有思考的价值,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且,当一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的。比如,教师对发展目标层的学生提出了难度较大的问题,那么基础层的学生和中等目标层的学生也可以进行讨论,也许学生在讨论中会得到新的启示,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即使无法正确解出此题,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的分层并不是将教学的过程割裂开,也不是每个小组的学生只能参与回答对应层次的问题,而是指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层次性,并且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学习的主人。

六、分层在课后作业及评价中的运用

课堂学习的知识需要补充和及时巩固,作业是最常用的一种巩固方法。数学知识重在运用,即使学生记住了定理,也不一定能够从容应对灵活多变的题型,需要在课下作业中对知识进行巩固。作业分层相对课堂上的教学分层来说要简单方便许多。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从而找到适合开发不同学生智力的最佳内容。以“勾股定理”为例,可以这样为学生布置作业:对于基础层学生,要求其根据勾股定理画图,并将图与公式对应;尝试运用已知条件,求一条边长。中等学生的作业是在基础作业的难度之上加以提升,如让学生求长方形对角线的长度等。对发展目标层学生,教师可以布置更难一些的问题,考查的知识更全面、更综合。作业能激励各目标层级的学生挑战自己,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条件下尝试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此外,分层评价也会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功能。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可以多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对于中等层学生,可以多激励,在总结中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明确努力的目标;对于发展目标层的学生,可以引入竞争比赛等方式,促使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指导下的科学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明确,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目标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趣的分层现象
雨林的分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